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总结年、“十五五规划”的承接年。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概念,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由此,零碳园区的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绿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对于这一新兴领域,国内虽已有行业协会及白皮书尝试定义,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尤其在国家标准和建设指南层面仍是空白。从全局视角审视,零碳园区发展尚处早期摸索与中期规划阶段,距后期落地实施仍有显著差距,当前多为低碳或近零碳园区形态。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已建成2782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其中包括675个国家级开发区与2107个省级开发区。此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全国已收录的各类产业园区更是超过78000个。
这些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涵盖工业、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中国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园区在能源消耗、碳排放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零碳园区的提出“正中靶心”,它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能源供需的绿色平衡、碳排放的有效控制以及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零碳园区的“前世”是对传统园区弊端的反思,“今生”则是通过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管理和碳捕集技术的综合运用,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融的新路径。
建邺区江岛智立方园区
碳峰研究院汇总《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低碳/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团体标准、《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等现有资料,归纳出规划零碳园区的基本要素:即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生态、废弃物管理、监测与管理等。
零碳园区规划要素体系构建表
由此可以知悉零碳园区的基本理念:零碳园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区域范围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综合性示范工程。零碳园区兼顾着低碳园区与近零碳园区的实施路径,持续推进内部系统优化及区域层面的产业布局优化。零碳园区建设需要哪些核心技术做支撑?零碳园区建设要点零碳园区建设至关重要,涉及多方面关键要素。能源系统规划是核心内容。园区能源需求多样,需科学规划实现多能互补高效利用。优先应用可再生能源,结合分布式光伏、风电与储能,降低对外电网依赖。构建能源互联网与微电网,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及“源网荷储”协同,同时借助碳排放监测管理系统优化能源调度。数字技术应用是关键环节。物联网与智能感知可实时监控关键指标助力能耗优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能预测调度能源;数字孪生系统可模拟测试零碳方案。通过这些技术,提高园区管理与资源利用效率。商业模式创新为重要支撑。“能源即服务”模式可外包能源服务,减轻企业投资压力;碳交易与收益分配能为企业创造收入,激励节能减排;绿色金融支持则为零碳技术引入升级提供资金,解决初期投入大的难题。零碳园区建设需从能源、数字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协同发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零碳园区的重难点建设尽管零碳园区建设前景广阔,但实际落地中仍存在诸多难点。例如国家统一建设标准指南、全生命周期“零碳”难度大、能源供需的实时匹配、技术融合与成本控制、利益协调与模式推广等。
零碳园区建设是政策驱动的选择,但更是用户和社会层面的多赢方案。零碳园区的建设绝不是喊口号、炒概念,而是一次深度融合技术与实践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能源规划、数字赋能到商业模式创新,全方位、多路径地推进。更重要的是,园区内的一切需要实现精准实时的管控、监测与计量,对温室气体的产生、转移、削减做到清晰可见、有据可查。这种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将零碳目标落到实处,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提供有力的支撑。下期我们将重点探讨零碳园区的核心要点体系,包括能源优化、产业协同、数字化管理以及场景应用等具体内容,为您全面解读零碳园区的实现路径,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