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场:斋醮科仪的组成要素解析

翊祥国学 2025-04-25 12:34:29

坛场,斋醮科仪的组成

道教坛场的建制起源于古代的祭坛,旨在通真降圣。随着道教的发展,坛场的形制经历了多次变化,现今的坛场大多已简化。

坛场的发展

道教的坛场,源自古代的祭坛演变。在古代,朝廷的祭祀活动根据不同的事务,在南郊或东郊设立祭坛。随着道教的兴起,这一传统也被采纳,道士们在郊野设立祭坛,例如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曾在南郊建立五层坛场,用于举行斋醮科仪。然而,隋唐以后,由于在郊野建立坛场耗资巨大,人力物力成本高昂,因此改为在室内设立坛场。同时,为了与皇帝在郊野祭天的礼仪制度相区别,避免与皇权产生冲突,道教的坛场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坛场建制法式

总体而言,不同斋醮坛场的仪式流程大体一致,主要差异体现在规模和规格上。其中,黄篆斋坛尤为典型,它由内坛、中坛和外坛三层构成,每层坛的高度分别是一尺五寸、一尺二寸或九寸。实际上,外坛可以设置在平地上,因此通常只有两层。每一层坛的边缘都会竖立用竹竿或木竿制成的长短纂,并用绛色或青色的绳索围成栏杆,同时按照方位设置出入口。

内坛,以十八枚长纂和十枚短纂搭建,长纂竖立形成十扇门;二十八枚纂的顶端,用绳索环绕连接,但下方两圈不环绕十扇门;十扇门上方悬挂着木制题榜,榜底颜色分别对应东方的青色、南方的赤色、西方的白色和北方的黑色,题字颜色则根据五行相生原理选取;十扇门中,入门分别朝向八方,另有上方的大罗飞梵门和下方的九灵皇真门,分别位于西北角的天门和东南角的地户;在剩余的纂与纂之间,悬挂着布制的幡,依照道教三十二天的方位,称为三十二幡。

中坛,以八枚长纂在西角设立四门,用二十枚短纂围合四周;登坛与出坛,仅限从东南角的地户进出,其他天门、日门、月门,严禁通行;中坛四门亦需悬挂告示,且遵循五方之色。

外坛仅在正南方的离宫开设一门,其他方位则用长短纂系绳围栏;位坛出坛,从离宫门出入;分别在八主悬挂八卦榜,位于四角的巽、坤、乾、四宫,用黄书黑榜,四正位的震、离、兑、坎四宫,则题字随五方色,底色取五行相克。

现今的大型斋醮仪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台基上搭建祭坛,采用钢筋结构,并以布幕进行覆盖。祭坛的门上会题写其名称,但不再使用传统的十门及八卦等装饰性名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