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罐的盖子盖得紧,也不经常打开,为什么白毫银针还是窜味了?

小陈茶事 2025-02-02 23:11:4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明明我的茶叶罐盖得很紧,也不经常打开,但为什么存在里面的白毫银针还是窜味了?

这是一个茶友的问题。

问在我们正准备泡白毫银针的当口。

彼时,李麻花正拿起放在茶桌边缘的装白毫银针的茶叶罐,一个黑色的,我们家标志性的马口铁罐,打开,准备喝里面的银针。

2024年的一级白毫银针。

估计就是这个开罐的行为,让茶友看到,于是对于他的茶叶罐,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

也顺便,把他的困惑,呈于案上。

关于茶叶罐存白茶的问题,这位茶友并不是第一个问的,想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问的。

村姑陈能给到的答案就是,用它来存茶,肯定是会坏的。

哪怕你从来不打开,也不行,因为它不够密封,长期存茶用它肯定不合适。

不频繁打开,肯定是存出好白茶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比它更前提的条件却是,密封。

密封才可以让一款白茶,存得更长久,更优秀,更醇爽鲜活。

《2》

存茶叶的罐子,通常都不是为长期存茶准备的。

是为临时存茶之用。

所谓的临时存茶指的是,放在茶桌上,方便随时取用。

就是一个中转站,位于存茶的箱子与泡茶的盖碗中间的,一个枢纽。

它可以暂时充当茶叶的储存站,存放站,是一个可以暂时性提供遮光避水功能的空间。

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遮光性,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比如防水,比如防潮,比如防尘,比如防虫,等等。

但,仅此而已。

十几二十来天的暂时存放,它是可以保障内部茶叶的安全的。

时间长了,就不确定了。

也许在我们不知道、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会有裂缝,会有小隙缝,小漏洞,在缓慢地往罐子里面,渗透。

蚕食般的,一天一点点,一天一点点,水滴石穿。

初时一天两天,不觉得。

等到一个月两个月过去,渗透的功力尽显,就能表现出“威力”来了。

最大的“成果”便是,茶叶受潮,生成巧克力味。

尤其是白毫银针,受潮后那浓郁的巧克力味,妥妥的,可以让人吐血三升。

心痛得无以复加。

只想砸了这罐子了事。

《3》

可以长期储存白茶的,一定是箱子,是箱子,是箱子。

是可以相对更彻底密封的,箱子。

箱子是纸板做的,纸板的细密程度当然更好,密封性也就更好。

密封之后的存茶箱,可以挡住水汽,挡住异味,也可以挡住灰尘和虫瞒。

尤其,纸板是方正的,比存茶罐的圆形,更具备可密封的条件。

比如,密封圆形的物体,需要绕物体一圈才可以缠紧。但密封方形的纸箱,则只需要将纸箱的板子拉直,将透明胶绷紧,便可以将它牢牢贴紧,不留一丝缝隙给空气中的水汽。

所以,就密封而言,难度系数大的圆形,较难度系数小的方形,更不适合长期存茶。

当然,纸箱难看,罐子好看。

大多数人存茶时,还是存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应该不那么容易中招,所以,在难看与好看之间,果断选择了好看。

只可惜,好看并不长久。

存坏了的白茶,会让我们的“以貌取人”,得到酣畅淋漓的捶打。

《4》

那么,如果一定要强求,一定要用好看的茶叶罐来长期存茶,不说过于长久,至少存个一年半载,那又该如何处理呢?

那就把整个罐子从内部,全部密封起来。

工具是,透明胶。

用长柄的夹子,把撕成小截小截的透明胶,夹起来,贴到罐子内部的线条上去。

比如,横线与竖线之间的接口处,那一整条线,分四五段,用小块透明胶贴牢。

比如,罐身与罐底的接口处,那一整圈线条,也分成四五段甚至六七段,用剪成小块的透明胶,贴紧贴牢。

牢到,一丝缝隙也无。

贴完之后,再伸手指去罐内,每处都抚触一遍,保证每一处都已经贴上了透明胶带,每一处都没有缝隙了,为止。

这还没完。

再用食品级的塑料袋,套上四五层,套进罐子里。

这样之后,方才把要存的茶,倒进来,倒进这四五层食品级塑料袋所堆叠成的绵软窝里,再把袋口,一层又一层地,密封起来。

密封好茶叶之后,如果发现罐子内部还有空间,也就是茶叶并没有填满整个罐子,那就还需要一些洁净无味的填充物,把罐子填满。

填满茶叶与罐子中间的空间。

让罐内完全没有空气的藏身之处。

之后,还没完。

要给这个罐子,塑封。

外面再套一层透明的塑料袋。再一次确保空气中的水汽不会大举进入存茶罐中。

这样才算是,大功造成。

《5》

存茶,其实不麻烦。

需要的是细心与耐心。

最简单的方式是用纸箱,用三层包装来存茶。

最复杂的方式是像前文所述的那样,费心费力地去把一只漂亮的罐子的所有接缝贴牢,并排光罐内的所有空气,让罐子再也容不下多余的气体,再用它来存茶。

但不管是用哪种方式,不频繁开箱,不频繁取茶,是一定要注意的。

开箱就是放空气进入,开箱就给了水汽一次机会。

尤其白毫银针,很多人是做不干的——不但达不到国标规定的8.5%的含水量,也达不到老S这种老师傅得心应手的5%到3%。

这种做不干的白毫银针,到了一件容易进水的容器里,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银针里多余的水,与容器里进入的水,欢快地找到了彼此,展开一场狂欢。

这款银针,当然就,生成水味,窜味了。

可惜了当初的一番折腾。

早知道就不采它了。

留在枝头抱香死,不必受潮空气中。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