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治不饥不食案,投之即效,胃口大增!

忆山健见 2024-09-05 22:56:35

三香汤(《温病条辨》)

组成:香豉6g,降香10g,郁金6g,瓜蒌皮10g 桔梗10g 枳壳6g 黑山栀10g。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病机治法:湿热客于膜原,气机蔽阻。清热涤痰,行气宣痹法。

适应证候:湿热客于膜原,气机闭阻,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或肝肺气郁,潮热胸闷。

病案:

1981年春,家父陈潮祖陈老应中医人张品武之邀,到成都九里堤苗圃品茗赏春,顺便为他的一些棘手病人诊病。张品武酷爱中医,家住人民北路,附近有他不少病人,其中有一个女患者张某玺,其夫用人力板车拉来诊病。那时可以伐木,阿坝州的木料沿岷江经都江堰漂到九里堤,打捞上岸拉到附近成都木棕厂加工。张某玺是九里堤本村人,病前,常常帮木棕厂拉木料做一些零工,病后什么都做不了,一年多以来其夫也是带着她四处求医,两个小孩还在念书,家中基本没有了经济来源,已经是家徒四壁。

其夫刘某达代述:她不知饥饿不思饮食亦有年余,逐渐消瘦、犯困乏力、没精神、记忆力差,虽经数医调治,未见寸功;村里人都言她时日不多了。患者四十出头,面容青黄,有气无力,舌质微红,苔薄微黄不腻,脉象弦数,二便少,余无它基础性疾病。

陈老认为此证病在中焦却又不似脾为湿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三香汤能治“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之证。遂书此方付之,即:淡豆豉6g,降香10g,郁金6g,瓜蒌10g,桔梗10g,枳壳10g,山栀10g,嘱其试服三帖。

时隔一个月,患者夫妇邀陈老至人民公园品茗,述:“服那次方药以后,食量大增,每日可食大米饭六碗,肥鸡一只,现一切正常”。

后来每逢节日刘张夫妇都要去家看望陈老,两家也成为好友。其女曾说,如果不是陈伯伯,她母亲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知道陈老喜爱盆景,1983年春节前,特地送来水仙、银杏、桂花、君子兰各一盆。

银杏和桂花在阳台上不断长高,陈老认为应该解除其束缚,让其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于是在1989年春节,陈老60岁生日之时,陈老亲手将二树移植在宜宾老家。如图所见,现在已长成了大树,想想已三十有五年。

(银杏树和桂花树 宜宾老家摄)

陈老处此方时,亦未期其必效,故叹服叶氏医术精湛。然叶吴二氏并未论述能治不饥不食之理,致使学者读过吴氏《温病条辨》之后亦不知所以然。今录陈老细析之理以飨读者:

《温病条辨》谓:“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临证指南医案》谓:“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此案所用七药即三香汤之药,由此可知,鞠通《温病条辨》三香汤实本乎此。

机窍不灵,不饥不食,是本方主证;湿热客于膜原,气机被阻,是此证病机。膜原系指联缀内脏与躯体间之筋膜,属半表半里。肝主身之筋膜,胆与三焦同属少阳,故膜原属于肝系。

邪从口鼻而入,影响上焦肺气不宣,下焦肝气不疏,胆流受阻,不能输注于肠,肠道湿浊不化,阻于中道,遂呈不饥不食。

湿热阻于膜原,上蒙清窍,气机被郁,遂致“机窍不为灵动”而神志异常,轻则出言无序,重则发狂,或神志昏蒙。

此种神志异常与不饥不食并见,故属湿热痰浊阻窍所致。

湿热秽浊,客于膜原,津气运行之机被阻而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法当清热涤痰,去其秽浊;疏畅气机,利其升降。

故方用枳壳、桔梗开其气郁,郁金、降香通降气机,瓜蒌涤痰泄浊,栀子、淡豆豉宣其郁热。俾气机调畅,湿浊得除,升降复常而机窍不灵之证可愈。枳壳、郁金擅长行气利胆,胆液能够输注于肠参与消化,则不饮不食之证可愈。

不饥不食机理,因脾不运湿,湿困脾阳固为常见,然因胆流不畅者亦常有之。三香汤所治不饥不食,即因胆流不畅使然。

方中枳壳本草文献谓能疏畅气机,郁金能够通调气血,二药通调气血之功,在于能够促进经脉蠕动,达到通调气血目的。

现代治疗胆道疾病,多用枳壳、木香、郁金畅通胆流,实受三者能够通调气血启示而来。此方配伍枳壳、郁金,能够促进胆管蠕动而使胆液、胰液输注于肠,参与消化,故对胆气郁结,胆液流通受阻而呈不饥不食,投之可以获效。附识于此,其意在使学者临证应当扩大思路,多想一想不饥不食是因脾失健运还是胆流受阻使然[1]。

提要:

本方加味对侵犯卫、气、营及中上焦之邪和郁、滞、瘀等证,起转枢作用。使病邪从内、外、上、下分消,能清热化湿,分清泌浊,涤痰开窍,解郁化瘀,透邪转气,调理气机,内和脏腑。既是表里双解之剂、和解之剂,又是化痰解郁行瘀之方。

考本方各味药的现代药理,具有抗菌消炎、增加冠脉流量、解毒、强心、镇痛镇静、降压、活血、祛痰镇咳、醒脑健胃等作用。临床实践证实该方根据证情化裁加减对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科等各科疾病均可治疗。如:

1.胸痹

某女,52岁,素体肥胖,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时轻时重,近三天来发热,头痛,口渴,嗜睡身倦,咳吐黄痰,胸部憋闷,痛引肩背,头蒙如裹,心悸气短,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血检:白细胞10,000,中性70%,血沉30mm/小时。X线胸透左心室增大,心律不齐,血压120/60mmHg。属湿热痰浊内阻,气血凝滞。处方:瓜蒌、郁金、丹参各25克,枳壳、香豉、降香、木通、远志各12克,桔梗、栀子、菖蒲、银花、连翘各15克,桑皮20克。服二剂发热头痛消失,余症轻减,原方去银花、连翘、木通,加前胡15克,海浮石15克,服二剂咳嗽消失,症状大减,第二方去桑皮、前胡、海浮石,加竹茹15克,肉桂10克,党参25克,茯苓12克,服三剂症状消失,末方加三七10克,做成丸剂,服三月巩固。随访四年,未见复发[2]。

2.慢性胆囊炎

某女,55岁,退休后,情绪消沉,性躁善怒,凡事不如意,即抑郁于心,常见胸胁胀满疼痛,尤以右侧为甚,伴口苦心烦,失眠多梦,厌油食差,小便黄赤,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前医多次用柴胡舒肝散、逍遥散等治疗效果不佳。察其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数。证属热郁肝胆,气机失畅之候,治宜清热解郁,疏肝利胆,方用三香汤加味:瓜蒌、栀子、枳壳、郁金、桔梗各12克,降香、淡豆豉各10克,白芍、柴胡各15克。守方加减共进8剂,胁痛消失,精神转佳,食量倍增。后以一贯煎加减,续服半月,遂告无恙[3]。

3.胸胁挫伤

某男,31岁,因骑车不慎跌倒,致右侧胸胁挫伤疼痛2天,于深呼吸或咳嗽时则疼痛增剧。检查局部皮色如常,压痛不集中,胸廓挤压试验(一),摄胸片未见异常。舌脉如常。此缘外伤致使气机不畅,郁滞胸胁为患,治宜行开郁,兼以活血。予以瓜蒌12克,桔梗6克,枳壳8克,桅子6克,香豉8克,郁金10克,降香10克,川芎8克,田七4克,制乳没各10克。服2剂后,胸胁疼痛明显减轻,但局部按压稍感不适,前药继服2剂告愈[4]。

参考文献:

[1]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2]陶平.三香汤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1986,(01):24-25.

[3]周天寒.三香汤临床应用举隅[J].实用医学杂志,1993,(02):34-35.

[4]文晖.加味三香汤治疗胸胁挫伤24例小结[J].中医杂志,1986,(01):29.DOI:10.13288/j.11-2166/r.1986.01.012

3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