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邵:刘劭.字孔才.汉末三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太守.关内侯.追赠光禄勋
简释:后皇帝
冬季十月,魏国铸造铜人,在芳林园堆起土山。
魏明帝曹叡把长安的钟虡即悬挂编钟的木架、铜骆驼、铜人、承露盘等迁移到洛阳。在迁移承露盘时,盘子折断,断裂声响传出数十里远。铜人太重无法搬运,于是大量征调铜料重新铸造了两个铜人,称为“翁仲”,并排安放在司马门外。又铸造了黄龙、凤凰等物,放置在宫殿前。在芳林园堆起土山,让公卿大臣们都去背土,栽种各种树木和优良的草种,捕捉飞禽走兽放到土山之中。
魏国光禄勋高堂隆去世。
高堂隆病重,口授奏疏说:“黄初年间,上天已显示出警告的征兆,不同种类的鸟,在燕巢中孵化长大,这是非常怪异的现象。应当在宫廷内部防范那些有野心、如鹰般飞扬跋扈的大臣;可以挑选各个诸侯王,让他们掌握军队,像棋子一样相互对峙分布,镇守、安抚京都地区,辅佐光大皇室。”魏明帝曹叡亲手写下诏书对他进行慰劳。没过多久,高堂隆就去世了。
魏国制定了考核官吏的法规,但最终没有施行。
魏明帝曹叡非常厌恶那些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士人,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拔人才不要只看虚名,虚名就如同在地上画饼,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虚名虽然不足以招揽到特别出众的人才,但却可以选拔到一般的士人;一般的士人敬畏教化、仰慕善德,然后才会有好名声,所以不应该厌恶名声。如今考核官吏政绩的方法已经被废弃,只根据他人的赞誉或诋毁来决定官员的升降,所以真假混杂,虚实难辨。”曹叡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让散骑常侍刘邵制定了有关考核官吏的《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下发给朝廷百官讨论。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这件事最终没有施行。
待续.简释17/ 41后皇帝

【考注】
刘邵: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今河北邯郸市人。汉末三国时期大臣、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刘劭在汉献帝时,进入仕途,初为广平县计吏,历任太子舍人、秘书郎等。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陈留太守,封为关内侯。正始年间,去世,追赠光禄勋。刘劭参与编纂类书《皇览》,制定《新律》,编写《人物志》品评人才。著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多已亡佚。目前仅见《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原文:后皇帝
冬十月,魏铸铜人,起土山于芳林园。
魏主叡徙长安钟簏、橐佗、铜人、承露盘于洛阳。盘折。声闻数十里。铜人重,不可致,大发铜铸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皇,置内殿前。起土山于芳林园,使公卿皆负土,树杂木善草,捕禽兽致其中。
魏光禄勋高堂隆卒。
隆疾笃,口占上疏曰:“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此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典兵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魏主叡手诏慰劳之。未几而卒。
魏作考课法,不果行。
魏主叡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勿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为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壑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邵作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下百官议。议久不决,事竟不行。
待续.原文17/41后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