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火炮哪家强冷战苏联终极583毫米巨炮笑傲江湖却惨遭淘汰

小之谈军事 2023-06-10 22:08:05

随着广岛上空冉冉升起的蘑菇云,标志着世界武装力量进入了核武器时代。而朝鲜战争的爆发,由于美国陆军军事上的失利严重,陆军急迫的希望有一款武器能挽回他们在志愿军面前的面子。这时候,以火炮为投射力量发射的核武器进入了陆军有关部门的眼中,而他们没有想到,在此后的二十年,他们重新引发了大口径火炮的研制热。

美国陆军在朝鲜战争中迫切需要一种核武器

美国作为第一个研发出核武器的国家,加上战争的迫切需求,在核火炮上面自然也不甘落后。早在1949年,美国便在缴获的德国K-5型列车炮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在1953年5月25日上午8点30分,研制成功的核火炮在内华达试验场进行实验,其测试代号为"伽堡"(Grable)。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亚瑟·雷德福和美国国防部长查理·厄文·威尔逊出席了试验。这次实验采用了W9型核弹头,对人员杀伤半径7英里(11.3km)。这是第一颗使用火炮投放的核弹头。该款火炮被赋予了“M-56”的编号和“原子安妮”的昵称,生产型口径达280毫米,射程约30公里。由于此时朝鲜战争即将停战,和高达80万美元的造价(二战时的吉普车也不过800美元!),因此总共只生产了20门,最后部署在联邦德国莱茵河地区与现在的韩国地区,美国人的想法很简单,利用核弹对对面敌人的有生力量产生杀伤来为后方赢得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端都有车头,但其实是分前后的,因为两辆车是不同型号

由于50年代的核武器小型化是很初级的阶段,同时也没有更优秀的常规火炮可以将他们投射到战役级别的距离上(就是20-40公里这个范围,毕竟一枚核弹丢个火箭筒的射程毫无意义)。因此往往需要大口径火炮,而大口径火炮的调动和部署与隐藏一直是个头疼的事情。为此美国人还开发了一种279毫米超口径无后坐力原子炮,甚至在1956年推出了M-28(120毫米版本)或M-29(155毫米版本)戴维·克罗克这种射程不足四公里,杀伤半径四百米的战术核无后座力炮。但是实验中也很明显,把核弹头这种大杀器部署在视距充当直瞄武器的风险过大且性价比极低,但基于冷战风险,美国还是秘密生产了2100枚。当然,美国的这些实验也是为苏联提供了经验教训。

其实其杀伤半径较小,并不会出现所谓的“杀伤大于射程”的情况

苏联发展核火炮是因为需要保住他们在铁幕一侧的强大战术优势,这对于发起大纵深突击至关重要。尽管苏军手中装备了Ил-28(伊尔-28,北约代号“小猎犬”)和战术导弹,但是苏联认为这些轰炸机在战时前线生存堪忧容易被拦截,而导弹准备麻烦无法用于战术支援。当然,如果看不懂,那么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面有了,那么给我也整一个”。

达瓦里希,我也要核大炮

由于苏联人的核武器小型化上在五六十年代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苏联人只好选择大口径火炮,甚至是专门为发射核弹头而设计的超大口径火炮。苏联人在早期核火炮设计中采用了三种方案,普通火炮,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在1955年,名为271工程的原子加农炮在格拉宾设计局立项。该型火炮使用的是流产的“苏联”级战列舰的Б-37型406.4毫米主炮的减压版——ϹϺ-54加农炮,反向安装在一辆加长的Т-10坦克改装加长的底盘上。271工程火炮获得了2Α3 《Конденсатор》(Конденсатор,即“电容器/聚光器”的意思)的名称。该型火炮全重有64吨,有8名乘员,射程25.6千米左右,每2-5分钟发射一发炮弹,可以发射火箭助推的高爆榴弹(重570千克)和战术核弹(当量从未公布,但最广泛的一个猜测是5000吨级左右,据称可能是РДС-41型核弹)。该炮并不携带任何炮弹,射击时需要专门的弹药车,火炮尾部的小型吊车就是用来装填炮弹的,每次射击后都需要恢复至水平状态下进行装填。该炮服役期间有且仅有一次的公开亮相是在1957年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红场阅兵上, 2Α3型火炮一共只生产了4辆,在50年代这些武器都作为苏军的宝贝被列为高度机密。

2A3核火炮,巨大的后坐力使之寿命和精度较差

另外的一种方案是使用迫击炮,即由莫斯科机械设计局研制,并由科京设计局协助完成测试的273工程,被称为2Б1《Ока》(Ока,即“奥卡河”的意思)型迫击炮。

阅兵式上通过红场的2B1

这种火炮和2Α3一样也是安装在加长的斯大林坦克底盘上,但炮车本身不携带炮弹,尾部有一个起重机,用来装填在弹药车上的炮弹。这门炮可以把把重达670千克的炮弹(包含尾翼)扔到25公里远的地方,而当使用火箭助推弹后,射程可以提升到50千米。

库兵卡博物馆内收藏的该炮炮弹

为了达到设计的射程,该炮的身管长度达到了惊人的22米,在1957年的红场阅兵上,2Α3火炮和2Б1迫击炮都进行了第一次亮相,这两种火炮的造型都十分接近,很多人难以区分。事实上相比之下,2Б1迫击炮的身管要比2Α3长一些。由于这两种炮实在过于巨大以至于西方记者不愿意相信他们面前的是真正的武器,他们纷纷认为这些都是苏联人为了吓唬他们而制作的道具。1959年,该炮结束了工厂实验,该炮最终仅生产4门。

还有一种方案是使用无后坐力炮。由于大口径火炮的膛压实在惊人,那么选择使用无坐力炮的方式来减少巨型火炮的后坐力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可惜由于实验的口径还是过于巨大加上弹丸过重,在实验中即发生了炸膛这种恶性事故,因此该计划被取消,只留下了S-103的编号。

S-103型核火炮实验照片与其炮弹

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不甘寂寞的苏联人又提出了一种代号为Д-80的核火炮,这是一款口径达到了583毫米的自行迫击炮。但该计划因为过于激进,也仅仅留下了设计模型和部分零件。

图为D-80火炮的三种方案中的一种模型

而核火炮的研制在60年代达到高潮的同时却也赢来了结束,正如同4G网络带来的外卖对方便面的降维打击,支付宝对超市收银台边上的口香糖的销量打击。核火炮并不是被他们的竞争对手送入冷宫,而是被时代的发展判处了死刑。一方面是导弹武器的成熟和战术火箭的运用(比如苏联的“蛙”系列战术火箭)使得陆军拥有了更灵活更方便的核打击方式,另一方面,核武器的小型化,使得传统的北约203、155或华约的152都可以使用了核炮弹,这使得连现有的核火炮继续服役的价值都没有,毕竟这些核火炮不但维护麻烦,还存在着部署过于招摇的情况——毕竟找到部署的6门M56很容易,但是找到隐藏在各重炮部队中,谁拥有核炮弹和谁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发动核打击,很难。也正是这样,昙花一现的核火炮从战场退出走进了博物馆,但或许,他们一生当中从未大展身手,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1 阅读:210

小之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