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的收藏,近来尤受关注。在刚结束的嘉德2023春拍中,汲古阁影宋抄本《古文苑》九卷三册,以4600万成交,成为有史以来最贵明版古籍,引发热议。所谓“斯文在玆”,亘古以来,古籍善本即是宫廷亦或文人最重要的收藏门类之一。
以宫廷藏书而言,如周“守藏室”、汉“天禄阁”、唐“弘文馆”、宋“崇文院”、明“文渊阁”、清“四库七阁”等,卷帙浩繁,囊括古今。而文人藏书则如毛晋“汲古阁”、范钦“天一阁”、黄丕烈“百宋一廛”、陆心源“皕宋楼”等,亦是缥缃美备,珍椠满架。
去年,为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赓续文脉,作为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设落成,以版本为载体,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亦被称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此亦可见“古籍善本”于国家、民族意义之重。而在文化日益繁荣的“新时代”,“古籍典藏”亦将在诸多收藏门类中,脱颖而出,焕发新机。
中国国家版本馆(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古籍善本,分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写刻本、套色本、抄本等多种版本。“版本”与“板本”,大意相同。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有言“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即是关于“版本”的学术、文献重要价值。而“善本”则广义指具有文献价值或文物价值的古籍。
目前而言,古籍善本的收藏,以宋元刻本、天禄琳琅最为难得,亦倍受藏家宝存。其中,“宋元刻本”因年代久远,存世鲜少,又不乏稀见本或孤本,且多经名家递藏或题跋等,旧时更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文献、学术、艺术、文物等价值均是不可估量。而天禄琳琅则是清代皇室典藏珍籍的代称,所藏各类“宋元名刊、内府刻本”等,可谓琅嬛秘笈,丹菡翠蕴,亦无疑是清宫最菁华的藏书,价值亦是不言而喻。
此次,中贸圣佳2023春拍,幸而征得“海内外孤本 宋版《活人事证方》”、“宋刻本 《资治通鉴纲目》卷三十六至三十七”以及“天禄琳琅《宋名臣言行录》”、“天禄琳琅目外书《文选类林》”,玉楮流芳,件件稀珍,前二宋刻,都为福建刻本,后二则天禄琳琅,皆属重器,几乎代表着古籍收藏的“天花板”,令人尤是期待。事实上中贸圣佳在古籍门类的耕耘,备受业界赞誉。其古籍部门成立于2016年,短短数年间,成绩斐然,以“天禄琳琅”为例,累已经手近二十部,而自九十年代有古籍拍卖以来,国内现身各大拍场的天禄琳琅旧藏仅有36部而已。
▼
Lot 653
海内外孤本 宋版《活人事证方》
南宋建安余恭礼宅刻本
1册 黄麻纸 蝴蝶装
26.2×16.2cm
钤印:吉田氏藏,称意馆藏书记,伊泽氏酌源堂图书记,芳樱书院,淳化馆主珍藏,谭騊,陈大海外搜奇印记,周暹,邝兆鸿
著录:
1.森立之、涩江全善《经籍访古志》补遗。
2.杨守敬《留珍谱初编》。
3.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书目》卷八子部医家P568。
4.莫伯冀《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卷十P478。
5.莫伯冀《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子部一P313。
《活人事证方》,又称《活人事证药方》,为南宋儒医刘信甫编著的方书类中医文献,并由当时的医官叶棠伯作序,成书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刘信甫,南宋时期医家,自号桃溪居士,桃溪(今福建龙岩)人。先习儒,后改攻医学。以其技游医四方,另撰有《活人事证方后集》二十卷、《新编类要图注本草》四十二卷。
“既而思之,囊有妙剂,仅可以济一隅,曷若鸠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为博也”。为更好的悬壶济世,刘信甫将临证用药取效及秘传方随手抄录,并总结临证心得体验集成部帙,称“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使用者无疑,服者必效”、“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并以此广为传布,济世活人,故名。
局部
全书共分诸风、诸气、伤寒、虚劳、补益、妇人、脾胃、水肿、泻痢等二十门,每门一卷,卷首简述病因病机并例举病例,然后列方。共载方五百余首,计二十卷。全书首列总目,继列分目。分目以歌诀形式,每旬一方及其主证。后记药性相反歌、六陈歌、十八反歌等,并载草木部、金石部、禽兽部共一百二十四种中药的性味主治。国内仅存此书日本抄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尚存据此书南宋建安余氏刻本的影抄本。
局部
而本拍品即为南宋建安余氏刻本,存一册,黄麻纸,蝴蝶装,是海内外孤本,含卷首总目、著者牌记、序言、刻书牌记、目录、歌诀、药性解说等。三处牌记甚为详细叙述了编著缘由、刊刻目的、目录、体例等,在宋版书中亦属少见,而书品亦保存良好,著录详尽,极具收藏价值。
是书为早年流传至东瀛之中土佚书 ,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时发现,后由国人购归。书中“薏苡人”“郁李人”等,“人”字不作“仁”,与传世的宋代医书相符。全书刻印精湛,字风冷峻,为南宋“建安本”典型,无论是文物价值或版本、医药等价值,均弥足珍贵。
收藏印亦是累累,上有“吉田氏藏”“称意馆藏书记”“伊泽氏酌源堂图书记”“芳樱书院”“淳化馆主珍藏”“谭騊”“陈大海外搜奇印记”“周暹”“邝兆鸿”等钤印,著录于杨守敬《留珍谱初编》、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书目》、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等,民国期间曾经著名藏书家周叔弢、莫伯骥等人递藏。
叶棠伯作序,刻书牌记:“建安余恭礼宅刻梓”
其一牌记“建安余恭礼宅刻梓”,知为南宋建安余恭礼宅刻本,此牌记或应为存世孤证。南宋时期,建阳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享有“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美誉,建阳雕版刻印书籍“建本”亦与“浙本”“蜀本”齐名,流行甚广。
在“建本”研究中,可见“建安、建宁、麻沙、富沙、东阳、闽建、建邑、潭阳、潭邑”等刊刻地名,又以“建安”尤为建阳历代刻书家所常用。方彦寿《宋代“建本”地名考释》指出,冠以“建安”之名的刻本,实际刊刻地实为“建阳”。究其缘由,盖因古代福建建制的改变,而书坊依照习惯,沿用古建安或建安郡名。
“建安余氏”是中国古代著名坊肆刻书家族,由北宋(960-1127)至明代(1368-1644),累世从事雕版印刷事业。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有言“夫宋刻书之藏,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而建安尤以余氏为最。”而余恭礼为嘉定年间刻书名家,与“余仁仲、余唐卿”等称“诸余”,以经营刻书为业传予子孙。叶德辉《书林清话》亦载“宋时有建安余恭礼宅,于嘉定九年刻《活人事证方》二十卷”。[1]
据《书林余氏宗谱序》,可知余氏刻书,始于宋代。
“始于宋代……大亨公生继祖、同祖公,次同祖公宣广西安抚使,任满致政而归,欲囗山泉禽鱼之乐,以养高年。继崇政,蹈书林,见其真山真水之胜概,又为圣贤过化之邦,于是遂家焉。入书林之始祖也。”——《书林余氏宗谱序》
传世的宋刻本中以余仁仲万卷堂最有名,刻有《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尚书精义》、《礼记》等。又有勤有堂,为余靖安经营,以宋理宗时有余文兴,其人号勤有居士之故。
方彦寿《增订建阳刻书史》亦考证,根据《余氏总谱志》,建阳令余青八子分居各处,而《书林余氏宗谱序》仅记载其中一支谱系(即勤有堂余文兴一脉),其余支脉因战乱等则记载简略,以致清代修谱时,已难考察繁衍情况。因此,可能造成余恭礼、余仁仲、余唐卿等诸人事迹在《书林余氏宗谱序》中不见记载。
局部
杨守敬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光绪六年(1880),杨守敬应驻日公使何如璋的邀请,以随员身份,出使日本,并负责馆内文化事务。彼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提倡新学,摒弃旧学,诸多珍贵古典汉籍随意散出。借此良机,杨守敬得以购进大量国内早已散佚的古籍善本。
在《日本访书志·缘起》中,杨守敬亦言“日本维新之际,颇欲废汉学,故家旧藏,几于论斤估值。尔时贩鬻我土者不下数千万卷。”其又根据这些宋元秘本样张刻版著成《留珍谱》,开古籍记录并留影之创举。而关于医学典籍的校勘和考订,杨守敬尤为警惕,并言“校订之学,以医籍为最要,一字讹谬,充其量可以杀人,而后知精医术者,仍从一字一句做起。”[2]
其余递藏者,亦是名家。莫伯骥(1878-1958),字天一,广东东莞人,著名藏书家。其藏书最多时达五十多万卷,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容肇祖《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序》中,曾言“先生与援庵师(案指陈垣先生)早有三同之目:一同为案首秀才,二同习西洋医学,三则同精国学也。”
周叔弢(1891-1984),原名暹,字叔弢,以字为行,著名藏书家、文物鉴藏家、民族工商业者。出身官宦书香之家,毕生搜罗善本古籍达4万余册。其亦精校勘,傅增湘赞言“若吾叔弢者,既如任肪之多藏异本,复兼子才之善思误书,墨庄艺圃之中英绝领袖者,非子而谁属耶?”
考部分鉴藏印,其中“吉田氏藏”(应作“吉氏家藏”)、称意馆藏书记”为日本医学家吉田宗恂(1558-1610),藏书之所曰称意馆,好藏书,身后大部分汉籍归多纪家医学馆。“伊泽氏酌源堂图书记,芳樱书院”则应为伊泽兰轩(1777-1819)藏书印。富有医学典籍藏书,如宋版《诸病源候论》等。据此钤印,亦可探实中日书籍交流史、中日医学交流史。
林申清编著《日本藏书印鉴》P43
而“陈大海外搜奇印记”,考安徽大学藏“说文解字十五卷,标目一卷”(日本文政九年刻本),钤有“陈大海外搜书宝藏印”。另考周叔弢旧藏《自警编五卷》,亦钤“陈大海外搜奇印记”。五伦拍卖2021春拍“LOT8 绀纸金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卅四全帙”日本平安时代写经,卷中钤印“钤印:陈大海外搜奇印记(白)、明远鉴定(朱)、宝拙庵藏(白)、泉石粼粼居图书(朱)”。
金程宇教授据此推定,此“陈大海外搜奇印记”或为陈明远(?—1920),字哲父,浙江海盐人,廪贡生,以道员候补广东,曾随徐曾祖、黎庶昌两使充日本使馆参赞六年,又督办黔南矿务。工诗文,学颜真卿,结体近吴退楼,后改宗北魏。
《境外浙江旧志存藏现况研究》载,陈明远作为驻日参赞时,曾将《墨花吟馆辑志图记》携往日本,分赠海东朋好,并征题咏。当请日本石川君鸿斋绘辑志图四,乞中外同人题词,得十余家。而其与杨守敬同时期在日本使馆任职,又皆好诗文书法、典籍收藏等,故存在交集合乎情理,亦因空间便利,海外搜书,所获诸多。
李国庆编著 《弢翁藏书题跋 年谱 增订本》P210
是书作序者叶棠伯曾任从政郎并新监行在惠民和剂局。“惠民和剂局”为宋代药事机构,后世或称之为官药局,具有权威。而叶棠伯序中盛赞刘信甫,亦言此书为千金秘方,足以惠天下。
节录序言部分如下:
“桃溪居士刘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履摈名场,而壮志弗就。乃敛活国之手。而为活人之谋。既而思之。囊有妙剂。仅可以济一隅。曷若鸠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为博也。”——叶棠伯序言
此亦可见此《活人事证方》,具有甚高的医学价值。尤是作者在每方后详列了主治证,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有关药物的炮制法和药剂的修制法,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参考意义,而且便于临床上实践操作。而《活人事证药方》中有一些较有价值的方药,如取痔用砒、矾、草乌、蝎梢等外治,亦是历史上较早的枯痔疗法。及今前后历时约八百年,仍旧临床价值。
同时,《活人事证药方》中的歌诀,具有“类文学”形式,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文学性较为明显,可以归为诗歌,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价值,可补《唐五代诗歌》之阙,亦可视作中医文学作品。而刘信甫“儒而为医”,从“活国之手”转为“活人之谋”,其普济苍生的医者仁心,将“活人”与“活天下”并重,对于彼时社会阶层的贵贱观念改变的人文现象,亦有直接参考意义。[3]
歌诀
近日,“海内外孤本 宋版《活人事证方》暨天禄琳琅 足本《宋名臣言行录》专家研讨会”亦顺利举行。与会专家分别为李致忠(中国古籍版本学界泰斗、曾任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翁连溪(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赵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高级咨询馆员)、罗时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蔷(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金程宇(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鸿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古籍资源研究室主任)。
专家合影:左起任国辉、薛世清、李鸿涛、辛德勇、李致忠、翁连溪、赵前、刘蔷、金程宇,场外专家:罗时进
此宋版《活人事证药方》,南宋建安余氏刻本,海内外孤本,而“建安余恭礼宅刻梓”牌记,亦应为存世孤证。存世宋版中医古籍只有十余种,此为其一,及今历时约八百年,仍旧临床价值,所录歌诀亦可补《唐五代诗歌》之阙,并可视为中医文学作品,可谓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版本、艺术、文物、医学、文学等多重价值,殊为难得。又其钤印累累,经多位名家递藏,可探实中日书籍交流史、中日医学交流史,同时著录亦详尽,且保存良好,其之稀珍,可知矣。
▼
Lot 650
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卷三十六至三十七
1函2册 黄麻纸 蝴蝶装
32.5×21.5cm
钤印:康生(朱文)﹑康生(白文)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编年 P264
2.《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编年类 P93
3.《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 00455 号
4.《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 02801 号
5.《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 07090 号
6.《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P33
7.《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四史部二 P242
北宋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堪称中国古代编年体史学巨著,宋神宗赵顼为之赐名。其自《周纪》迄《五代纪》,载录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年六十二年之历史。其协修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皆杰出之史学家,而司马光览其长编,总其大成,考其同异,删其繁冗,历时十九年乃成,规模可谓空前。又如其书名所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称“帝王之教科书”也。
宋乾道九年,朱熹在其门人蔡元定、李伯谏、詹体仁等人的协助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要》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撰成《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体例仿《春秋左传》,大书以提要者为纲,分注以备言者为目,纲如经,目如传。所创纲目体裁,对史书编纂具有较大影响。
局部
相较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参考其他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如在保留史实的基础,删去次要文句,文辞更为精炼,同时对漏记又作补充,并更正《资治通鉴》纪年方式的不当之处等,更便于快速阅读。明宪宗朱见深称“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朱熹生前《纲目》尚未定稿,故此未能付梓。宋宁宗嘉定三年 (1210)李方子得《纲目》书稿。嘉定九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时李方子任泉州观察推官,遂以此书呈真德秀。嘉定十一年,真德秀以泉州府之余财,募工刻印,阅岁而书成,嘱陈孔硕、李方子作序,是为嘉定己卯 ( 十二年 )泉州刻本,亦即陈振孙所称之“温陵本”( 泉州别称温陵 )。此为《纲目》之初刻本。
局部
另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现存传世《资治通鉴纲目》宋刻本有三种:“8行15字本,8行17字本和10行16字本”。此刻本与国图8行17字本相符,是为最早的温陵初刻本,存世寥寥。
又《总目》著录温陵本总计亦仅六批次,分别为:1.270 国图、五十九卷(46 配 /47-51 配)(第一批珍贵古籍 00455 号);2.271 国图、零页;3.272 吉林省图、卷三十七(第三批珍贵古籍 07090 号);4.273哈尔滨市图书馆、卷三十六(第二批珍贵古籍02801号);5.279 社科院、宋刻元修本、卷三十四 + 四十六 + 四十七(第二批珍贵古籍 02800 号);6.280(0101)国图、宋刻元修本(存二十九卷 1 ~ 11、18 ~ 28、31 ~ 35、40、41)。其之难得,可知矣。
局部
此帙存两册,其中卷三十六、六十页;卷三十七、五十七页。蝴蝶装,书口有刻工“可原、文、苏、虞全、虞文、余五、熊仁、蔡仲、余才”等,多见《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著录。
《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P33(2003 年中国书店出版)著录康生旧藏即为此本,其文:“宋朱熹撰。南宋乾道壬辰年(1172)四月刻本。黄麻纸。存三十六、三十七两卷。原书影半页板框尺寸高二一七毫米,广一四〇毫米。半页八行,行十七字,注双行。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版心上方刊字数,版心下方刊刻工姓名。钤有‘康生’印。”
《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P33(2003 年中国书店出版)
▼
Lot 652
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
明崇祯十一年(1638)张采刻本
2函14册 竹纸 线装
26.2×18.2cm
钤印: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王康侯图书记,筹隐堂,筹隐草堂
著录:
1.《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十五明版史部。
2.《赏溥杰书画目》宣统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3. 刘蔷《天禄琳琅知见书录》P453。
在《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御制题昭仁殿诗序》中,乾隆皇帝曾言:“乾清宫之东簃为昭仁殿,皇祖在御时,日夕寝兴之温室也。朕弗敢居焉。乃贮天禄琳琅,宋、元镌本于内,时一徘徊,曷胜今昔之思。”说的是乾清宫的东侧“昭仁殿”,原是康熙皇帝的读书起居之所。乾隆皇帝即位以后,不敢将之作为专属居室,而是命内廷翰林择选清宫所藏的“宋元珍本”于此,并赐名“天禄琳琅”,又亲笔题写匾额及对联。
作为“皇家藏书楼”,“天禄琳琅”也是第一个内府善本特藏书库。室内所藏,皆为清宫最为名贵的古籍,殊为可珍。自乾隆皇帝始,清朝历代帝王亦时常在“昭仁殿”阅览编著于“天禄琳琅”的珍本古籍。其中,“天禄”一词取自汉朝天禄阁的藏书故事,“琳琅”则为美玉之称,故“天禄琳琅”即意谓内府藏书琳琅满目。
昭仁殿内景“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的善本藏书,至晚自乾隆九年(1744)始,而后藏书愈丰,规模可观。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皇帝敕命大臣于敏中、王际华、彭元瑞等十人整理入藏昭仁殿的善本书籍,“详其年代、刊印、流传、藏弃、鉴赏家采择之由”,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即《书目前编》。
该书目共十卷,按经史子集四部详记“天禄琳琅”藏书情况,每部又以宋、金、元、明本及影印本时间先后为序,计有宋版71部、金版1部、影宋抄本20部、元版85部,明版252部,总共著录善本书429部。
不过,嘉庆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因太监郝士通取暖灭炭不慎,导致乾清宫的交泰殿突发大火,火势猛烈,殃及“昭仁殿”,《书目前编》内藏书悉数被焚毁。此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面对废墟,十分痛惜,引为己过。
为赓续国家文脉,恢复“天禄琳琅”旧观,当年乾隆皇帝又敕命另择吉日复建“昭仁殿”,重汇善本,庋藏其中,“天禄琳琅”名亦存,此即《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书目后编》的藏书较之先前更为丰富,共计二十卷,其中收录宋、辽、金、元、明五朝善本书663部,包括宋版241部、178种。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大臣彭元瑞先后参加《书目前编》《书目后编》的编撰。据其《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识语》中称,《后编》所辑“鉴别精详,考证明确”,可谓是集中了当时清宫珍藏的历代善本的精华,又从全国各地搜集,更胜于《前编》。
由于《书目前编》所著录善本皆毁,因此迄今所见“天禄琳琅”善本,皆为《书目后编》所著录,亦是今人据此鉴定善本的一大依据。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即有51部宋元明版书曾经清宫天禄琳琅旧藏。《书目后编》所涵善本版本亦考证详实,所收图书规模既富且精。
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
此“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即著录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两函14册,足本,明崇祯十一年张采刻本,竹纸线装,品相洁净完好,仿宋锦函套,钤盖乾隆御用“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八徵耄念之宝(朱)、太上皇帝之宝(朱)、乾隆御览之宝(朱)、天禄继鉴(白)、天禄琳琅(朱)”等诸宝玺,印迹清晰,印色浓郁,彰显皇家藏书气派。
为“敬谨什袭,以示子孙”,亦为“俾后人披籍而知其所在”,“天禄琳琅”中,钤印亦有一定规制。如每一册书籍的首末页分别加盖“乾隆御览之宝”印章,首末页文字框外则分别加盖《天禄继鉴》和《天禄琳琅》印章。前后副页上则是钤印“乾隆三玺”。此部“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亦是如此,宫廷珍本的雍容华贵,一览无遗。
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
局部
《宋名臣言行录》宋朱熹、李幼武辑,“言行录”作为一种历史著作体例,为朱熹首创。其经详细考订、去取,编《五朝名臣言行录》十卷、《三朝名臣言行录》十四卷,合称《八朝名臣言行录》,包括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后李幼武踵武其例,将南北宋之交及南宋时期人物的言行加以纂集,又首次专为道学人物立传,编《皇朝名臣言行续录》八卷、《四朝名臣言行别录》上下集各十三卷、《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十七卷,合朱熹所编《八朝名臣言行录》,遂成《宋名臣言行录》。
《宋名臣言行录》共辑录二百三十五人(不包括附传人物)的事迹材料,涉及人物史事从宋初到南宋中期二百多年。该书摘录大量的北宋官私著作,计有国史实录、别史杂史、文集笔记等百余种,碑志行状等两百余种。其中有的早已失传,有的虽有传本,而阙佚甚多,所引可补今本之阙,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4]
局部
李幼武辑《宋名臣言行录》初刊于宋末,今存最早而又较完整者是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元刊本。明代有崇祯十一年张采刻本,清有乾隆《四库全书》本。嘉道间洪莹刊顾广圻校本,行款与元刊本一致。[5] 而本拍品即为崇祯十一年张采刻本。张采,字受先,号南郭,江苏太仓人,与同里张溥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进士,另著有《知畏堂文存》十一卷、《诗存》四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
张采(1596-1648)
朱熹是中国思想界标志性人物,有“朱子”美誉,作为其重要的史学著作,《宋名臣言行录》集中体现其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对于宋代史、朱熹的经学成就等研究,有直接参考作用。序中,朱熹亦言“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于世教。……摄取其要,聚为此录,以便记览。”可知是书亦具“有补于世教”的史学功用。
此外,是书对于元修《宋史》亦有重要影响,且“言行录”作为史书体裁,亦为后世所效仿,如张采《名臣言行录新编》、王宗沐《皇朝名臣言行录》等。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是书所涉人物,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朱熹(1130-1200)
清末时期,时局动荡。1912年清帝溥仪逊位,成为“末代皇帝”,不过其仍留住紫禁城达十三年之久。1922年,溥仪为筹措出洋经费,以赏赐为名,将宫内最珍稀的书画古籍,赏赐弟弟溥杰,并带出宫内,运至天津英租界。此后,这些珍宝又陆续辗转于天津的张园和静园。
据溥仪自己回忆,存在昭仁殿的全部宋版、元版书的珍本,约二百种,皆运走。这些“精中取精”的“天禄琳琅”的珍本,少量在天津被售卖,其余则之后又被运至伪满“皇宫”。抗战胜利后,溥仪逃离长春,这批藏书因无人管理,开始大量散失。考《赏溥杰书画目》,可知宣统十四年七月二十日赏赐溥杰一套宋板名臣言行录,当为本拍品。
《赏溥杰书画目》宣统十四年(1922)七月二十日
《天禄琳琅》是经皇室典藏稀世珍品,每部每册皆有传奇的流传故实。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亦是独一无二。其独特的版本、艺术、文物价值之高,更是无须赘言。尤是《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辑,亦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屈辱,可谓是中国近代社会荣辱兴衰的缩影。
而自90年代有古籍拍卖以来,至今所出现的36部天禄琳琅藏书中首尾俱全的完本仅有10部,如清版《尚书详解》、清版《佩觿》、明版《六经图》、宋版《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元版《孔丛子》、清版《帝学》、明版《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明版《宋名臣言行录》、明版《国语》等。而此“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即为其一,亦更可知其之难得可珍也。
▼
Lot 3170
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安吴思贒刻本
1函1册 棉纸 线装
26.3×17.5cm
钤印: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石壶精舍图书,政和,锡山邵氏家藏
著录:
1.《赏溥杰书画目》宣统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2.《收到书画目录》宣统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3.刘蔷《天禄琳琅知见书录·天禄琳琅目外书》P675。
“天禄琳琅目外书”指钤盖“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诸玺,却不著录于《天禄琳琅书目》前、后编的清宫昭仁殿旧藏古籍。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蔷《天禄琳琅“目外书”辑考》曾有专文论述,将“目外书”产生的原因,分为“选余”、“续入”。
“选余”即那些被同时择善入藏昭仁殿的书,虽然也被钤盖了天禄诸玺,却因为残缺或仅仅是失检漏查,而未被于敏中、彭元瑞等编纂官收入《天禄琳琅书目》。其中《前编》之选余,有再被收入《后编》的可能。如《天禄后目》卷四宋版《诸臣奏议》。“续入”则是《天禄琳琅书目》的编著过程,大致应为“入藏——选书——编目——再入藏”同时进行。如前编书目虽已编定,而选书入藏昭仁殿的工作却并未结束。[6]
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
关于“目外书”,刘蔷亦举数例,如民国五年(1916)三月三十日,袁克文得宋椠《韦苏州集》,南宋书棚本,“每册首尾皆有‘天禄琳琅’朱文小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阔边大玺,与历来所见闻天禄琳琅藏书不同。傅增湘在元刊本《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条下云:“御览、天禄二玺俱真,而《天禄前后目》均不载,或以其残缺太甚未著录耶!”民国间清点故宫各殿文物,图书馆张允亮将散庋各宫、而《天禄琳琅书目》未录者,以其“简册实繁,旧椠名钞,往往而在”,编为《天禄琳琅录外书目》,计有543部,张允亮亦推测这些书“或当时检择所未及,或《后编》既成而续进也”。 [7]
“目外书”依书上钤印不同,分为“前编目外书”与“后编目外书”。“前编目外书”与《天目前编》凡例所记钤印制度相符,每册书首末页皆钤有“乾隆御览之宝”阔边朱文大方印或椭圆朱文印,并钤“天禄琳琅”朱文小方印,且均无前后副叶之三玺。“后编目外书”,如同存世的天禄继鉴书一样,每册首页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及“天禄继鉴”白文方印,末页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及“天禄琳琅”朱文小方印。[8]
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
此“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存一册,棉纸,据首页钤“乾隆御览之宝”和“天禄继鉴”二印,末页钤“乾隆御览之宝”和“天禄琳琅”二印,无副叶三玺,可知即为“后编目外书”。
是书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鱼尾上刻书名,下刻卷数、叶数。首叶署“宋清江刘攽贡父类编”,然宋时刻书无特标“宋”字者,书衣原题“宋版”,以字体板式考之,实系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安吴思贒刻本。《文选类林》存世无宋元刻本,此嘉靖新安刻本即刊刻最早之本。
尤为难得的是,此书其余卷帙,卷一、三至十八,计十七卷,十七册,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由沈阳故宫拨交北京故宫,1959年再经北京故宫转交北京图书馆者。与此上拍一册合之,即为全本。
《文选类林》十八卷,宋刘攽(1022-1088)撰。是编取《文选》字句,分门标目,共五百四十九类,然攽兄弟以文章学问与欧阳修、苏轼诸人驰骋上下,未必为此,疑为南宋时业词科者所依托。在提取词条、详列正文与注释时,书中采用奎章阁本正文之音注的五臣注为底本。
本书不仅是《文选》语词研究的重要著作,亦是宋人颇为实用的文学工具书。陆游即曾赞言“先世遗书至富,其工夫浩博而有益于子孙者,惟《文选类林》,所以某等和墨行笔有寸进之得者,皆此书是赖。诚传家之至宝,未尝轻示于他人。”
刘攽,字贡夫,临江新喻(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史学家。刘敞之弟,与其兄刘敞同登进士第,亦与兄刘敞,侄刘世奉并称“墨庄三刘”。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
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
书中钤印“政和”、“石壶精舍图书”当系伪印。而“锡山邵氏家藏”,考《天禄琳琅书目》卷七“明邵宝藏本,有‘锡山邵氏家藏’印,宝见前,余印无考”。邵宝(1440-1523),成化二十年进士,官户部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藏书万卷。而此《文选类林》刊刻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故可知“锡山邵氏家藏”亦应系伪印。
查《赏溥杰书画目》宣统十四年九月十九日,赏赐溥杰“翻宋板《文选类林》一套”。宣统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收到书画目录》亦载。此“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与“天禄琳琅”并无多大区别,从书中“天禄继鉴”亦可揣知乾隆皇帝应有继续甄选善本入藏天禄琳琅的意愿。
另据乾隆《圣制五经萃室记》所言“天禄琳琅之书久成,所录诸书皆以四库分类,架贮昭仁殿。其丙申以后所获之书,则别弆于御花园之养性斋,以待续入。”其中“丙申”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恰为书目前编书完成入藏的第二年。此亦可见乾隆的目的是待成一定规模之后再行“续入”天禄琳琅。[9]
▼
结语
此次中贸圣佳2023春拍,“宋版《活人事证方》”系海内外孤本,南宋建安余氏刻本,弥足可贵,“宋刻本 《资治通鉴纲目》卷三十六至三十七”为嘉定十二年(1219)泉州刻本,亦是初刻本,存世寥寥。而“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为足本,亦是罕有,至今所出现的36部天禄琳琅藏书中首尾俱全的完本仅有10部,此为其一。“天禄琳琅目外书 文选类林卷二”亦等同于“天禄琳琅”,皇家宝藏,同样是极珍稀典籍。
另有其余佳制,不一一而足,届时,方家可莅往预展现场,一窥究竟为宜。
参考资料:
[1] [2] 徐慎痒著《学医随笔》
[3] 罗时进:宋代医学典籍歌诀类作品探论
[4] 董卫国:《宋名臣言行录》初探[5] 张丽娟:《儒藏》精华编第151册介绍:《宋名臣言行录》
[6] [7] [8] 刘蔷:天禄琳琅“目外书”辑考
[9] 刘明:郑振铎旧藏殿本《毛诗》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