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罚单,揭开了化妆品行业“委托代包”乱象的冰山一角。
近期,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广州品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品赫”)、铭颜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铭颜生物”)和广州芬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芬臣”)三家化妆品企业因委托无证个人灌包生产化妆品进行处罚,罚金总额超12万元,引发行业关注。其中,铭颜生物和广州品赫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无证灌包成“重灾区”
行政处罚决定书《穗花市监处罚﹝2025﹞175 号》显示,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间,铭颜生物向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个人提供化妆品原料和包材,并委托其灌包生产化妆品,共涉及3批次产品。这些产品被作为员工福利免费发放,未实际售出,货值合计9023.1元,无违法所得。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及《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罚款2万元。
行政处罚决定书《穗花市监处罚﹝2025﹞174号》显示,2023年11月8日,广州芬臣向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人员提供82kg料体和18kg卷膜,委托其灌包生产“SOCE 娇嫩焕肤沐浴露”8600包,出厂价为0.7元/包,已全部免费供给广州恩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批次产品未召回。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罚款4万元。
行政处罚决定书《穗花市监处罚﹝2025﹞172 号》显示,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间,广州品赫向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个人经营的化妆品加工点提供原料,并委托其灌包生产化妆品,共涉及8批次产品。大部分产品已召回并销毁,未能召回的产品货款已退回客户,无违法所得。依据相关法规,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罚款8.35万元。
这场看似“常规”的处罚背后,实则暴露出化妆品代工产业链长期存在的合规漏洞:从原料提供、生产外包到质量把控,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铤而走险,甚至将“无证代工”视为行业潜规则。
此次被罚企业的问题集中在“委托无证生产”环节,但结合近年案例,此类违规往往牵涉更复杂的产业链问题。
例如,广州有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因委托生产的化妆品标签虚假标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支持”,实际却无任何关联,最终被罚没超105万元《穗云市监处罚﹝2023﹞1959号》;
广州铭宇生物委托生产的媚韵丝面膜中非法添加禁用糖皮质激素“氟米松”,导致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穗花市监处罚﹝2023﹞264号》
上述这些案例表明,委托生产若缺乏资质审核和过程监管,极易衍生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次生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无证代工作为“降本捷径”。
以安徽品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违规使用过期香精生产洁面乳,最终被处以货值10倍罚款(皖药监妆处罚﹝2025﹞1-5号),而此次广州品赫委托无证加工点生产的8批次产品虽未流入市场,但若流向消费者,后果不堪设想。
涉及两家高新技术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铭颜生物和广州品赫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广州品赫还是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铭颜生物官网宣称其是一家专注于“大美丽、大健康”产业的高科技化妆品生产企业,与台湾Bio-Nest、澳洲Zedpac、美国Kiosi等国际研发实验室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作为专业OEM/ODM/OBM服务商,铭颜生物强调其拥有现代化实验室、GMPC无菌厂房及全自动灌装设备,严格按照ISO22716质量管理体系运作。铭颜生物宣传,通过整合国际研发资源,建立了完善的配方数据库,从原料端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率”生产理念的同时,该公司却因委托无证生产而受到处罚,这一行为与其宣称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企业定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广州品赫则是一家化妆品研发商,提供玻尿酸系列、抗皱紧肤系列、彩妆系列、美白保湿产品、卸妆洁面系列等产品。
事实上,铭颜生物和广州品赫都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两家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企查查信息显示,铭颜生物的股东为广州铭雨集控股有限公司(持股52.381%)及胡银华(持股47.619%)。前者的股东为铭颜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市集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铭智生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而广州品赫的股东分别为持股40%的赵昆和阮官法,以及持股15%的李红军和持股5%的谭金凤。
此外,阮官法持有广州品赫化妆品有限公司40%的股权,而赵昆和广州品赫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股东孟铁钢又分别持有广州品域美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35%和25%的股权。这两家公司地址均为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迎春路3号。若将这些股东的关联公司纳入统计,粗略估算相关联的企业数量已超过15家。
清扬君想表达的是,并非要否定上述所有企业,只是铭颜生物和广州品赫作为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本应严格把关客户资质,却出现了本可避免的失误。虽然不排除被客户误导的可能性,但责任终究难以推卸。
中小品牌“躺平”时代终结
对于依赖代工的中小品牌而言,合规成本已成为生死线。以此次被罚企业为例,铭颜生物将违规产品作为员工福利发放,中小品牌“躺平”紧急召回部分产品,均显示其试图规避市场风险,但仍难逃处罚。而头部企业如屈臣氏已转向线下“体验经济”,通过实体店的专业服务构建信任壁垒。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供应链透明化。根据《化妆品网络经营合规治理工作报告会》要求,第三方平台需动态核验商家资质,数据共享机制下,一场直播的违规话术可能实时触发监管警报。这意味着,过去“打擦边球”的营销策略将彻底失效,具备研发实力、供应链可控的企业才能存活。
清扬君点评: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生存底线。三次罚款金额虽不高,却精准刺破了行业的侥幸心理——在监管“天网”下,任何环节的违规都将无所遁形。对消费者而言,这是权益保障的升级;对行业而言,则是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折点。当“讲故事”的营销红利消退,真正比拼的将是产品力与合规力。而那些仍沉迷于“低成本游击战”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淘汰。
注: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