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活动成为科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翊祥国学 2025-04-25 12:30:23

斋醮,科仪中的主体活动

斋醮构成了道教礼仪的核心,通过其科仪的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展现了道教的信仰、神祇崇拜以及济助贫困、解救苦难等多方面的教义。

斋与斋法

“斋”一词的本义指的是整齐和清洁,后来引申为斋戒和净化的含义。在祭祀活动之前,人们必须沐浴更衣,禁食荤腥和酒类,避免在内室休息,以此来表明祭祀者内心的虔诚。道教特别强调修斋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一整套斋戒的仪式。根据其规模和功能,这些仪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内斋(即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外斋(即济度),主要包括三策七品,其中三策指的是金策斋、玉篆斋、黄篆斋;七品则包括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现今,全真派的道士依然坚持素食,而正一派的道观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或者其他宗教节日,也会实行素食,以此来遵守持斋奉道的教规。

醮与醮法

醮,其本意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道教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还对其进行了发扬光大,通过醮仪与神灵进行交流。醮法,即指斋醮法事的程序、礼仪等规范;通常分为阳事与阴事两大类,分别对应清醮和幽醮。清醮旨在祈求福泽、感谢恩赐、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祝福国家、迎接吉祥、祈求晴朗或雨水、解除厄运、消除灾难、庆祝寿辰等,属于太平醮等法事范畴;而幽醮则涉及召摄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等法事范畴。宫观道士在每月初一、十五、重要节日以及祖师诞辰等时刻,都会举行祝寿、庆祝等仪式,这些常规的仪轨统称为斋醮科仪。

斋醮科仪的发展

道教斋醮科仪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早期太平道已实行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而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教斋等简单形式的斋仪。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为病人祈福,已显现出斋醮科仪中表章的初步形态。进入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斋醮科仪在上清派、灵宝派道士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仪范和程序;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的整理和修订,斋醮科仪逐渐确立并趋于完善。尽管隋朝时期斋醮科仪的发展几乎停滞,但其仍受到重视。随着道教的演进,斋醮科仪在唐、宋、元各代广为流传并盛行。到了明代,尽管道教整体呈现衰落之势,斋醮科仪依然在民间流传。清代龙虎山上清宫的提点娄近垣,对斋醮科仪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纂成12卷的《黄篆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标杆。

斋醮科仪组成

进行一次斋醮科仪,通常需要经历建坛、准备法器、诵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环节,而道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最为积极和活跃的角色,因为他们负责执行所有这些步骤,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常用斋醮科仪

接驾科仪:道教仪式中,用于迎接玉皇大帝的特定朝科程序。其仪式流程包括在早课结束后朗诵《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接着由高功法师跪拜并启请,诵读“小赞韵”,监院随后拈香并敲击刹板。高功法师宣读经文,提科法师开始虚韵,高功法师颂扬大罗三宝天尊,接着起吊挂,高功法师提纲并表白,再次宣读经文并敲击天尊板。全体信众齐念“鹤驾采临天尊”,然后一同离开殿堂前往天坛,仪式结束后退班。

水火炼度仪:在道教的斋醮仪式中,水火炼度是一种常用的科仪程序。它涉及使用真水和真火来交炼亡灵,以拔度幽魂,包括九炼生尸、灵宝炼度和南昌炼度三种形式。仪式的程序包括:祝香、启闻上帝、焚降真诏灵符;高功法师就座并召请将吏,存想将吏降临,接着念诵五帝真讳;收召亡魂,进行水火交炼;焚化符九章,以使亡魂的脏腑生出神灵;宣读戒律;举奉道经师宝;宣讲鬼神十戒、九真妙戒;举奉戒颂;读诵符告简牒;高功法师下座,送魂过桥;焚化燎祭,奏响三清乐;最后退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