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下令调主力打援,陈赓和开国上将力谏:有两头落空的危险

灵薇聊历史 2023-02-23 20:19:13

进入1948年以来,蒋介石就没有安宁过,整日与焦虑、烦躁、恼怒为伴。宜川战役大败造成的心理阴影尚未散去,眼看共产党又将在临汾和洛阳发起进攻。

败得太快了,太快了!一败如此,是始料所不及的。似这般速度败下去,三年五载,蒋家天下就不复存在了!

蒋介石在孟良崮之役损失王牌七十四师和爱将张灵甫之后,曾痛心地说过,“打完也完,不打完也完,宁可打完了完,不可打不完了完。”

说到伤心处,他甚至泪流满面。这可不是装的,是真正从心肝尖尖上冒出来的悲哀之情。

打仗跟下棋一样,越败越胆小,越败越心慌。反过来,越胆小越畏缩,越心慌越出错。于是,就越来越败,一败涂地。

蒋介石懂得这个道理,现在他最需要的,是稳住阵脚,降低失败的速度,拖延战争的时间。如能把战争拖它八年十年,等待国际国内局势变化,还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稳住阵势的最好办法,是在常败之后突然打个大胜仗。他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发生的洛阳战役上。

洛阳地形,利守不利攻,邱行湘已修了半永久性的工事,是个理想的战场。

蒋介石的计划是,利用洛阳坚城,吸引解放军陈赓和陈唐两个兵团10万人来攻,然后调集孙元良、胡琏、邱清泉等兵团四面夹击。

这个算盘打得很精明:解放军两个兵团也就七八万人,如果主要攻城,也至少要留两三万人打援,无法对付多个国民党重兵集团进攻。

如果主要打援,那就相当于提前在中原与国民党决战,这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

可是,从郑州指挥所孙震主任报告的情况看,邱行湘只有守三天的把握。

这怎么行!太缺乏信心了!看来,必须当面跟邱行湘谈一次,对他晓以利害,让他树立必胜信心。

于是,蒋介石一纸电文,召来了洛阳的邱行湘。把这一次算在内,邱行湘是第三次被召了。短短时间,三次召唤,邱行湘感到自己在委员长心目中,还是颇有分量的。

邱师长此次到石头城,可谓公私兼顾。公者,晋见最高长官;私者,会见日夜思念的未婚妻。

邱行湘的前妻不幸去世后,去年,陈诚的政治部主任柳克述,将自己的外甥女张小倩小姐,介绍给邱师长。

此女生得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仪态窈窕,天资国色。两人一见钟情,此时正在热恋之中。

蒋介石为这次谈话,认真地做了准备。他在对面墙上显眼之处,新换了一幅名家书法,上书八个大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坐在办公室里,耳听着客厅里的动静。不一会,客厅里传来了低声的对话:

“邱师长,这两天老头子因为战事不利和沙面英领馆被烧的事,脾气不太好,你要注意点。”这是侍从副官的声音。

“老邱没有什么关系,你是难得的常胜将军。”另一个侍从副官的声音。

蒋介石知道邱行湘到了,故意大声说:“是邱行湘来了吗?进来吧!”但他并不起身迎接,领袖嘛,总得保持充分的威严。

邱行湘连忙进办公室,向校长行礼。

蒋介石显得少有的亲切,用手拉过邱行湘,让他坐在自己身旁的沙发上。

邱行湘一抬头,就看见对面墙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

邱行湘

邱行湘知道,这是诸葛亮在《后岀师表》中的名言,是诸葛亮对蜀汉后主表示忠诚的话,意思是“竭尽全力,到死方休”。

疾风识劲草,危难思良将。委员长此时此刻挂岀这个八字条幅,显示他对自己寄以重托。一种受到器重的感觉,在邱行湘心头油然而生。

蒋介石开门见山,直接谈洛阳战事,他说,根据多方情报,共军陈士榘和陈赓所部,正向洛阳运动。洛阳一战,不可避免。

洛阳是秦、晋、豫三省的要冲,是中原与西北联系的要点,必须不惜一切,长期固守。

邱行湘点头称是,报告他在洛阳大修工事的情况.少不了夸大其词,乘机表功。

蒋介石甚为满意,面露喜色,连声说:“好,好!当年日本人攻洛阳,打了15日才攻下。”

“今天你的工事比日本人好得多,而共军的装备不如当年的日本人,我看,你坚守一个月没有问题。”

他停顿一下,又加重语气说:“无论如何,邱师长一定要坚守一个月!”

邱行湘一听“坚守一个月气不由暗暗叫苦,心想,我能守十天半月就到头了,哪能守这么久?

洛阳局势艰危,敌我力量悬殊,共军的战术总基强调速战速决,哪能容我拖那么长的时间?

他正想解说几句,希望缩短期限……

蒋介石似乎看透了邱行湘的心思,不等他开口,接着说:“我要在洛阳打一个大胜仗!将急调各地优势兵力,驰援洛阳。与你里应外合,聚歼共军十万于洛阳城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凭借凡尔登的坚固要塞,防守数月,消耗德军,最后终于转守为攻,反败为胜。邱师长,只要你坚守一个月,洛阳必成中国的凡尔登!”

邱行湘又喜又忧,喜的是委员长如此重视洛阳之战,忧的是怕援军无望,计划落空。从内战以来的经验看,援军不是姗姗来迟,就是中途被歼。

蒋介石好像摸透了邱行湘的心思,用严肃的声音说:“援军的问题,你只管放心,我会严厉督促。我已做岀决定,今后,凡见难不救,致友军有重大损失者,杀该军将领!”

邱行湘对委员长这番话,尽督心存疑虑,也确实增加了一些信心。

蒋介石看到邱行湘似被说动,自然高兴,又恳切地说:“此次洛阳军事的成败,关系党国的安危,如果不打败共产党,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那语气,已近乎哀求了。

到这个地步,邱行湘不能不表态了。他起身立正,激动地说:“校长,请放心吧!除非天陷地塌,洛阳万无一失!”

蒋介石满意地连连点头:“好、好、好!”想了想,又问:“洛阳有无警备司令?”

“没有。邱师长回答。

蒋介石马上走到办公桌旁,写了一张纸条,加封邱行湘为警备司令。看蒋介石那个慷慨的劲头,这时候邱行湘如果开口要个河南省省长,他也会给的!

别了蒋介石,邱行湘又急急赶到豪华的曲园酒馆。在这里,“太子”蒋经国请他吃饭。

蒋经国用“自己人”的口吻说,国共势不两立,一定要与共产党斗争到底,即使到喜马拉雅山打游击,也决不屈服。

这种话,“太子”逢人必说,不知说过多少次了!

邱行湘也向“太子”表示决心,洛阳固若金汤,一定死守到底!我邱某身为青年军将领,为青年军建功,万死不辞!

邱行湘本当在南京多住几日,陪一陪心爱的未婚妻,可是,洛阳战火迫在眉睫,哪敢多停!

飞机已经发动,邱行湘与张小倩还在难分难舍没完没了地说话。

张小姐最后说:“邱师长,我在石头城等你凯旋归来!”

邱师长不知说什么好,突然想起蒋介石办公室的条幅,激动地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斜阳西照之时,专机飞上了蓝天。如血残阳,照着片片浮云。飞向战场的邱行湘,想到此一去胜败未定,生死未卜,心中顿生悲怆之情。

也许,他能打个胜仗,“凯旋”归来;也许,打了败仗,一去不复返;也许,地球上再也找不着他了……

他扪心自问:自己去和洛阳共存亡,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种种。首先是为党国,如果党国完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这个国民党军队中将,真是像委员长说的,将“死无葬身之地”!

其次是为了蒋氏父子。他们对我既然如此器重,托以重任,我当感恩图报。人生天地间,情义最可贵。

再次是为了陈诚。这次在南京,听到很多人指责陈诚是“常败将军”,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负主要责任,甚至提岀要杀陈诚以谢天下。

而自己跟随陈诚19年,是陈诚最信任的副官,最能干的爱将,没有陈诚的提拔,也就没有邱某的今天。别人这么骂陈诚,尤如骂自己!我怎能服气?又怎能不为陈诚争口气?

我要在洛阳打个胜仗,证明陈诚集团是有能人的,我邱某就是一个!证明陈诚不是常败将军,洛阳就是一个胜利!

最后是为了女友张小倩小姐。这位绝代佳人,不仅美貌动人,而且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他邱行湘不是那种轻视妇女的人,更不是玩弄妇女的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他对张小姐的爱慕眷恋,真诚得无可形容。

飞机降落,邱行湘的双脚一踏上洛阳机场,就马上开动他那架战争机器,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

他命令:加固工事,完善防御体系。老百姓的门板,陇海线的铁轨枕木,司马懿墓前的石碑,都成了扩建工事的材料。什么民众生计,什么名胜古迹,什么古代文物,都顾不得了。

为了扫清工事前的射界,使进攻的解放军处于暴露好打之中,邱行湘又命令大拆民房。

用白石灰划一条线,工事前200米的房屋,一律拆除!线划到哪,就拆到哪。城内城郊,都是如此。

特别是城内核心工事四周,东门、东北门沿城墙脚的街道,几乎全部拆光。城外的发电厂附近,也拆毁了半条街。

春节刚过,严寒逼人。可怜数以千计的民众房屋,顿成一片瓦砾场。

被拆房屋的民众,有些被“安置”在破烂的窑洞里,有些被安置在没有门窗的敞房里,既不能挡寒,也不能避风,许多人根本毫无安置,流落街头,饥寒交迫。

城东有一户人家,儿子正要娶媳妇,洞房已布置就绪,只等接来新娘拜堂成亲。

这家人的房屋也在“白线”之内,主人苦苦哀求,希望宽延一两日,办完喜事再拆。

当局哪里肯听,叫来一队拆房军警,有的上屋顶掀瓦,有的进屋甩东西,有的用铁锤砸墙,有的用锯子锯柱子。片刻之间,这座刚修好不久的房屋,就只剩下光秃秃的一座木架!

这家人的儿子和女儿上前讲理、阻拦,被军警打得鼻青脸肿。军警还乘机对小女子摸脸抓胸、撕破衣服。

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走投无路,羞愤难忍。全家四口——老头、老妇、儿子、女儿,当晚就上梁自尽了!

还有一些人家,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如今房屋被拆,没了做生意的地方,等于从此失业,砸了饭碗,气愤不过的,也有几个自杀了。没死的,少不得拖儿带女,加入了乞丐队伍。

邱行湘的拆房命令,弄得民怨沸腾,引起强烈反抗。群众自发联合起来,扶老携幼,到邱行湘的警备司令部请愿,要求邱行湘接见,当面答应停止拆房。

邱行湘是不会去接见他们的。在他眼里,这些请愿者破坏他的战备,是与他作对。他对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洛阳专员刘焕东怕事情闹大,不好收拾,建议邱行湘出面,召见请愿代表。邱行湘依然不去,对刘专员说:“这有关洛阳的存亡,顾不得这许多了!”

邱师长真是无毒不丈夫,一副铁石心肠!为了打个胜仗,为了自己升官晋爵,为了与他的张小姐团圆,顾不得千家万户家破人亡了!

最后,邱行湘让一个连的士兵假扮流氓地痞出来捣乱,总算把“请愿”驱散了。

邱行湘的碉堡修得密密麻麻,给解放军攻城会造成诸多困难,自不必说。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碉堡多,守卫的人也必然要得多,每不碉堡的兵力,少则三四人,一个班,一个排,多则一个连。

邱行湘手下的兵力,名义上6个步兵团,但实际上只有5个团,第五团去汉口接兵,远在天边。加上几个炮兵连、一个汽车营、宪兵队、自卫队、航空站,总共不足2万人。

守碉堡的兵占多了,预备队就没人了;留下足够的预备队,守碉堡又缺人了。

邱行湘打电话向郑州指挥所告苦,希望多调一些兵力来洛阳。孙震让他的副手张士希回电话,郑州也有被攻的危险,也感士兵严重不足。言下之意,对不起,我得先顾自己!

邱行湘叹息一声,唉,国民党军队老打败仗,就是因为像孙震、张士希这般狡猾自私的将领太多了!他耐着性子讨价还价,最后孙震派给他2个炮兵连。

孙震

邱师长是通“天”的,于是连发电报,请他的蒋委员长,迅速由北平空运第九十四军第五师一个团来洛阳,邱行湘原是第五师副师长,指挥老部队会方便些。

蒋主席回电说,“空运困难,容后再议”。

“空运困难”想必是个借口,但当前各个战场吃紧,蒋委员长无机动兵力“周转”,倒也可以理解。

可有件事,邱行湘就不可理解了。蒋主席一纸调令,要调孙元良的三十八师车运开封,准备空运西安。

看起来,在委员长的心目中,洛阳的分量远不如西安。委员长口口声声要在洛阳打一个大胜仗,却把驻郑州附近可以用来援救洛阳的军队用去防守西安。

眼下洛阳即将兵临城下,西安只是空喊“共军要来”,委员长不顾轻重缓急,这般糊涂调度,不是急昏了,就是并无真心要在洛阳打大仗。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

邱行湘想到这,不寒而栗,生怕自己成为蒋介石棋盘中无人关照、孤苦伶仃、用来送死的过河卒!

靠爹靠娘不如靠自己。邱行湘费尽心机,收罗兵力。有人提岀建议,洛阳附近的“妙道会”“红枪会”可以利用。

这是国民党特务与当地土匪恶霸勾结,威胁部分群众,组织起来的封建迷信组织。

造一些红色朱砂,让入会者吞吃,便称“刀枪不入”。其中地痞流氓不少,平日横行乡里,敲诈勒索,作恶多端,群众恨之入骨。

邱行湘明知这些“妙道会"“红枪会”臭名昭著,为了弥补兵力之不足,不管乌龟王八,统统包揽过来,授以“游击队”“别动队”的旗号,令其各守据点,骚扰游击解放军。

政治宣传,由蒋经国“太子”派来的新闻处长赖钟声负责进行。此公是吹牛大王,把个欺骗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特赦1959中叶立三的原型,正是赖钟声

什么国军装备优良,一色美国军械,一个团可以打共军两个团;什么共军没有大炮,没有飞机,对洛阳这个大堡垒,根本无计可施;

什么历史上守城成功的战例不少,战国时代齐国大将田单,长期坚守即墨,最后以“火牛阵”,打败燕国将领乐毅,反败为胜,挽救了齐国。

南宋时,刘锜守顺昌城,以万余兵力,打败十万金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坚守凡尔登要塞,与德军对峙长达十个月,最后扭转战局。

人家可坚守十个月、一年!我们固守洛阳三个月,还在话下吗?

如果守住了洛阳,升官发财,个个有份。士兵升排长,排长升连长,连长升营长……有战功的,还要破格晋升,平步青云!

这些话对鼓舞士气,也确有一定作用。有些升官心切的,竟入了迷,真以为可以“固守三个月”,真以为守住了可以升官发财:

有个叫“侯三”的小伙子,为此还闹了个笑话,白送了性命!

那是解放军总攻之前的事。侯三端着枪,在城墙上放哨。他发现几个解放军,在东关的一堵墙后面,通过瞭望孔,观察东门的地形。

按照赖钟声的布置,站哨的士兵都有一个任务:向围城的解放军喊话,进行攻心,打击解放军的士气。

侯三拿起喇叭筒,从城墙垛口伸出尖脑袋,大声喊叫:

“土八路,你们知趣点,过去,日本人攻了十五天都没有攻下来。现在我们的工事更坚固了,谅你们三个月也别想打下来,插翅也飞不进洛阳城!”

正在观察地形的是解放军华野三纵的张明营长及他的副营长、连长及爆破手。大家忙着观察记录东门碉堡的位置,没心思理侯三。

侯三的劲更大了,喊得更响:“土八路,你们连一门炮也没有,更别说飞机啦,攻洛阳,别做梦啦!”

房边一个士兵拉了拉侯三:“如脑袋缩回来,小心挨枪子!”

侯三满不在乎:“这么老远,打不着的,又起劲的叫起来:“土八路,你们为什么不回答?“

张明身旁的战士杜兰学气坏了,要求说:“营长,你让我教训教训这个坏蛋吧!”

张营长知道杜兰学是出名的神枪手,弹不虚发,百发百中,就答应了:“好,只准打一枪!”

杜兰学把子弹推上膛,眯起眼睛,瞄准了侯三的尖脑袋。

侯三见解放军总不理会,更嚣张了,骂得更凶:“土八路们,都哑了吗?为什么不回答?“

没等侯三把话说完,杜兰学扣动扳机,随着“叭”的一声,城墙垛口的侯三,身子朝后一仰,倒了下去。

侯三旁边的哨兵低头一看,不由目瞪口呆,妈呀,这一枪打得真准,正好从喇叭口射进去,从后脑壳钻出来!

从此,城墙上的青年军再也不敢喊话了。”

人常说,吹牛不犯死罪,没想到还有例外,侯三就为吹牛见了上帝!根据各种资料考证,侯三是城内第一个被击毙的青年军人员。

洛阳城内的国民党军虽说一直吹牛皮,宣称要守三个月,可在解放军看来,洛阳这块肥肉,必须吃掉。

1948年3月1日,襄城的一间普通民房成了华野陈唐兵团的指挥所。

为了研究攻取洛阳的战法,有关人员已经讨论了好长时间,现在该两位主将最后下决心了。

两位主将肩并肩坐在一起,面前摊着一张作战地图。戴眼镜的那位,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另一位高大魁梧的司令,是陈士榘将军。

年岁大点的人,都会知道陈士榘的名字。他当过南京警备司令员,1955年授军衔时,他是57位上将之一。

他不像陈赓那样进过黄埔军校,而是从秋收起义的烽火中走出来的。

他和毛泽东是一个“山头”的。这话,是毛泽东亲口说的。

有一次,毛泽东紧紧握住陈士榘的手,微笑着说:“陈士榘同志,假如说党内有山头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哩,都是井冈山的。”

毛泽东把“山头”这个词用在这里,是褒义,表示感情深厚,非比寻常!

陈士榘一辈子都不会忘记,1927年秋收起义遭到挫折的时候,他所在的卢德铭警卫团,进退两难,不知何去何从。

那一天,他接待了一位瘦高身材、蓄着长发、身穿蓝布长衫的先生。那位先生通报了自己的姓名:毛泽东。

陈士榘又惊又喜,连说久仰久仰!打那一天起,他就认识了毛泽东,坚定不移地跟着他干革命!

这年10月,陈士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入党宣誓仪式的,是毛泽东。

隔了几年,那日天刚微亮,他随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的一个山岭。

毛泽东环顾四野,诗兴大发,张口吟岀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陈士榘误以为毛泽东在与他说话,随口答道:“更有早行人。”

就是这天早上,陈士榘亲眼看到毛泽东创作了这首留芳千世的词——《清平乐-会昌》。后来有人跟他开玩笑:陈士榘不简单,对诗毛泽东!弄得他满脸通红。

长征的时候,陈士榘是一军团的教导营营长。过草地时,艰苦的环境使这个营减员较多,军团长林彪给了他一个处分,禁闭一个月。

所谓“禁闭”,就是不让干领导工作,行军时不准骑马。

毛泽东见了,说了话:“陈士榘下马受罚,表现不错嘛,给我们当设营司令吧!”

从爬雪山开始,陈士榘就当了设营司令,兼任供给部长及司令部的管理科长。

每日行军,他比大队伍先行一步,带着副官、侦察员和炊事人员打前站,搞民情调查,画路标、号房子、釆购食品、埋锅造饭。

毛泽东当年的“设营司令,如今是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兼陈唐兵团的司令员。这个兵团,也称华野第三兵团。

陈士榘和陈赓商量很久,感觉现在关键问题是正确估算敌人援兵的数量,特别是时间。

攻打洛阳时,敌援兵可能从三个方向来。从西边来的,将是裴昌会兵团,但此刻西安告急,裴昌会救西安要紧,向东援洛的可能性不大。

裴昌会

从东边来的,将是郑州的孙元良兵团。孙元良要防守郑州,占去部分兵力,其余的兵力虽可用来援洛,但显得单薄,是不敢单独前来的。

再说,孙元良虽然是黄埔出身,可带的部队是川军,非蒋介石的嫡系,即使孙元良本人有援洛意愿,手下官兵不会太积极,行动必然迟缓,对他不用过于担心。

从东南边来的,将是胡琏兵团。这是蒋介石的嫡系,目前虽然远在漯河,蒋介石一声令下,也会急急赶来。所以,关键的关键,是准确计算胡琏援洛阳的时间。

陈士榘综合助手和参谋提很的情况,作出判断:胡琏兵团援洛,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绕道郑州,路程较远,必须七日;二是抄近路,穿登封斜插过来,虽然只五日行程,但道路崎岖难行,如遇阻击,也需七日。

陈赓沉思片刻,笑着说:“攻取洛阳的时间是足够了。如果能够通过围城,调岀敌人援兵,先夺城,再吃掉援兵,胜利就更大了。”

陈士榘大笑:“你跟我想到一块了!”

3月6日,“两陈”把预计几种情况的变化及预定的几种作战方案,报告了中央军委。

第二天,3月7日,这是不平常的一天。毛泽东为军委起草,向“两陈”连发两封急电。他对洛阳这一仗,非常关心。

第一封电报,同意“迅速对洛阳及洛郑线发起攻击",并提出具体要求,“希望能于两周内外完成此项任务七

毛泽东算得很准。后来的情况是,从3月4日向洛阳开进算起,到3月17日打下洛阳后再撤出,不多不少,14天,刚好两周。

在第二封电报里,毛泽东指出,洛阳这样重要的城市,蒋介石不会不增援。要求“两陈”把作战的重点,放在打援上。原文如下:

“……应以一部攻击洛阳,吸引敌人来援,集中全力歼灭援敌,重点放在打援上面。”

读了第二封电报,陈赓和陈士榘为难了。

两位指挥解放军打洛阳的主将,这些天都在思考着一个难题:先攻城还是先打援?以攻城为主还是以打援为主?

这是两种不同的作战方案,方案不同,部署就不同,效果也不同,必须择优而定。

围城打援并不那么容易!孙元良、裴昌会、胡琏都是狡猾之徒,多次受到重击,都怕遭到歼灭。要把他们调岀来,找个合适机会各个击破,这样的机会难找!

陈赓说:“我估计,敌军在没有判明我军正式攻击洛阳之前,他们不会轻举妄动,急忙援洛。将会集结起来,在靠近洛阳的机动位置,观望等待。”

“如果这样,援敌不仅打不到,反而增加了我军攻取洛阳的顾虑与困难,有两头落空的危险。”

陈士榘指着地图说:“孙元良兵团在胡琏兵团没有靠近之前,不会也不敢单独增援。要增援,必然同胡琏兵团并肩靠拢,齐头并进。这样,就不好打。”

“因此,如果围而不攻等候打援,很可能出现打不到敌援或打不了敌援的情况,反而耽误了攻城时间,容易出现两头都不好下手的局势。”

“因此,应决心首先以速决手段,争取在援敌未赶到之前;解决守城敌人。然后再根据时机,打东西来援之敌一路或一部。”

陈赓欣然同意,学着陈士榘的湖北话说:“可得,可得!”又用自己的湖南湘乡话说,“不能以打援为主,又没有别的么子法子,只有一心一意攻城!”

“两陈”决定先斩后奏,在没有征求毛泽东同意的情况下,发岀了正式作战命令。

其中明确指出,“首先围攻洛阳守敌,尔后视机再歼由郑西援之敌,或沿洛潼线向西扩张战果……”

之后,“两陈”才把他们的打算报告军委,大意是:陈谢和陈唐兵团采取速决手段攻占洛阳,尔后准备集中全力追歼来援之敌。

如以两兵团之主力打援,则援敌未必打到,而洛阳功而不克,有两头落空的危险!

他们的决心与毛泽东的指示显然不一致,电报发出后,陈赓心里多少有点不安:

他长期跟随毛泽东征战,深知毛泽东有善纳群言的良好民主作风。

远的不说,就在半年前,毛泽东原定将陈赓兵团调到陕北保卫党中央,但经陈赓一番力谏,最后毛泽东改变了主意,同意陈赓率部纵横中原。

最近的新式整军中,毛泽东又热心倡导军事民主。

可是,万一不同意呢?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看到“两陈”的电报,先是惊讶,然后沉思一会,转而哈哈一笑:“陈赓和陈士榘,自有他俩的道理哟!”立即代军委起草回复电文,批准二陈作战计划。

有了毛泽东发来的批复电,二陈打洛阳劲头更足了,毛泽东的电文刚到,二陈立刻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商量打洛阳的方案。

这次会议既严肃又热烈。因为是研究作战问题,关系胜败存亡,主题重大,当然严肃;

又因为参加会议的纵队司令、政治委员,来自两个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战友们久别重逢,或者第一次见面,说说笑笑,兴奋激动,自然热烈。

此次战役,是两个野战军第二次并肩作战。前一次合作,是三个多月前,在河南西平县以南的祝王寨、金刚寺地区,全歼敌第五兵团及整三师,共9600余人。是个大胜仗。

此次洛阳战役,如能吃掉青年军二零六师,将是个更大的胜利。这使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们精神饱满。

陈赓和陈士榘合影

陈赓比陈士榘年长六岁,陈士榘一再谦让,请陈赓先讲话。

陈赓的讲话充满信心,很有感召力。他说,这次攻洛作战,真是天赐良机!威震西北的宜川大捷,对敌人打击很重,使中原之敌惊慌失措。

原据守潼洛地段的裴昌会兵团,匆忙西调,增援西安去了,已经无力东顾。不久前从郑州南下的孙元良兵团,察觉我主力部队在洛阳以南靠拢集结,已缩回郑州;

胡琏兵团在漯河,距洛阳尚有七天行程。这样,洛阳以东至郑州、以西至潼关,370余公里的铁路线上,只剩下据守洛阳的青年军二O六师,其余别无正规部队。

敌人的战略要点——洛阳,已完全陷入孤立,实为我攻打洛阳的良好时机。

守敌仅有2万余人,为了配合西北野战军乘胜向南扩大战果和掩护刘邓大军主力于沙河、淮河之间休整,我军必须乘机直取洛阳!

接着,他扼要说明了打下洛阳的意义:攻下洛阳,鄂、豫、陕新解放区与黄河北边的老解放区,就可连成一片。

我军有了深远的后方,既可前出,又可后送。陇海铁路大动脉被切断了,敌人增兵西北战场,势必绕道秦岭。夺取洛阳之敌的武器、弹药,可以进一步壮大自己,以战养战。

陈士榘作为此役的总指挥,他的讲话着重说明战法和部署。解放军的部署是这样的:

两支部队负责打援。

第一支打援的部队是华野八纵。纵队司令是王建安,政治委员是向明。

王建安司令员,湖北红安人,参加黄麻起义的老红军。解放后担任过沈阳军区、济南军区和福州军区的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他是解放军的一位上将。

向明政委是山东临胞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二副政治委员,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

王建安率领的华野八纵,战斗作风顽强,善于防御作战。国民党军队中流传一句话:“三千发炮弹打不动,肯定遇上了八纵。”

八纵的任务,是夺取并控制黑石关至偃师之间两侧阵地,阻击由郑州西援的孙元良兵团和经许昌、登封而来的胡琏兵团。

第二支打援部队是中野九纵。九纵是1947年8月15日组建的,组建后立即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半年来征战豫西,连战连捷。

九纵的司令员是秦基伟,政治委员是黄镇。秦基伟司令员,与王建安是老乡,湖北红安人,也是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的老红军。

解放后,任过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黄镇政委也是老红军,1935年就担任红三军团的宣传部长。解放后,曾任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

九纵的任务,是袭击并占领新安、海池等城,控制该地区,阻击可能由潼关方向西援的敌裴昌会兵团。战役开始后,九纵主力靠近洛阳,为总预备队。

陈士榘特别指岀,洛阳为敌我必争的战略要点,蒋介石必以重兵救援,打援作战是艰巨而光荣的。阻住了东西援兵,才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确保玫城作战无后顾之忧。

王建安、秦基伟异口同声表示,坚决完成阻援任务,保障主力顺利攻城!

攻城也是两支部队。

第一支部队是华野三纵。司令员是孙继先,政治委员是丁秋生。

孙继先司令员是山东曹县人,参加过1931年著名的宁都起义,长征中率部强渡大渡河,是著名的十八勇士之一。

解放后担任过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我国研制人造卫星的有功之臣。

丁秋生政委是湖南湘乡人,1930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解放后担任过北海舰队政委,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三纵是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部队。广泛运用炸药进行攻坚,是三纵作战的突出特点。

从抗日战争炸日本鬼子的炮楼开始,他们就不断积累爆破经验,健全爆破组织,提高爆破技术。

炸药是他们的“重炮”,炸地堡,破障碍,轰城门,震撼敌胆。这次攻洛阳,他们正好可以大显身手。

第二支攻城部队是中野四纵,司令员是陈赓兼任,政治委员是谢富治兼任。

四纵是一支有光荣传统、屡建战功的英雄部队。所属的十旅二十八团,就是一个红军团。四纵从参加上党战役开始,连续打了很多硬仗,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华野三纵和中野四纵的分工是:华野三纵从东、北两面包围洛阳,由东关、北关攻城,攻打东门、北门与东北门。

陈赓兵团的中野四纵,从西、南两面包围洛阳,由西关、南关攻城,攻打西门与南门。

在会上,陈士榘和陈赓要求大家认真研究攻城的战术。突破半永久性的现代防御工事,打如此大规模的阵地攻坚战,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还是第一次!他认为在战法上,要重视三条:

一、采取隐蔽接近,突然袭击的战术。敌人的碉堡修得很坚固,各种防御的方法很多。但是,准备得越充分,也就越容易麻痹。

我们隐蔽接近,突然袭击,就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割断敌人的联系,使敌人来不及按他们的准备与我们作战,使他们的许多手段和方法派不上用场。

二、四面包围,多处进攻;一点突破,中心开花。

敌人的碉堡数量很多,密密麻麻,其优点是可以给我军进攻造成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其缺点是必须分兵把守,消极防御。

所以,我们必须四面包围,多处进攻,使敌人防不胜防,分散兵力。

我则可以在突破一点之后,不失时机地集中兵力,扩大机口,向纵深发展。里面的向外打,外面的向里打,内外夹击,夺得全城。

三、集中强大火力、兵力,连续爆破,突破后连续突击。”无炮不攻坚”,敌人深沟高垒,就必须突破常规用炮。

为了不使敌人有喘气时间修补被炸坏的工事,组织反扑,就必须连续爆破,连续突击。

东门与西门,定为主攻方向。

陈士榘不愧是足智多谋的良将,他的这些战术,事实证明是非常管用的。

与解放军的作战会议相比,青年军二零六师的作战会议,显得沉闷而紧张。

怎么会不紧张呢?虽说“固若金汤”,虽说“可守三月”?但这些工事管不管用,没有经过试验,谁心里也没有底啊!

偏偏战争这东西,是没法试验的。不像干其他的事,做不好可以重来一次。

在此之前,有些幼稚的国民党军官,不懂这个道理,还闹出笑话来。

他们打了败仗当了俘虏后,往往不服气,叫着说,我们的炮还没有摆开,你们共军就冲了上来,这不算你们有本事。或者说,各退30里,摆开阵势重打一次,我们保准能赢……

青年军的军官们个个有文化,他们不会说这种傻话,而且,他们清楚地知道,此次如果失败,就是永久的失败;如果吃了“花生米”,就什么都不存在。

对失败和死亡的恐惧,流露在每个人的眼神里。

会场静悄悄的,大家望着邱行湘。把这位久经沙场,性格强悍的主将,四平街的“英雄”,当成依靠,当成救星,希望他拿岀救危图存的“杀手锏”。

邱行湘为了提高部将的作战信心,用异常坚决的口气说:“我军的作战意图,是依靠分散配置集中固守的工事为依托,消耗共军突击的有生力量,拖延共军进攻的时间,赢得时间。”

“最后固守几点待援。待共军受到相当伤亡消耗,十分疲劳之际,配合援军,里应外合聚歼共军于洛阳!”

这个守城作战总构想,邱行湘已讲过多次,与会者不觉新鲜,没甚反响。

邱行湘继续说:“我判断,共军的主攻方向,是东门!”

这一下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几个人同声问:“何以见得呢?”

邱行湘环视四周,面露得意之色,解释说:“东门外的街道纵深很大,房屋与城墙较近,便于共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猛攻,并能较快地接近城墙。”

“东门城墙低,工事强度差,两侧的独立据点,离城门较远,这也是共军可以利用的。”

大家听他说得有理,信服地点头。

“因此,必须突击加强东门的工事!他指着守卫东门地区的第三团团长蔡湘澄说,“请在东门外增设两道地堡和三道障碍物!”

“是!”蔡团长的声音。

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赵云飞提出一个问题:“师座,东门既为共军主攻方向,当用有战斗经验的部队去防守。但现在守东门的第三团新兵最多,战斗力最弱,是不是该换一个团?”

邱行湘暗自思忖,赵云飞说得倒也在理。本该让战斗力较强的第一团守东门,可是核心阵地也很重要,那是最后的藏身之地,缺了第一团不放心。

想来想去,别无良法,还是别换了吧!于是说:“三团的新兵是多一点。但三团蔡团长一贯坚强,指挥有方,固守东门当无问题。”

在这里,邱行湘陷入了矛盾的怪圈。他聪明地猜着了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可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又不愿意把最好的部队派去守卫。

副参谋长符绍基说:“西门外地形开阔,便于大兵团作战进出,也可能是共军的一个主攻方向。”

邱行湘从内心来说,他并不认为西门是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因为城外地形开阔,进攻者伤亡大。

但姑且把西门也当作重点加以重视,也没有什么害处。就对负责防守西门的第六团团长方景林说:“请加强西门外的工事,同时在西门城楼上挂上蒋主席像,激励士气。

方团长答应:“是。”

接着,邱师长提出具体指标:

外围作战,必须坚持三天;城垣作战,必须坚持五天;市区巷战,必须坚持三天;核心阵地与城外重要据点九龙台、西宫发电厂与潞泽会馆,应坚守到反攻!

与会者哗然,坚守这么长时间,谈何容易!敢问师座有何奇招妙法?

邱师长喝口水,清清喉咙,胸有成竹地说:“我的战术,除了依靠工事外,还有一句话,叫作一靠烧,二靠炮,三靠督战,四靠重奖。”

邱行湘的“一靠烧",是根据前几个月许昌防御作战得出的经验。

解放军突击许昌南门时,南门国民党守军用燃烧弹打着装满油桶的汽车,烈火呼呼地燃烧着,很快吞没了城壕上的石桥,接着又引燃城外的房子。

火越烧越大,城楼上的敌人乘机猛烈扫射,解放军突击部队伤亡很大,南门突击失利。后来改攻西门,才拿下许昌。

邱行湘也想依样画葫芦,在城周围的东、西、南、北四关,一齐放火,把城关的房子都烧起来。让熊熊大火,阻住解放军进攻之路;便于歼灭。

民国时期的洛阳

解放军进攻城门和城内的据点之时,也要用烧的办法,把瓮城的房屋和核心阵地四周的房屋都烧起来,他认为,解放军纵有千军万马,也难越过无情的火海!

这个“一靠烧”,委实毒辣!

何谓“二靠炮”?就是以威力强大的炮火为主,配合轻重机枪、冲锋枪、步枪,建立庞大严密的火力网,使全城无射击死角,无处不可以射到。

邱行湘手中有4个装备重型炮的炮兵连,还有无数曲射小炮。炮兵阵地设于城墙四角、文峰塔及核心阵地,炮兵总观察所设于制高点文峰埼上。

他要求各种炮事先都要准确测量射击目标的距离与方向,把测量结果写在木牌上,插在炮位前,作战时照木牌上的数字设定射击诸元,发射炮弹,既迅速又准确。

这一招也狠!战后统计,解放军官兵的伤亡有二分之一,是炮伤造成。

何谓“三靠督战”?这青年军士兵,多数是为了“升学”与“就业”,受欺骗来当兵的。

既然把“个人前途”放第一,打仗自然贪生怕死。如果没人督战,大炮一响,说不定会跑光。

好在青年军的编制内,有军事、政治教官200余人,或中校,或上校,平时事不多,现在派上了用场。

邱行湘将他们编成十多个督战队,派往城内外各个据点。有了这支督战队用枪逼着,就不怕士兵们临阵退逃了。

何谓“四靠重奖”?邱行湘已通过洛阳银行的行长,运足了钞票,现在他手中的钱很多。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生在世,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钱。有钱能使鬼推磨,邱行湘要用大把的钱作奖赏,让青年军官兵为他死守最后的几个据点!

在座的青年军第二零六师的团以上军官,听了邱师长的战术,都认为件件厉害,确实可行。先前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增加了几分守城的胜利信心!

邱行湘觉得很满意,他的战前军事会议,开得圆满成功。

要实现他的作战意图,现在最重要的,是赶快把援兵调岀来,只要援兵出动,加上龙门石窟阿弥陀佛的保佑,天人合一,打胜仗是有把握的,洛阳会成为他的第二个四平街!

他打电话给郑州指挥所孙震。孙主任告诉邱行湘,蒋主席已经来电,让他孙震统一指挥胡琏的十八军与孙元良的四十七军,“妥为部署,确保洛阳”。

他已发出命令,要求孙元良的主力在郑州集结待命,胡琏的主力在许昌集结待命,这两支大军,即将出动,前来救援洛阳。

援军有望!邱行湘心头的石块放下了!他面向龙门方向,情不自禁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可惜,邱行湘苦心部署的“洛阳保卫战”只打了5天就结束了,他本人和麾下多位将领成了解放军的阶下囚。

而他指望的所谓援军,在城破那天刚接近三、八两纵阻击阵地。证明了陈赓和陈士榘先攻城后打援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1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