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释:纲鉴易知录》8.14后汉纪.附魏吴二僭国•10/41后皇帝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4-21 03:09:11

山阳公:东汉末年孝献皇帝;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葬于禅陵!孝献帝禅位给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

简释:后皇帝

公元233年,癸丑,后皇帝建兴十一年,春季正月,青龙出现在魏国摩陂的井中。二月,魏国皇帝曹叡前去观看。

公元234年,甲寅,后皇帝建兴十二年,春季二月,丞相诸葛亮讨伐曹魏。

当初,丞相诸葛亮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讲习武事,制造出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食,把粮食集中在斜谷口,并建造了存粮的邸阁;让百姓和士兵休养生息,三年之后再使用这些储备和力量。到了这时,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讨伐魏国,还派遣使者约定吴国同时大规模出兵。

三月,曹魏山阳公刘协去世。

夏季四月,丞相诸葛亮进军到渭南。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军队抵御防守,诸葛亮开始分拨士兵进行屯田。

丞相诸葛亮到达郿县,把军队驻扎在渭水南岸。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靠渭水修筑营垒来抵御诸葛亮,他对众将领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沿着山势向东进军,确实值得忧虑;如果向西停留在五丈原,那么各位将领就没有危险了。”诸葛亮果然把军队驻扎在五丈原。诸葛亮考虑到以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运输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分拨士兵屯田,以此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屯田的士兵和渭水岸边的百姓混杂在一起耕种,而百姓生活安定,军队也没有私自侵扰百姓的现象。

待续.简释11/ 41后皇帝

木牛流马:三国时期由蒲元提议.蜀汉丞相诸葛亮主持制作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华夏最早的仿生机械

【考注】

山阳公:东汉末年孝献皇帝;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本名是刘协,汉献帝,死后葬于禅陵。孝献帝禅位给曹丕,后曹丕封孝献皇帝为山阳公。

【简评】

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终生充满了无奈与坎坷。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其母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后,由董太后抚养长大。灵帝去世后,刘协先是被董卓拥立为帝,之后又在董卓被杀后,经历了李傕、郭汜之乱等诸多变故,长期颠沛流离,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刘协在位期间,东汉已名存实亡,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尽管试图通过一些举措来恢复汉室权威,如利用曹操来对抗其他诸侯,但最终却沦为曹操的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空有中兴汉室之心,却无回天之力。刘协在曹操去世后,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东汉正式灭亡。被封为山阳公,在封地度过余生。其一生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任人摆布的傀儡,再到被废黜的亡国之君,命运跌宕起伏,令人叹息,是一个在乱世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人物。

【备注】

木牛流马: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三国时期由蒲元提议,蜀汉丞相诸葛亮主持制作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是中国最早的仿生机械。其真实的样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史载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至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其“牛脚的双结构和双功能”和“后载赳”的技术,“一足四脚”和“三脚杠”,以及流马的低密度措施,对古代中国的仿生机械、四轮运输、四轮车的机械制动和两栖车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原文:后皇帝

癸丑,十一年,春正月,青龙见魏摩陂井中。二月,魏主叡往观之。

甲寅,十二年,春二月,丞相亮伐魏。

初,丞相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至是,悉众十万由斜谷伐魏,遣使约吴同时大举。

三月,魏山阳公卒。

夏四月,丞相亮进军渭南。魏大将军司马懿引兵拒守,亮始分兵屯田。

丞相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止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待续.原文11/41后皇帝

0 阅读:0

快乐开心正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