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乌克兰空军第831航空旅一架苏-27,被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0SM击落。新旧“侧卫”的交手,以旧型号败北收尾不足为奇,但足足130千米的交战距离,却是标志性事件——空空导弹第三次变革已经悄然出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a594aaab2cf517073d7c4172b65478.png)
苏-27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
从50年代末期AIM-9B投入实战,到海湾战争之前,空空导弹处于第一阶段——红外近距格斗时代。这个时候的空空导弹,交战距离普遍在30千米以内,主要配备红外导引头。因为早期导引头可靠性不高、射界较窄等因素,空空导弹在越南战争中一度被机炮拉下马,让美国空军损失惨重。但到70年代末期,空空导弹就无可争议地占据主力地位,成为各国主力战斗机的标配。不过,射程偏近始终是个大问题,当时美苏都开发了远程空空导弹,以求压过对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61446b9d274bf27e31388b98dd207f.jpg)
AIM-9系列的改进型号到现在依然使用
与美国海军F-14舰载机搭配的AIM-54“不死鸟”,就是最典型代表。在同时代空空导弹射程不超过30千米的情况下,AIM-54却拥有超过140千米的恐怖作战距离。这并不是说美国海军技术非凡,而是其面临苏联轰炸机的巨大威胁,不得不发展远程空空导弹进行拦截,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AIM-54过载不高,只能拦截轰炸机这种大型、机动差的目标;AIM-54使用过程非常复杂,F-14后座飞行员就是专为此设置。再加上惊人的体型,AIM-54其实是为满足远程拦截而研发,使用限制巨大,无法在普通战斗机上普及的特种装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1c6003f6becc9fcd55205077086bb2.jpg)
AIM-54“不死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空导弹
但这个思路是没问题的,到海湾战争前夜,美国终于将AIM-7“麻雀”系列的有效射程,推到70千米水平——这是原来红外格斗弹的两倍以上。而真正意义上的划时代作品AIM-120,则在1992年才投入实战,正式宣布空空导弹进入第二阶段——中距拦截时代。不用考虑那些复杂设计,100千米以上的有效交战距离,就是无可争议的巨大优势。像埃及这种名义上装备200多架F-16的国家,因为几十年都无缘装备顶尖空空导弹,只能靠“麻雀”撑场面,不得不将主意打到歼-10CE身上,这就是先进空空导弹的价值体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6b086eba9de084073695da35f35d87b.jpg)
AIM-120现在已经是美制战斗机的标志性武器
应该说,跨越100多千米拦截高机动目标,是很不错的性能,大家在俄乌战争爆发前,也没有觉得这个数据不够用。但随着俄制R-37M在乌克兰战场连连得手,甚至出现过由米格-31BM在200千米距离上发射,经其他战机引导,击落苏-24的例子后,外界才恍然意识到,空空导弹射程已经悄然迎来再次升级。之前米格-31和苏-35使用R-27M,攻击苏-24这类战术攻击机,还可以说是后者机动性不佳。现在出场的是常规机型苏-30SM,挨揍的也是经典“侧卫”苏-27,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战斗机,这才有代表意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b3d7a6eff6aeccdbf261cb4184c571.jpg)
米格-31本来就是截击机的定位
事实上,不仅俄罗斯将R-37M的最大射程堆到300千米,美国海军在去年也完成了AIM-174B的开发,理论最大作战距离同样是300千米,这是空空导弹第三阶段的典型标志——超远程作战。就如同中距空空导弹初步成熟时,作战距离是当时红外格斗弹射程的两倍一样,现在新一代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也是中距弹两倍左右。这种程度的性能,注定会像AIM-120初登场时一样,重新定义空战方式——比如说堪称科幻的无人机搭载超远程空空导弹,由先进战斗机引导进行攻击,甚至是悄然猎杀对手后方的预警机类高价值目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10e1013589bd1efe32e80f14c90aca.jpg)
体积惊人的AIM-174B
国内在第一代空空导弹刚实用时曾亲身参与,但仅仅是获得成品、直接使用的浅度参与,很快就被时代甩开,直到60多年后霹雳-15服役,才算重新追上世界顶尖水平。如今新的时代开启,国内不仅深度参与,而且拥有当下三款实用型号中,体型最小、潜力最大、性能最出色的霹雳-17,等于是新时代刚开启就登顶,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