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很早就开始学习,说明这是一门很重要也很基础的学科。因为哲学讲的主要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所以似乎天生就显得“形而上”;但实际上哲学又是在具体的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绝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不过它所具有的概括性、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等特点很容易让哲学呈现出“形而上”的面貌。大体上来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但客观地说,唯心也好、唯物也罢,都属于智者的见解,都有可取之处——可取的程度不等而已。
西方哲学是哲学中非常大的一块。粗略地列举,不难想到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文艺复兴以来的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斯、恩格斯、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哈耶克等。
不难发现,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法、德两国的重要的哲学家数量最多、分量也最重。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与吴晓明合著的《西方哲学思想讲义》,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这样的模式,一共选择介绍了十位西方哲学家——为什么这样选择,肯定是有所考量的。同意与否、同意多少,那就是见仁见智,不必纠结。所选择的这十位,也都是“智者”,还可以更深入地见识下去,见识更多的西方哲学“智者”。
东西方哲学都是哲学,都探索了人类存在、思维、道德和价值等重要问题,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很大,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之所以会有如此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东方哲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别非常大。无论如何,中国人骨子里深受传统哲学或多或少的影响,或许一下子适应不了西方哲学的那种氛围;但也许也存在一见如故的时候,对西方哲学的某些方面——理论以及见解——能够欣然接受。
《西方哲学思想讲义》这本书大体上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两位古希腊哲学家以及培根等15世纪至20世纪期间的西方哲学家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等内容。大概因为是讲义的缘故,对每一位哲学家的介绍都并不很深入,但基本全面,也很准确,作为了解西方哲学的“入门捷径”是足够的。不过,说是十位哲学家,但仔细留心,其实远不止十位。
还有一点略有点不解之处在于,既然是“西方哲学思想讲义”,却只涉及到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漫长的中世纪难道就没有值得一说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了吗?!这不应该,是疏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