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15日,不但是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日,也是波兰军队日,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兰军队向死而进的精神,波兰军队中的,以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王子命名的波兰武装部队空中骑兵第25旅举行了“开放日”, 特地组织了骑兵表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军队尚未完成摩托化和机械化,为此还保有大量的骑兵部队作为机动力量。

注意这张图中长矛的用处,下文会联系到历史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骑兵,并非我们传统语境中的“横刀持槊”的骑兵,而更类似于“马械化部队”,骑兵冲锋是次要的和仅仅面对无自动火力的敌人时使用(在自动武器普遍前,刺刀冲锋的白刃战尚有很大威力,更不要说骑兵的快速冲击)

而且波兰骑兵部队中,还会配备有大量的马拉机枪和火炮,相当于用马作为车辆不足时的代步工具,使得整只部队在战线上有较大的战略支援速度,可以较快的在战线上集中力量,而部分波兰骑兵部队还编有坦克。

总的而言,所谓的波兰骑兵只是在间战期常见的一种过渡部队,用马机动,下马作战。
况且,历史上的波兰骑兵,还有这个玩意。

身背wz.35的波兰骑兵 每支骑兵中队有三支

wz.35反坦克步枪,虽然没有口径上的正义,却有着身管和膛压的荣光,使用7.92X109穿甲子弹(109是指弹壳长度,这个长度与华约12.7机枪弹几乎一致了,要知道,ak-47使用的子弹也不过是7.62X39),100处可以有效击穿当时德军最好的三号坦克(这是1939年不是1945年,德军最好的就是它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长矛叉坦克”的奇闻呢?这样怪意大利人了,众所周知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角色倾向于逗比。而这个报道出现了偏差也是由于意大利前线记者。这话要从战争1939年9月19日在沃尔卡·威格洛瓦附近的遭遇战说起,当时的波第18骑兵团在掩护但泽走廊总退却的中,向古德里安的德第19装甲军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的结合部发起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果断的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但在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几辆德军装甲车正好赶到。德军装甲车使用20毫米机关炮对下马防御的波军扫射,造成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

毕竟20炮打铁包肉有点难,但是打肉包骨那是真的大杀器。
第二天,赶来采访的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听到关于这场战斗的消息,于是过来采访。一方面是战斗刚刚结束士兵们喜欢吹牛,大家也理解,加上意大利人记者的想象力比较丰富,看到地上的长矛,于是挥毫而就,《震惊,顽固不化的波兰骑兵以卵击石,竟以这种东西向我军进攻》。这种跟现在自媒体一样喜欢选择性报道的文章瞬间成为当时媒体争相转载的对象。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波兰骑兵部队中的长矛,更多作用是行军时举在前面作为军容的象征(有反坦克枪还下马防御的骑马步兵,怎么就脑抽到冷兵器砍坦克呢?喜欢板载的日本人都知道带个手雷啊。)

上图为战前波兰骑兵部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的,他们隶属于骑兵部队。
另外,波兰二战前也可以自产坦克,而且波兰骑兵部队也在对付德军坦克时有过不俗战绩。譬如Wielkopolska骑兵旅的爱德蒙·罗曼·奥利克(Roman Edmund Orlik1918-1982)中尉,在1939年9月19日的战斗中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在整场战役中,孤军断后的他更是击毁了包括数量10吨级的捷克制造的35T坦克和至少一辆四号坦克早期型号在内的共计15辆坦克。

当然了,他不是靠马刀,而是图中这个玩意
超轻型坦克TKS,一门20毫米坦克炮。

电影《罗特纳》1959年上映
那么为什么,波兰骑兵刀砍坦克还是流传下来了呢?这是个“周瑜打黄盖”,一方面是最初,战争早期时,德军宣传部门迫切的需要一个“传奇性”战例,来显示“闪电战”的威力和超前。而到了战争结束后,面对已经传开的言论,波兰的文官们选择了默认并承认这种传闻,因为他们认为这可以体现出波兰军人“陷阵之志,有死无生”的英雄气概。尽管电影《罗特纳》上映后,很多老兵表示不满。但是波兰的宣传部门还是这么做了。(其实有个事情大家可以猜猜看,日军白刃战能力究竟怎么样,其实和这个事情一样,自媒体宣扬当年战士白刃战艰难多换一时,当年的记录评价却是评价日军“白刃战水平较差”)。毕竟,除了那些老兵,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他们当年,是具体怎样的战斗。
正如大家只愿意看六子吃凉粉不给钱,并不关心肚子里到底有没有第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