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迎来一生之敌司马懿的?等待和坚持,是希望亦是绝望

采蓝说历史 2023-11-07 06:24:01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CP很有意思,知名度很高,传唱度也很高,但其实他们的开场很晚。两人正面交手其实发生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了,此时的诸葛亮基本上已经快到了生命的尽头。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这对老年组合奉献的演出的精彩程度,人贵语迟,好戏一般放在后头。

那么,诸葛亮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因缘巧合地迎来自己的一生之敌司马懿的呢?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问题,但真正把它理解透了,它更是一个让人心酸的的问题。

他们是如何成为正面对手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当我们身处弱势或者困境的时候,既不要盲目去等待,那几乎就是等死;也不要随意去轻举妄动,那几乎就是找打。究竟要怎么样做呢?其实就是像丞相那样去做,先自强自立,然后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伺机而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躲,也就是要掌握运动战的精髓。

丞相一生的伟大很多人都没有读懂,主要原因是他北伐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让很多人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臆想无处安放和寄托。舍弃丞相的精神和智慧、方法和能力而光苛求最后的结果,这是在舍本逐末,也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

丞相的一生其实是很苦逼的,因为他一生都在打下风牌,他必须在夹缝之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从不可能之中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出来,才能堪称圆满。但是,人很多时候是胜不了天的,丞相最后也只能心力憔瘁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话说丞相第一次北伐是他一生最接近终极理想的时间,但是被各种偶然因素给毁了,这就是天意。

那么,丞相第一次北伐失败有什么后遗症呢?简而言之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蜀汉内部方面:实力受损自然无需多言,更主要的是内部和谐的问题,士气、军心、内部团结都会相应暴露出问题的。本来吃了败仗在任何时候都会打击士气军心的,再加上你诸葛亮徇私重用了马谡,结果却出了一个天大的篓子,蜀汉上下对丞相没有怨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不要错误地认为,丞相给蜀汉当家是个轻松活,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蜀汉内部有很多不服丞相、巴不得丞相丢人现眼的人存在,比如李严、魏延等等。

二是曹魏反应方面:就此一战,人家曹魏方面彻底苏醒过来了,前面因为麻痹大意,差点被你诸葛亮偷袭得手,咱不可能再捡到这样的便宜。被魏延说成是草包的夏侯楙被调走了,西北军区换帅为曹真(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名将),郭淮也彻底常驻陇右主持工作了,祁山堡等关键隘口的防务也重新布置了,你蜀汉、诸葛亮的战术打法也被针对性进行研究和揣摩了……反正就一句话,要尽可能堵死你诸葛亮北伐的可能性。

在曹魏集团打起精神要跟诸葛亮打擂台之后,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大门理论上已经被永久关闭了,因为你蜀汉的实力确实差人家一大截,赛道条件也是极其艰苦,对方还针对性布置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来防范你,你能怎么弄?

比如曹真,这位被《三国演义》带偏的名将就开始主持雍凉军务了,大家记住,人家曹真不是二百五,二百五是不可能统领曹魏特种兵虎豹骑的。

曹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爆发之后,被刚上位不久的曹叡安排火速到西北战区救场,人家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出马解决赵云出褒斜道掩护丞相以及安定郡叛乱的相关事宜。结果如何呢?安定郡手到擒来,赵云老将军也基本上是被曹真给算计了,尽管后面诸葛亮说是安排赵云主动退兵的(给赵云留点面子,也给蜀汉军队留点信心),但其实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赵云是在兵力多于对方的情况下被曹真击退的,最后是烧了褒斜道的栈道才顺利脱身的。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赵云在这一战之后不久就病逝了。至于是不是被一生无败绩的曹真恶心而忧愤致死,那是不得而知的。这里只想告诉大家,曹真这个人水平很高。

也就是因为赵云烧掉了褒斜道的栈道,长于军事的曹真就能敏锐地捕捉到下述关键信息:

一、诸葛亮这回在祁山失利,整个陇西大整风,郭淮又常驻陇西,应该无需再担心。

二、赵云撤退的时候又把褒斜北道给烧了,此一路也无需再担心。

三、下次诸葛亮再兴兵作乱的话肯定走陈仓道!

看到没有,人家曹真的排除法用得多好?基于上述的判断,曹真随后未雨绸缪地派郝昭、王生守陈仓,整修城池。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不要小看曹真这个提前布置,恰恰是曹真这个提前布置让丞相随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实际上是一次)北伐铩羽而归。

曹魏在西北战区的局势稳定之后,曹叡为了找回场子,听取了司马懿的建议,对东吴下手了,这便是著名的石亭之战。因为这是丞相的专场,所以就不过多介绍石亭之战的具体情况了,只说结果,结果便是陆逊大败了曹魏名将曹休,过程非常有意思。

远在汉中的丞相听闻这一消息之后,再次上表要北伐。因为曹魏东线受挫,关中军为了配合东线司马懿作战,把关中军调走了一大部分。

为什么又要不自量力地北伐呢?丞相解释得很清楚,也很让人心酸。他说: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已经过世七十多人了。而且蜀汉军队结构都是这些年东拼西凑起来的,不是自产自销,凝聚力不够,要是再过几年再死一批,就更加没法打了。

不是丞相不明白,而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得选,稍微看到一点希望就得一往无前地往前冲。丞相上表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是啥意思?我尽力做到最好就行了,至于成败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些说丞相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可以闭嘴了不?

在走完流程之后,丞相率军来到了陈仓(宝鸡市代家湾村),看到了刚刚整修完毕的陈仓城。果然是走陈仓道,果然是要抢占陈仓这个桥头堡,曹真的先见之明厉害了。

丞相这次的战略思路显而易见,就是通过占领陈仓城达到在关中断陇的目的。上次占领陇右高原没有成功,这次换个思路,截断陇右高原的出兵,搅乱你们的关中局势。

丞相为什么要直奔陈仓呢?因为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据点打援的好地方。而且陈仓城的战略位置还非常关键,是关中和陇西的连通必经要道!上邽到陈仓有一条狭道,行军条件极差,背后的陈仓道控制在自己手里,只要派出小部分兵力就可以确保这两个方向高枕无忧,然后在陈仓城坐等你曹魏的援军来送死。

但还是那句话,人算不如天算,陈仓因为曹真的未卜先知和一个叫郝昭的人誓死不屈而把丞相的美梦变成了噩梦。

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孔明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

丞相来到陈仓城下,一看陈仓城已经被加固整修,镇守陈仓的还是河西名将郝昭,就感觉要坏事。

郝昭这位同志大家可以用心记一下,妥妥的铁汉一枚。他驻防陈仓半年多,生生又在原有的基础上盖了一座城出来!

有二城相连,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将郝昭筑

他搞出这么个双黄蛋来,就是要让你诸葛亮一座城得打两遍才行。一举拿下那种事情,你们就别想了。

事已至此,那就开干呗!丞相先是围住陈仓,随后派郝昭的老乡靳详在城下去劝降。可郝昭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暗示了自己的家人在朝廷当人质,是不可能投降的。当然,明面上的话是说自己感念曹魏国恩。别废话,要打就来。

丞相还不死心,再派郝昭的老乡去杀人诛心,说:你就只有千把人,我们有几万人,你肯定打不过,何必要给曹魏殉葬呢?郝昭直接用弯弓搭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打不打得过要打过才知道,吓唬谁呢?

无奈之下,丞相发动猛攻,云梯、冲车、高塔、地道,这些攻城手段全都用了个遍,但都被郝昭破解了。

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

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

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

这里要说一点,真正得攻城是难度很大的,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守城方只要做到众志成城,以一当十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历史上很多守城失败都是非战斗因素导致的。这不能说明丞相打仗不行,后世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但是打襄阳城却打了多少年?

郝昭就这么咬紧牙关在陈仓当上了钉子户,丞相的战略意图就不攻自破了。因为越往后,郝昭的信心就越足,曹魏方面的形势就越有利,因为人家的援兵越来愈近了。如果有可能,真应该把马谡那货揪出来看一看、学一学。

在陈仓战场僵持阶段,曹真及时派出费耀等去援救郝昭,曹叡也再调第一次有伟大表现的张郃去救火。

这其中有一个插曲跟大家介绍一下,那就是曹叡给张郃饯行的时候问张郃有没有信心击退诸葛亮,张郃这个大忽悠,忽悠领导说:“领导您可以放心,诸葛亮北伐粮草是个大问题,据说他只剩下十天粮食了。我一去他就得跑!”

后来,诸葛亮果然以缺粮为由撤兵了,但这并不代表张郃料事如神。真实的逻辑是,丞相没法破局,又想体面点退兵,只能以粮草紧缺为由。但大家仔细想一想,丞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粮草出现过问题吗?不是陈仓道就那么好运送粮草,而是丞相一生唯谨慎,他压根就不会做那种没把握的事情。人家要北伐,就会把准备工作做足,绝不会出现打两下就缺粮这种情况。再说,张郃又是咋知道丞相和汉中的家底子的呢?所以,历史,大家要带着自我思考去读。

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陈仓打不下,救兵又来了,丞相只能选择退兵。王双率骑兵追击,被丞相反杀。

与此同时,丞相在半途之中启动了B方案:派陈式率领二队攻击武都、阴平二郡,意图偷袭陇右。但陇右有老成持重的郭淮在坐镇,这一招声东击西根本就不好使,郭淮率兵挡住了陈式。

汉丞相遣其将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准引兵救之

但郭淮也没有高兴很久,因为陈式仅仅是先头部队,丞相亲率主力正在赶往战场。

亮自出至建威

郭淮一看诸葛亮亲自来了,心知不敌,很有自知之明地丢下武都、阴平跑了。丞相拿下这两郡之后,也回家了。

淮退,亮遂拔二郡以归

历史上把诸葛亮这次分头行动分别称为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其实按照真实情况来算,就是一次军事行动。

丞相回到汉中后,又听到了一个比较让他头痛的问题:石亭之战大获全胜的孙权于229年4月13日称帝了。

这个问题之前解释过,孙权之所以再度和蜀汉结盟,就是想给自己称帝做铺垫,他想借助蜀汉盟友这个身份和曹魏、蜀汉平起平坐。这个问题之所以让诸葛亮头痛是在于你承不承认孙权的帝位都不对:你承认,天无两日,人无二主,你蜀汉的政统就会受到质疑和伤害;你不承认,按照孙权那尿性,指定不跟你好了,你又没法独自去应付随之而来的困境。

当时,很多蜀汉大臣力主要跟东吴断交,这特么是在蹭我们蜀汉的热度,咱不能惯他这毛病。但丞相还是跟刘禅说,咱们要忍,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东吴的错误行为咱们先记下,当务之急还是要搞死曹魏那只打老虎。

所以,蜀汉随后派陈震到东吴表示祝贺,并约定平分天下,今后灭了魏国,魏国的“豫青徐幽”归吴,“兖冀并凉”归蜀。

也就是在这一次,陈震在出发前对丞相说“李严腹有鳞甲”,也就是李严有反骨的意思。陈震是李严的南阳老乡,连他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丞相不得不着手处理李严的问题了。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公元230年7月,曹真伐蜀。因为曹真对曹叡说:诸葛亮老是打我们,太可恶了,我们也得主动打他一回,这样我们才有面子,才有大国风范。曹叡深以为然,于是诏命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伐蜀。

具体的战术安排是:曹真率主力走子午谷,另一部走褒斜道,司马懿自汉水走西城(原孟达的地盘),郭淮自陇西出动。四路大军围剿汉中。

丞相火速应对,派魏延去堵陇西方向,并下令在江州疗养了好几年的李严率兵过来增援。

可是,大家能想象得到吗?在这强敌压境的危急时刻,李严居然不愿意服从命令,而是一个劲地跟丞相讲条件,说司马懿那边都开府了,自己是不是该再提拔一下?丞相最后是把李严的儿子李丰提拔到江州接李严的位置,李严他才带着两万部队到了汉中。

汉丞相亮闻魏兵至,次于成固赤坂以待之。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曹魏这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最后皆因天气原因未能如愿。曹真走子午谷,遇到了连续三十多天的大雨,司马懿走西城水陆并进,也在丹口遇到了长时间大雨。最后,在朝中大臣的劝谏下:这要是真赶到了汉中,仗都不用打,全死路上了。曹叡于九月下令班师。

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

西线的魏延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及时战略反攻,大败郭淮、费曜于阳谿。

而丞相也觉得不能这么坐以待毙,于不到半年后,也就是231年二月,再次兴兵北伐。记住,丞相是不会瞎搞的,人家北伐时机的选择都是有依据的。这次北伐的重要原因便是关中军大神曹真从子午谷退出去之后就大病不起,眼瞅就不行了!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叡只能无奈地将司马懿调到了西北战区救火,总督张郃、费曜诸将。

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费曜、戴陵、郭准等以御之

诸葛亮和司马懿,卧龙和冢虎,这对三国后期咖位最重的两位大神,终于在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的前三年,如期相遇了。

稍微梳理一下过程逻辑

三国这段历史,很多人为什么不得其要?因不能跳出既定的成败观而已!那种根深蒂固的僵化了的“胜者为王”的思想害死人。因为这种思想,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蜀汉集团的浪漫与真诚、曲折与坚持。

成功其实是需要很多先决条件的。比如你一个家徒四壁的聪明小伙子,在封建社会,你就真不一定能高中进士、位列朝堂。

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是先天性因素决定的,其屡败屡战的精神才是精华、才是财富、才是营养。这种逆战精神对我们如何去面对逆境很有帮助。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过下棋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水平高的人要给水平低的人让先手,要是没有先手优势,那个水平低的人就更加没法玩了。事同此理,弱者在很多时候都非常依赖先手优势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其实就失去了先手优势了。曹真坐镇关中,郭淮主持陇右,张郃等经验老将帮忙看场子,提前整修关隘防务,加紧地方统战教育……你诸葛亮怎么玩?

弱者的等待与出击,都是非常讲究的。该出手的时候你得果断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你还真得沉住气静待时机。

大家不要看诸葛亮后来每次都功败垂成,但人家确实是战机选择方面的高手,避重就轻地极致优化自己的作战条件,成不成功那是天意,他要尽人力做到最好。第二次北伐是因为石亭之战牵制了曹魏的注意力;第三次北伐是因为关中军领导人曹真无法上岗,曹魏又刚刚经历了剧烈的消耗,精气神都在低谷,而己方刚刚击退郭淮,士气正盛。人家每次都能在不利局势之中选择有利环境来给自己造势。

弱者,很多时候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你的结果难以更改,大致就是失败。失败的结果足以让有些人否定你一切。

而且,双标看问题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世人在评价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时就有很严重的双标现象:你诸葛了不是多次北伐没有成功吗?所以你根本不大会打仗!但同样反过来,司马懿被认为非常厉害,他不也一辈子没有突破诸葛亮的防线?甚至不敢跟诸葛亮正面交战?诸葛亮没有突破关中防线,是诸葛亮不行;司马懿没有突破汉中防线,却显得司马懿特别厉害,大家看出了这种逻辑矛盾了吗?

所以说到这,想跟大家聊聊一个客观的能力评价问题。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最客观的方法是综合地去看他的输入和输出,而不能只看他的输出。也就是看他花了多大的成本办了多大的事,用什么样的条件弄出了多大的成绩,花了多少代价换来了什么样的效果……它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绝对的、固定的。

成功人士不一定都是值得尊敬的艰苦奋斗者和能力卓越者,失败人士也并不一定都是无才无德之辈和无知莽撞之人。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真的说得很好。大家要学会透过一个人的社会面目去看到他背后透露出来的精气神。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很多未可预料的因素而功亏一篑,这真的能怪他能力不行吗?

第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开始正常上心了,然后在各个环节开始了有针对性的防范,蜀汉彻底失去了先手优势,然后在绝对实力面前铩羽而归,这能怪诸葛亮没有逆天改命吗?

历史和生活很多时候都容易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悄然改变,比如守陈仓城的郝昭就是一个偶然因素,正常情况下,他若是孟达那样的人,早就投降了。又或者,曹真没有料敌于前,陈仓城没有来得及翻修,诸葛亮的大军也不至于被1000多人死死地拖住,坐看魏军主力来援……

可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要看到和敬重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打出的各种成绩,第一次北伐打得曹魏朝堂震动,第二次北伐顺利取了武都、阴平二郡……有些人取不到很大的成就,真的跟能力关系不大,跟机会关系很大。

假设诸葛亮终生不北伐,或者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就再也不敢主动出击了,蜀汉的命运会是一样的,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人格魅力会下降一大截的。

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迂腐之人说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不关心百姓死活,是穷兵黩武。这种说法实在是迂腐之极。诸葛亮不北伐,曹魏打不打蜀汉?乱世之中,没有和平哪来的民生?曹魏、东吴,他们注重民生吗?为啥不叫他们放下武器?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刘虞、陶谦等等诸侯,谁为了老百姓放下武器过?没有和平,就没法谈民生,所以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要学会珍惜。

人在不断尝试和不断挑战的过程中,终究会遇上真正的硬茬的,不要纠结于此,因为这是游戏升级中不可避免的难度升级。恰如诸葛亮的对手由夏侯楙到曹真再到司马懿一样。

没有司马懿的参照,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不会像后来那么丰满和高大,所以一个高质量的对手是能够成就一个人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仅仅正面交锋三年时间,为啥能千古流传,原因恰恰在于事情已经升级到了顶级难度了,针尖对麦芒,越来越精彩。

一点反思

因为篇幅已经七千字了,所以不容许说太多,就说一个问题:开局难、步步难的情况要怎么去面对?

请不要去相信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毒鸡汤,因为大多人的起跑线是生来不一样的。这种怂恿或者迷惑大家不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和接受客观差距的思想是会带偏很多人的方向和思想的。

我们要学会勇敢地去复盘自己真实的过往,是不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容易陷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被动就要挨打”、“无形之中就落后于他人几个身位”等困境?因为大家的基础条件真的是不一样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自己,这是首要的。我们很多人其实是并没有自知之明的,总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所以到处在指责别人,却恰恰忘记了自我批评与反思。

真正的人生活法,其实就跟数学解题一样,先要学会解题,要了解自己的已知条件和自己运用已知条件的能力,以及确定解题思路的问题。

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每个人的困难不一样,别人的困难不一定是自己的,自己的困难也不要放到别人的环境中去进行有意的忽视。

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开局比较困难,然后步步落后于人,一定要学会聚精会神地去等待和创造更有利的已知条件,别以不服闯天下。

人生的逆袭在理论上都是有可能的,比如一道题既然能用于考试,就在理论上有被解答的可能,只是每个人解答的成功概率是不一样的。弱者的成功逆袭机会是瞬间性的、短暂性的,像极了狼群猎取食物的行为逻辑,一直盯着盯着,等到机会来了,一举拿下。

也就是说,弱者通常只有等到强者暴露弱点,然后抓住机会,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击对方的劣势,才有逆转局面的可能。

司马懿后来为什么用干耗的方式能把诸葛亮搞得很无语?他就是缩起来不暴露劣势,让你诸葛亮逮不到有利时机呗!

很多做企业的朋友经常会说如果怎么怎么样,他们也能做到谁谁谁那个份上,这话对也不对!对在很多事情的结果不是能力绝对决定的,不对在他们不能客观地接受一些现实差距。

我们没法做到生来就比别人强大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短板,一边强大自己一边寻求机会,在等待中成长,在斗争中突破,总而言之,要动态发展。因为越到后面,你的难度和阻力都会升级的,你不强大自己,就会自然淘汰;但是你不承认自己的短板而去盲动,则会死于无效的消耗。

2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