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源山
清源山,东起灵山,西连九日山,又称北山、泉山。清冽甘甜的泉水,奔泻而下,“泉窟观瀑”,蔚为壮观。难怪有“清源”、“泉山”之美称,故而“州”也因“泉”得名——泉州。
后来,又因环城遍植刺桐树,人们也叫她 “刺桐城”。泉州依山傍海,海岸线漫长,良港迭出,“梯航万国”,历史悠久,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人们又称她“刺桐港”。不仅如此,这里四季如春,冬暖夏凉,人们更道她“温陵”。
正因为如此,我们跑到泉州,先是参观开元寺。印象最深的是开元寺的贪兽,不由写了一诗:“口吞元宝脚登金,眼恋鲜花酒气熏。双塔难呈工匠意,又雕贪兽警来人。”
当然还有“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那可是出土的“宋代海船”呐!不仅反映出我国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和成就,也阐明了中外友好往来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
我在清源山
宋元年间,泉州海外交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从泉州港出发,东可至日本,南达东南亚诸国,西抵波斯、阿拉伯半岛直至东非,往来贸易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就奏响了充满希望的海洋文明的序曲。
参观完开元寺,我们就奔了清源山。这里竟有“‘老子’天下第一”。一尊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的道教始祖李老君造像裸露在山间。老人左手按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慈祥和蔼,头、额、眼、髭须,都雕琢地特别精致、形象,让人看去可亲可敬,啧啧称奇。
我在清源山
据传,这尊石像是宋代一位老石匠雕琢而成。老石匠身怀绝技,曾在皇宫干了十多年,回到家中,想给家乡留下一件珍品,与日月山川长存。当时,泉州一带盛行道教,老石匠便踏遍清源山,选定了这块天然巨石,雕琢起道教始祖李老君。只见那,独运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刀法柔而有力,堪称中国古代道教石刻艺术的杰作。
我在清源山
这就前往弘一法师舍利塔拜谒。在开元寺,我们几个听说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并在泉州建有舍利塔,可能当时没有听清楚,原以为就在开元寺,跑遍了开元寺也没有找到,原来在清源山啊!机会不能错过。
我们几个特别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多才多艺,音乐、戏剧、话剧、诗词、书法、篆刻,都是出类拔萃,教育、影响着几代人。我们几个也是诗词、绘画、书法的爱好者,自然倾倒于弘一法师门下。
这里还有丰子恺为老师画的“弘一法师遗像”,线条简洁,形神兼备。丰子恺也是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散文、漫画我们也不时地学习、欣赏,真是难得、难得!
弘一法师遗像
我们又向灵山奔去。灵山,起初是因为清源山脉到此结灵而得名。后来加上“圣墓”,就更“毓秀钟灵”了。
说起“灵山圣墓”,时光一下子追溯到唐朝初年。那时的灵山,海外通商的船舶,一进泉州湾后,就靠法石和后渚两个渡头停泊,灵山也呈一派繁忙景象。
谁知,一天来了好多鳄鱼,出没为患,危害过往船只,使远来的船舶不敢进入内港。消息传到唐高祖李渊朝中,正召集群臣商议,忽见吏部天官出班奏说,西方圣人穆罕默德,派遣门徒四人前来中国传教。于是,李渊降旨宣召,问他们有什么办法治鳄安民,他们回答说“有”。李渊大悦,当即封四人为“贤人”,并派一贤到广州,二贤到扬州,三贤、四贤一同前往泉州。
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士一到泉州,就被官员、回教民迎往灵山。三贤、四贤垒筑高台,用一群神鹰爪抓巨石纷纷抛掷鳄鱼,石下如雨,鳄鱼不死则伤,无处藏身,只好逃离泉州湾。
三贤、四贤又在灵山结庐,进行传教,信奉回教者日多。三贤、四贤去世后,回教民就在庐舍为其营葬,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称“圣墓”。这就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较早的重要史迹。
我在泉州
古代泉州曾经容纳中外众多的宗教派别,这种特殊的现象,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观。古代泉州先民们那种对外来宗教和文化兼收并蓄的胆识,超越民族、超越信仰的携手精神,传扬不绝,启迪后人,直到现在,改革开放,一带一路,更是扬帆远航,通往五大洲。
这就让我们奔向了西面九日山。为什么以“九日”为名?有人说,南宋末年,礼部侍郎陆秀夫曾护送着宋幼帝赵昺在这里延福寺稽留九日,御驾所幸,非同寻常,故寺后这座山称九日山。
这又与朱熹题九日山相矛盾。朱熹绍兴丙子年(1156年)到同安县任知县,来过一次九日山,曾留下过诗篇。30年后,朱熹第二次来到九日山,应老和尚之邀,提笔写下了“九日山”。
到了清朝乾隆丁亥年(1767年)2月,福建提督马负书题“九日山”旁,附有小记:“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巡历憩览,考之山僧,谓世远湮没无存。良至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
这就说明朱熹题九日山在前,而宋幼帝赵昺在延福寺稽留九日在后,不成立。倒是明黄文炤《九日山志》载:“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或谓有道人自言,吾从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故名。”
我到倾向于“重九日登高”,也就是“重阳节”。《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到了唐朝诗人更是以“九日”为重阳。如王勃诗《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李白诗《九日》:“今日风光好,水绿秋山明------”杜甫诗《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另据重阳节的习俗载:莆仙(今莆田)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庙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泉州与莆仙毗邻,估计习俗也类似。
到了这里就要看“九日山摩崖石刻”。我们不仅要欣赏诗词、书法,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字纪实,特别是有关祈风祭奠的石刻。一次次,一篇篇,都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缩影,都是泉州船行万里的忠实记录,记载着宋代以来泉州海交和船舶纪事的繁华,奠定了宋元以来中国海洋贸易中心的起点和地位。
宋元时期,泉州就有了主管海外交通的部门,每年冬天随着东北季风的到来,泉州官员以及海外交通部门都要在九日山延福寺和昭惠庙,主持举行盛大的遣舶祭海仪式,以保佑出海的船只平安畅行。到了春夏当西南季风时期,船行万里要回家,也同样举行回舶祭海仪式。仪典礼毕后,参加的官员都要登临览胜,铭刻于石,以志纪念。这样就留下了集历史、诗词、文学、书法、宗教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再现了当年泉州 “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歌舞升平景象。
这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的中外专家、学者来到泉州考察,奠定下基础。从而揭开了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的千年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海滨邹鲁”,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当然,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不由又写一诗:“清源甘洌誉泉州,中外船舶交海流。九日祈风石刻赞,通商万港已千秋。”
九口 20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