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幕后,是刘邦消灭项羽余孽的全盘规划!

幻宇新说 2022-09-14 21:10:26

【韩信迷案之四:陈下被擒,从楚王到淮阴侯】

前202年12月,韩信在陈县被刘邦突然擒住,稍后被贬为淮阴侯,史书的记载是韩信被告谋反,但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他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的“官方罪名”又到底是什么,史书其实是没有记载的。

但是,考察这一事件的前后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一条“历史主线”,即刘邦在前202年这一年,尤其是称帝回到洛阳后,他的重心是放在对项羽残存余孽的追查处理上。

这是很合乎历史脉络的,虽然项羽死了,项羽集团也整体宣告覆灭,但仍有很多项羽旧部存活于世,不将他们彻底消灭或者招安,刘邦不说寝食难安,肯定是不会彻底放心的,这一步骤必不可少,而且是阶段头号大事。

综合史书的记载,我们会发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临江王共尉被杀于洛阳。

垓下之战后,刘贾、卢绾就被刘邦安排进攻临江王共尉(一说名驩),战事应该不是很顺利,前后打了几个月才搞定,结果生俘共尉,押送洛阳。

此时应该是前202年5月或稍后,即刘邦回到洛阳后,对于楚汉战争中一直坚定站在项羽那边的临江王,刘邦采取直接杀掉而且极可能是公开处刑的霹雳手段,客观上彰显了他处理项羽旧部的坚定决心。

2、田横自杀于洛阳以北三十里。

韩信灭齐后,田横逃到了彭越那里,垓下之战前后,彭越选择和刘邦合作,田横自然就不能再待,逃到了海上。

刘邦仍担心田横会有异动,但他对田横的处理政策比较温和,下诏招安。

但是田横依然顾虑重重,毕竟他烹杀了郦食其,得罪过刘邦,更担心郦商的报复。

虽然刘邦勒令郦商不得报仇,田横也赶来洛阳,但他终究在洛阳以北三十里的首阳山选择了自杀,让从人将他的头颅斩下,送给刘邦。(随后就发生了“田横五百壮士集体自杀”的历史悲壮一幕。)

田横的决绝让刘邦大为震撼,不知道他看到田横的头颅和真面目时,是不是“且惊且怜且喜之”?

这个潜在“祸患”总归是消除了。

3、追捕季布、钟离昧等在逃“战犯”,即原项羽集团高层核心人物。

季布的经历很明确,刘邦悬赏千金追拿他,季布逃入民间、易容隐藏,之后朱家通过夏侯婴的关系向刘邦求情,最终季布获得特赦,还当了刘邦的官,算是项羽旧部被成功招安的典型代表。

钟离昧运气就不好了,他的问题比较复杂,稍后再说,但可以确定,他死在了这一年。

季布和钟离昧都是项羽集团的高层核心人物,他们的战后经历很具有代表性,被悬赏追拿是必须的,结局也只有三种,要么被招安,要么被处死,要么一直成功躲藏不被抓到。

项羽的残存旧部,只要是上了刘邦“战犯名单”的人,应该都是这样的经历与结局。

4、迅速平定燕王臧荼的造反。

燕王臧荼造反的具体时间应在前202年7月,至于他造反的原因,估计让人想破头都难以找到合理答案。

毕竟此时项羽已死、天下已定,他要是早有造反之心,不该等到这个时候才动,起码也得在楚汉战争期间就动手,所以怎么看怎么无厘头。

具体原因也许包括——

此时赵王张耳去世,他大概觉得张敖很好欺负?但张敖可是刘邦的女婿啊!

他背后有冒顿单于支持?但纵观他被平定前后,没有看到冒顿单于和匈奴大军现身相助的丝毫影子!

当然,也可能是史书没记载,臧荼肯定和冒顿单于早有联系,不然他儿子臧衍之后也不会逃到匈奴去。

也许,更现实直接的原因,是臧荼觉得刘邦不会容他,毕竟他这个燕王是项羽分封的,他和项羽的关系虽然早就断了,但总归曾经亲密合作过。

只有如此,臧荼才会选择看起来就极不明智的造反举动。而且,临江王共尉以及田横的下场,很可能对他产生了极大触动。

历史真相更可能是,刘邦回到洛阳,下令臧荼前来朝觐新皇帝、新天子,臧荼不想来或者不敢来,按封建社会的传统,诸侯王必须定期朝觐天子,所以无论臧荼怎么想,只要他不来,就意味着他是造反,所以臧荼索性直接造反,表明自己的态度。

5、迅速平定原陈公利几的造反。

利几算是楚汉战争过程中投诚刘邦的楚将代表,作为起义人士,战后待遇应该不错,但刘邦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有一天翻着天下列侯的名单,突然心血来潮,通知他们前来洛阳聚个会。

利几害怕,不敢来,就直接造反了,此时大概是前202年秋天即7-9月间,应该是刘邦平定臧荼以后。

利几造反的原因很明确,他就是被刘邦追查项羽旧部“风声鹤唳”的恐怖氛围给吓着了,担心前往洛阳就会被扣押、处死,所以他索性造反。

而刘邦这次“聚会列侯”,显然是试探天下列侯尤其是原项羽旧部的一个有意动作,就是想看看这些人是否真心服气,结果利几就跳了出来。

综合以上,可以说,刘邦对原项羽旧部,包括共尉、田横、臧荼这类诸侯王级别,季布、钟离昧这类战犯级别,利几这类投诚将领级别,几乎覆盖了原项羽旧部的所有人员构成,都被刘邦重新、全面处理了一遍,或杀掉或招安,几乎将所有的隐患都消灭了。

定都洛阳后的这半年,可把他忙活坏了!

那么,此时还剩下谁或者哪些人呢?

就在此时,即前202年10月,“就是那么巧”,有人前来向刘邦告密:楚王韩信谋反!

这个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韩信其实已是“怀璧其罪”之身!

因为他现在是楚王,项羽原西楚国的地盘多数都在他手上,也就是说,刘邦想处理的项羽旧部乃至已投降过来的原楚军中下层“低级战犯”,绝大多数人,现在都在韩信楚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告发者,如果真有其人的话,他的告发心理也很容易推测,皇帝刘邦这半年一直在追查项羽旧部,而楚王韩信因为各种原因,对此并不那么上心,甚至有可能暗地里庇护某些要犯比如钟离昧之类,告发者要么是贪图奖赏,要么是仇视韩信,所以才有这一举动。

而韩信庇护钟离昧等人,他实质是要干什么?刘邦的清查运动已经搞遍全国,以钟离昧的身份地位,韩信不该看到他就立即将他抓住、押送给刘邦么?

而对刘邦来说,韩信现在的楚国,才是他处理项羽旧部的最后一站,就算没人告发韩信造反,刘邦也要想方设法的攻破韩信这个堡垒乃至“独立王国”,将其中的项羽旧部给揪出来处理掉!

这才是韩信之后所有遭遇的现实政治背景!

我们来看看刘邦具体是怎么做的。

按照史书记载,刘邦得到韩信要造反的告密,将陈平、樊哙等一众要员聚集起来开了个秘密会议,会上将军们义愤填膺,都想通过直接战争手段进攻楚国、干掉韩信!

然而刘邦“默然”,他显然知道这些将军乃至他自己的实际斤两,跟韩信打仗,那不是开玩笑么?

何况,只凭个告密者的告发,就宣布韩信谋反、攻打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众诸侯王会怎么想?他们一定会站在刘邦这边么?整体局势显然不是只会打仗的将军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陈平最有眼力见,他一看刘邦不说话就知道将军们的提议不靠谱,起码没说中刘邦的心思,他还专门问刘邦,告密这个事社会层面有没有传开?韩信本人又知不知道?

结果都是否。所以整个事情都还处于暗地里乃至“阴谋”阶段,陈平跟着就提出“伪游云梦”之计,以古代天子巡狩的传统,将韩信等诸侯王召集到陈县,等韩信来了将他突然抓起来,相比毫无胜算、成本巨大的战争手段,现在这种做法不过是几个大力士的事情。

一切不出陈平所料,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听说皇帝要打猎,都遵令赶到陈县来捧场。

因为陈县当时是韩信的地盘,所以韩信提早赶到陈县,按照迎接天子的历史传统,他向北出迎了XX里路,在路边一本正经、敲锣打鼓的等着。

结果才见面,估计寒暄都没有,韩信就被几个大力士给抓起来、绑住,塞进刘邦的后车,朝陈县进发。

估计韩信当时都一脸懵逼,按照史书记载,他还和刘邦隔空吐槽了一阵。韩信一直叫骂:“原来你是这样的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的确是该死了!”

刘邦觉得头大,也回了几句:“你别再逼逼了,你要造反的事情已经很明朗了,老子早就知道了!”

估计接下来韩信嘴里就被塞进东西了。

这个事件,史书的记载的确很生动很有画面感,但实际情况,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好看。

首先,韩信不可能是孤身或者少数人前来迎接刘邦,起码迎接天子的阵仗、规格还是要有的,而且,韩信也不可能不带军队就前来陈县。

秦汉以前尤其是西周、东周的天子巡狩,不是天子和诸侯几十个人聚在一起打打猎那么简单,而是都要带军队的,也有阅兵、操练军队等常规流程,甚至后世的天子巡狩,也都是要标配军队的,比如曹操和汉献帝就干过。

刘邦更不可能是孤身前来,参与到抓捕韩信这个事件的,史书明确记载有樊哙、灌婴、靳歙等人,他们显然也都带了所部军队。

而且,刘邦、陈平不得不留后手,要是陈平的计谋失败、没抓住韩信怎么办?要是两方开战了怎么办?所以,起码刘邦方面,他是准备了大量、超额军队的。

韩信也带来了军队,只是数量可能没那么多罢了。

所以,刘邦擒住韩信的过程,应该是在一个封闭空间内进行的,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就好比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干掉晋鄙是在军帐中,不可能是当众的。

而抓住韩信只是“擒贼先擒王”,控制住韩信后,对付韩信带来的军队,就是刘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历史事实——

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质疑过,所谓“刘邦定陶夺韩信军”应该是假的、没有实际发生过的,但是司马迁明文记载了这个事,说明在垓下之战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前,即韩信实际拥有齐军或者楚军的军队的时候,如果这一段时间内肯定发生过刘邦夺韩信军队的事情,那相比发生于定陶,实际发生于陈县的可能性要更大!

【《史记-高祖本纪》: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书-韩信传》:项羽死,高祖袭夺信军。】

什么叫“袭夺”?袭说明有突然攻击的过程,在定陶即前202年年初刘邦当皇帝之前,不可能发生刘邦“火并”韩信军队的事情,不然两人早就闹翻了,不可能有之后你封我楚王、我推你当皇帝的河蟹氛围。

也就是说,司马迁应该是搞错了“刘邦袭夺韩信军”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它不是发生在年初的定陶,而应是发生在年末的陈县,即韩信被擒后,刘邦大军突袭、迫降、夺取了韩信带来的军队!

此时的韩信军队,就像是韩信当初灭齐的第一战,即进攻历下,当时的历下齐军正敲锣打鼓准备迎接与韩信汉军的会师,结果突然就被韩信汉军给袭击了。

现在的韩信楚军也是如此,他们正敲锣打鼓准备迎接皇帝的到来,结果突然就被樊哙、灌婴、靳歙等人的军队给包围了,只是这次双方应该没有全面打起来,韩信楚军一来群龙无首,二来强弱悬殊,三来刘邦宣布了韩信的一应罪状,导致其很快投降,所部军权归了刘邦!

擒住韩信、控制住韩信带来的军队后,刘邦继续向陈县进发。

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也不可能出现韩信与刘邦当众相互“吐槽”的场面,原因很简单,韩信只要张口就不会有对刘邦的好话,刘邦怎么可能给他当众说话乃至叫骂的机会呢!

私下里两人相互撕逼、开骂,或者韩信被关的时候独自开骂,这倒是极其可能的。

后世真正疏忽的一点是,刘邦擒住韩信后,并没有立刻返回洛阳,而是前往陈县,和英布、彭越等人聚会,实现之前所说的“会诸侯於陈”。

史料明确记载,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肯定参加了这次大会,至于其他人比如韩王信、赵王张敖、新燕王卢绾、新衡山王(吴芮当时已死)有没有参加,无法确定,但按照规矩,他们应该是要前来参与的。

显然,在这次大会上,对楚王韩信的处理定性,无疑是头号事件。

过程已然无法得知了,但刘邦至少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安抚住英布、彭越等诸侯王,尽可能降低他处理韩信可能衍生的恶劣政治影响。

正如多年后英布造反时所说,“汉初三名将、汉初三王”即韩信、英布、彭越是“同功一体之人”,韩信因为功劳最大,一直是英布、彭越的风向标,刘邦对韩信的待遇与处置,实际上就是英布、彭越的样板。

所以,如果刘邦将韩信定性为谋反,那英布、彭越肯定不能接受,道理很简单,只要韩信有丝毫谋反之心,他就不会前来陈县,就算来也会有提防之心,不可能那么轻易被刘邦抓住。正如前燕王臧荼,造反就不来,不来就造反,难道韩信的实力与见识还不如臧荼么?

再加上,你刘邦说韩信谋反,切实证据在哪里?有人告密这种事,也能拿到台面上光明正大分说、作为证据么?

作为顶级政治家,刘邦肯定不会靠强权压制或者低级谎言来敷衍英布、彭越等人,从之后几年内英布、彭越都很老实来看,显然刘邦这次的安抚工作极为成功,不然他俩可能早就被刺激乃至提前造反了。

结合刘邦近半年以来的头号政治任务与目标,显然刘邦给楚王韩信定“窝藏项羽余孽”罪名的可能性最大!

这一点,也是英布、彭越等人无法反驳甚至完全认可的,因为项羽同样是他们的敌人!彻底清除项羽余孽,让其无法死灰复燃,同样符合英布等人的立场及利益追求。

项羽杀掉了英布的家人,多次驱逐彭越,至于韩王信等人,也都是在干掉项羽的过程中赢得王位的,他们不可能姑息楚王韩信“窝藏项羽余孽”的罪行!

现在问题就来了,怎么“坐实”楚王韩信“窝藏项羽余孽”的罪名呢?最初刘邦、陈平不是因为韩信造反才来对付韩信的么?现在怎么成了追究韩信的“窝藏项羽余孽”?

【《史记-陈丞相世家》: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还至雒陽,赦信以为淮陰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

擒住韩信、控制住韩信的军队后,相比“会诸侯于陈”,当时刘邦更重要的心思是在“尽定楚地乃至齐地”上,因为楚齐之地都是韩信的封地,现在韩信被抓了,鉴于齐楚大地有人真正造反的可能性极大,刘邦必须第一时间控制、安抚住齐楚大地,尤其是楚地,这里作为项羽曾经的老巢、现在韩信的大本营,最容易出意外。

这个工作,多数是多管齐下,比如政治上宣布韩信的罪名,军事上由樊哙、灌婴、靳歙等人率军进驻到下邳等关键要地,营造刘邦已全盘在握的整体局面,让韩信的嫡系要员不敢乱动。

何况他们也“投鼠忌器”,毕竟韩信都被抓了,又没有彻底定罪,他们也很难鱼死网破、放手一搏。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标,震慑官员及百姓,刘邦的人很可能会直接宣布韩信的罪名是谋反,至于“窝藏项羽余孽”的罪名当然也很重要,但它主要是用来向英布等诸侯王交代的,对付官员和百姓,肯定是越严重的罪名越有震慑力。

但也不要忘了,刘邦本来的头号任务就是消灭项羽余孽,在这个过程中,抓捕、悬赏以钟离昧为首的项羽余孽,同样势在必行。

从结果来看,显然刘邦会抓到很多人,无论这些人有没有被韩信真正庇护、窝藏过,韩信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英布、彭越等人更无话可说。

这是刘邦政治“阳谋”的真正厉害之处,不是陈平那种擅长的“阴谋”所能达到的高超境界。

现在来说钟离昧。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

之前之所以不说他,是因为史书对他的记载其实是有冲突的,按照公认说法,他是投靠韩信、被韩信逼得自刎身亡,死于前202年11月左右即韩信被擒前夕。

但《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又明文记载:“五年九月,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眛,斩之以闻”,这个王到底是刘邦还是韩信都有疑问,至于死亡时间更是相互冲突,钟离昧显然不可能死两次。

我的观点是,史书中所说的“信欲发兵反”,即韩信这一段时间有反心,甚至有直接发兵造反的想法,应该都是虚构的,原因前面已说过,但凡韩信有一丝反心,他就不该去陈县见刘邦,就算去也不会轻易被刘邦抓到。

实际情况应该是韩信根本没有反心,也没有什么危机意识,更没预料到刘邦会对他突然下手,韩信只是认为刘邦要来巡狩,他得好好准备接待工作。

那么韩信这一段时间和钟离昧有没有交集呢?

如果钟离昧死于9月,无论是为刘邦还是韩信所杀,公认的说法都肯定不成立,关键是这个消息还散播开来了,就算是刘邦所杀,他也不可能拿钟离昧来给韩信栽赃“窝藏项羽余孽”的罪名。

如果钟离昧死于11月,他也不该是被韩信逼死。这里的“逻辑悖论”是,如果韩信需要取悦刘邦,那就说明,韩信已经知道刘邦怀疑他有反心,那韩信就更不该逼死钟离昧来取悦刘邦,因为这纯属“不打自招”。以韩信当时的地位和实力,只要刘邦抓不到实证,就拿他没办法,韩信何必多此一举、自找麻烦呢?

何况,一旦韩信知道刘邦怀疑他有反心,他就算去见刘邦,也会存有戒心,不会让刘邦轻易得手。怎么说韩信也是“兵仙”、战神,刘邦突然擒住他纯属“出其不意”,这本是韩信的拿手绝技,只要他有一丝戒备意识,就不该如此低段、降智。

至于他见没见过钟离昧,就算见过,也肯定是私下进行的,知道的人更是极少。一旦情况危急,大不了让钟离昧跑路就是了,只要不被抓现行,刘邦也不能栽赃到韩信头上。

真实情况更可能是这样,两人实际根本没啥交集,韩信赶到陈县之前,不仅没有过谋反之心,更没有逼死钟离昧这种事情。而在韩信被抓后,钟离昧也很快被刘邦的人抓到、审问、处死了。

作为刘邦集团的顶级战神,以及项羽集团最后的顶级余孽,韩信钟离昧一倒一死,这个事肯定传得沸沸扬扬。

它的“传播”过程是,不明真相的世人搞错了事情的先后顺序,将钟离昧之死放在了韩信被抓之前,而韩信被抓是因为谋反以及窝藏项羽余孽,钟离昧显然就是被韩信窝藏的。韩信既然都想造反了却还去见刘邦,显然是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自证清白,那么钟离昧肯定就是让韩信逼死的!

没错,这就是《史记》的记载!司马迁的确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传闻,但它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虽然它极具迷惑性。

可是,这个事情“可怕”在于,司马迁的记载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官方通报”,就算没有韩信逼死钟离昧这一段,至少钟离昧肯定是被韩信窝藏的,比如钟离昧是在韩信名下的某个场所中搜捕到的!

鉴于当时韩信、钟离昧都是阶下囚,钟离昧又很快被处死,一切都在刘邦的掌控之中,所以刘邦或者陈平这类家伙,极大可能栽赃、坐实“韩信窝藏钟离昧”的案情!

而且,钟离昧只是最顶级的代表而已,当时抓到的项羽余孽肯定很多,就算没有窝藏钟离昧,其他人性质也一样,韩信注定有口难辨。

好在,谋反的罪名肯定加不到韩信头上,刘邦注定找不到实证,同时英布、彭越等诸侯王那一关也过不去,所以刘邦最终以“窝藏项羽余孽”的官方罪名处罚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

案子一过,韩信就被放了出来,恢复了人身自由,但也从此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了刘邦的“笼中鸟”。

对韩信来说,他当然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但正如同别人看不懂他军事指挥上的出神入化,现在刘邦、陈平也给他上演了一场政治“阳谋”或者“阴谋”上的眼花缭乱,让他有苦难言、无从申辩。

而对刘邦来说,在楚地的这番“天翻地覆”的大折腾,以钟离昧为代表的楚地项羽余孽被彻底消灭,标志着他此项工作的大功告成、完美收官!

也是因此,刘邦觉得自己的江山彻底稳固了,他开始分封至亲子弟为诸侯王(主要是韩信腾出来的位置),同时,他也终于有心情大封功臣,对萧何、曹参等“侯爵”级别的功臣进行封赏论定。

这个事情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正是因为项羽余孽的存在,刘邦的政治节奏把控极为老练,轻重缓急更是把握的异常到位,让人叹为观止!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