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旧闻回顾,案中人名均为化名,具体情节有改编)
来自浙江的郑先生很有经商意识,早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苦心经营着一家洗衣店。
这份营生虽说每日忙忙碌碌、疲惫不堪,但好在收入一直较为稳定,日积月累之下,郑先生手头也积攒下了颇为丰厚的积蓄。
他结婚生子后,随着日子越过越好,妻子时不时就念叨着,想要换一套更为宽敞舒适的大房子,也好改善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
郑先生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便开始在各处留意合适的房源信息。
有一回,郑先生像往常一样刷着短视频放松心情,不经意间刷到了本市有一套法拍别墅即将开拍的消息。
点进去一看,别墅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佳,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展示的照片瞧去,房屋的外观设计大气磅礴,内部布局更是合理精妙。
郑先生眼睛一亮,赶忙把视频分享给妻子,两人一番商议后,都对这套房子十分满意,当下就决定参与此次拍卖。
拍卖当日,现场竞价气氛热烈非凡,众多买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
可郑先生一心想要拿下这套心仪的别墅,在经过多轮紧张激烈的角逐后,他最终以 573 万的高价成功拍下。
顺利走完所有法定购买程序后,郑先生满心期待地奔赴新房,想要第一时间去验收,他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装修后的美好模样,就盼着能快点装修好,给妻子一个大大的惊喜。
谁能料到,当郑先生来到新房门口的那一刻,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见一对老夫妻在门口支起了简易地铺,锅碗瓢盆、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散落一地,将门口堵了个水泄不通。
郑先生走上前去询问,这才知晓,这二人竟是原房主的爸妈。
老两口态度强硬,毫不客气地冲着郑先生直言:“想让我们挪窝,行啊,拿 300 万出来,不然,别想让我们搬走。”
郑先生又惊又怒,自己可是实实在在花了大价钱,通过正规合法的拍卖程序购得此房,如今却连家门都进不去,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敲诈勒索吗?
他强忍着满腔怒火,好言相劝道:“您二位要是觉得房子拍卖有啥问题,大可以去法院重新申诉,走正规流程。可现在这房子已经是我的了,您二位要是再不走,我可就只能报警了。”
然而,这老两口却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稳稳坐在地铺上,动都不一动,还振振有词地回应:“我们又没进你屋里,就在这门口待着,门口以外那都是公共区域,你能奈我何?”
无奈之下,郑先生一咬牙,找到专业律师,一纸诉状将这老两口告上了法庭。
二、法律分析郑先生对该别墅拥有合法的所有权,原房主父母行为构成恶意侵占。
依据《物权法》第 39 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依法登记发生效力。”
郑先生通过司法拍卖流程成功竞拍,并依照规定完成相关产权登记手续之后,便已然依法获取了该别墅完整的所有权,从法律层面来讲,他已然是这套房子名正言顺的物权所有人。
换言之,无论是这套别墅本身,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一切附属权利,此刻都稳稳当当归属于郑先生,他人绝无任何理由予以侵犯。
《民法典》第 245 条同样明确地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及其共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原房主的父母在郑先生新房门口搭建地铺、长期滞留的行为,已然构成了对郑先生依法享有的房屋占有权与使用权的公然侵犯。
他们妄图以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来阻碍郑先生正常行使对自家房屋的使用权益,这在法律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还有《民事诉讼法》中也有关于司法拍卖的具体规定:但凡司法拍卖的房产,一旦完成过户流程,原房主及其亲属便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阻碍买受人对房屋实施合法的占有与使用。
原房主父母这般恶意霸占、拒不撤离的行径,不但违反了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更是对司法拍卖秩序造成了恶劣的扰乱。
法院最终判决:原房主父母必须立即停止对郑先生房屋的侵占行为,并且要赔偿郑先生因无法正常使用房产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共计 6200 元。
三、案件反思1、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识。
就拿原房主的父母来说,他们或许内心满是委屈,觉得自家房子被低价拍卖,心有不甘,可他们所选取的抗争方式却大错特错,最终不但没能达成心愿,反倒使自己“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还得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遇到问题冷静处理,理性维权。
冲动行事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极有可能令事态雪上加霜,甚至会让自己不慎陷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之中。
郑先生在最初面对原房主父母的蛮不讲理时,尽管内心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先行尝试了平和沟通与耐心劝说,在发现沟通全然无果之后,才果断地选择借助法律途径来化解难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无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借鉴。
3、谨慎参与法拍房等交易。
法拍房虽说时常会以较为诱人的价格优势吸引众多购房者的目光,然而,其背后却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诸如房屋可能存在尚未到期的租赁关系、原房主遗留下来的各类纠纷问题等等。
所以,在决定参与法拍房竞拍之前,务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全方位、细致入微地了解房屋的详细状况,涵盖房屋的产权归属是否明晰、是否存在潜在纠纷、屋内是否有人居住等等诸多方面。
可以通过认真查阅法院发布的拍卖公告、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咨询,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有用信息,提前做好周全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预案。
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请关注我:清石先生。
注:本案例素材来源网络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