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接通后,人们第一个字说的为什么往往是“喂”?

摩登语言学 2024-09-14 15:26:49

昨天谈到英文打招呼的Hello一词来源,今天似乎不能不说中国人打电话时,为甚么会说「喂」(Wéi)?欧美国家的问候语发音,部分差不多,英美是Hello、德文Guten Tag(即Good Day)或Hallo、西班牙是Hola、意大利文Pronto、俄语Алло、法语可以是Allô、Bonjour,或者非正式的Oui(发音类似we),相当于英文的Yes。 亚洲方面,日语是もしもし(Moshi Moshi),韩文音译Yeo Bo Se Yo,睇韩剧经常听到。

首先,中国人在电话未传入之前,有用“喂”来打招呼吗? 《康熙字典》中,「喂」的解释同「畏」,也就是恐惧,但今天已经很少有这样子用法。 除了字典,有人试过翻了明清的「四大名著」,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及《红楼梦》,还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查了一遍,里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没有用「喂」打招呼的写法。若然「喂」并非「国产」,中国没有用「喂」打招呼的传统,那么有没有可能取自外语谐音? 来自国外?

电话在中国是外来物,美国人贝尔在1876年发明,爱迪生成功改良后推出市场,昨天我说到爱迪生建议接电话先讲Hello,Hello这个词才因此扬名世界,中国的情况会否也一样?

电话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跟外国人讲电话时学识一个问候词? 不过,英国或美国人接电话讲Hello,发音同「喂」风马牛不相及,只有法语Oui的发音近似「喂」。 这样一来,我们的“喂”会不会来自法语呢?

来看看电话传入中国的背景,电话正式发明的第二年,即1877年就进入上海,当时是光绪3年,人们根据英文telephone,把电话音译为德律风。 有历史记载,当年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托洋人造电话机一部,接通总局与码头的联系,拉起了从外滩到十六铺码头的电话线,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条电话线路。

两年后,丹麦人开的大北电报公司申请利用原有路灯杆开通电话,以及电话专营权,他们承诺向上海租界提供整套电话网。大北电报其后在外滩开设第一个电话局,设置交换机,标志中国电话商业运作时代的开启。 当时的电话需要接线员,通话用户将电话接到电话局,接线生根据其需要接通另一方通话。

上海人在19世纪80年代陆续能够打电话,根据中国最早科普期刊《格致汇编》,其中《上海初用传声器》有这样记载:「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

1883年,英国商人属下的华洋德律风公司承接大北电报的电话交换局资产。据记载至1900年,华洋德律风开始经营租界内电话业务,并与公共租界(即英美租界)以及法租界,签订30年专营协议,垄断租界电话业务。 也就是说,上海早期电话服务,基本上都是英国人经营,但用户英法租界的人都有。

上海人借用法语 OUI变成「喂」?

一直有一个讲法,在电话传入中国早期,法租界用电话较多,久而久之上海人借用了法语的Oui,作为电话里打招呼第一句,后来变成「喂」,全国都采用。不过这乃纯属推测,并无实据,而事实上当时上海租界打电话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占多,还是法租界的法语较多,都没相关资料。归根究底,中国人为何用“喂”?甚么时候开始“喂”?实际上无从考究,至今未见有权威解释,基本上是不同人有不同猜测。

另一猜测是,初期电话收得不太清,不肯定对方是否online、是否听到,所以大声「喂」,而「喂」比其他字例如「嗯」更响亮。

的确,一个字配上不同语气,感觉立即不一样。 可以是委婉温柔的「喂」,或者是刚硬粗鲁式的; 速度变化亦有不同效果,某人打电话来,你不想跟他啰嗦,可以先等电话响几声再接,然后急促地连说几声「喂」,对方自然feel到你好忙...... 又例如请病假,老板来电,就拖慢地「喂」,「喂」得虚弱一点。 同人靠衣装道理一样,「喂」得好听、够讨好,对人际关系有帮助呢。识得「喂」,无蚀底。

0 阅读:1

摩登语言学

简介: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