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的中国人,从乞丐到”中国最强“

北街老酒 2024-11-04 14:38:42

1932年1月,九一八事变才过去了不到100天,刚刚又丢了锦州的张学良,悄悄地跑去北平火车站接一个人。几句寒暄之后,他问张学良:“小六子,日本人在东北撒野,你为什么不打?”张学良说力量不够,打不过。“现在我来了,力量就够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呢?是曾经东北王张作霖的头号劲敌,有北洋战神之称的吴佩孚。

这段对话虽说不免有杜撰的嫌疑,但确实挺符合吴佩孚的特点。一是能打,二是敢骂,三是抗日。吴佩孚这个人非常善于用兵,几乎没打过败仗,是军阀里公认的常胜将军。又因为敢公开跟大老板段祺瑞叫板,呼吁停止内战、南北和谈,学生们管他叫爱国将军和革命将军。在他最巅峰的时候,《纽约时报》认为,他是最有可能一统中国的军阀。他还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那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吴佩孚,中国最强者”,“biggest man in China”。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当年的中国最强者吴佩孚的传奇一生。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当时,作为协约国参战的段祺瑞政府一时间风光无限。因为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太需要一次胜利了。当然这还不是让段祺瑞最高兴的,因为如果他再能从战败的德国手里拿回他们在山东的权益,那绝对是一件永载史册、名垂千古的事。他能从中收获的政治声望和利益就更不用说了。

结果没想到,1919年1月在巴黎和会上,列强们竟然无视中方的正当请求,堂而皇之的把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交给了日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说同意把德国在山东及胶州湾的所有权利让给日本,然后由日本交还中国。日本是否愿意交还以及核实交还,留在中日两国自行解决。这不就是欺负老实人吗?

5月份消息传到中国,民众们积蓄已久的民族情绪瞬间爆发。全国学生在5月4日纷纷冲上街头,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游行示威,史称五四运动。很明显,这国贼指的就是长期向日本人借款并输送矿山铁路利益的段祺瑞政府。仅在1917年1月到1918年9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借款金额就高达1.45亿日元,史称西原借款。当时的日元和现在的日元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日元相当于一银元,1.45亿按照购买力换算的话,相当于现在的300 - 500亿人民币。

但段祺瑞借这么多钱并不是用来发展民生的,而是用来收买官僚和政客,从而控制国会、操纵选举的。他还借着对德宣战的名义,请日本人编练了一支全部日本装备的参战军,一共3个师。这也是借款的条件之一。很显然,日本人是想借着段祺瑞的手赶走德国人,吞并他们在山东的利益。

而这时候,有钱有兵的段祺瑞是怎么做的呢?他的选择是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他要打服所有的军阀,结束内战。一致对外,不是他现在要考虑的事情。

得知真相的中国民众群情激愤,一时间工商界纷纷闭行罢市表达不满,工人们则选择大规模罢工。在之前的电报战中设立了爱国人设的吴佩孚,看到了他的机会,带着部队高喊“劳工神圣”的口号从湖南北上,一路通过电报合纵连横,团结学生、商人工人以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果光在上海,就有114个团体通电宣布支持吴大帅。

他率军途经湖北的时候,督军王占元赠了他 600 万银元做路费,他一分不留,一口气给全体将士发饷三个月,全军士气高涨。除此之外,他还说服了张作霖的奉系和他并肩作战。有了奉系的加入,战争的天平一下子就朝吴佩孚倾斜了。直奉联军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赶走了皖系,控制了北京政府。吴佩孚接连升任直鲁豫巡阅副使、两湖巡阅使。任职期间,政治清明,治军有方,还允许工人们组织工会,颇受群众爱戴。学生们说他是中国军人中唯一的爱国者。

1922年,因为直皖战争之后直奉分赃不均,张作霖出兵12万挺进山海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方面,吴佩孚担任总指挥,带着7个师5个旅10万多人,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把奉军赶出了山海关。吴佩孚的势力范围很快就覆盖了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成了北洋军阀中军事实力最强的。直系军阀们更是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当时《纽约时报》认为,他是最有可能一统中国的军阀。《时代》杂志认为他是中国的最强者。

他从考中秀才成为全村的骄傲,到被全县缉拿的要犯,再到北京沿街乞讨的流浪汉,再到中国的最强者,一共用了30年。这里面又有哪些让人啧啧称奇的故事?在那个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这个中国最强者又会迎来什么样的人生结局呢?

吴佩孚祖籍山东登州蓬莱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烟台,是咱们前面讲过的狗肉将军张宗昌的老乡。当然这个老乡他是很看不上的。不过有一个老乡,在吴佩孚的心里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那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吴佩孚的名“佩孚”和字“子玉”,就是他父亲根据戚继光的号“佩玉”取的。吴佩孚坐在直鲁豫巡阅副使的时候,在洛阳练兵,还特意建了一幢戚继光楼招待宾客。在楼南面建了专门的阅兵台,叫戚继光台。足见这个老乡在他心里的地位。

有了戚继光的指引,吴佩孚从小就爱看一些军事方面的书籍,这也对他日后用兵产生了深远影响。吴佩孚家里虽然不宽裕,但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刚满6岁那年就被送去私塾读书,9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但母亲张氏克勤克俭,始终坚持依靠纺纱织布供他读书。吴佩孚也很懂事,知道母亲不容易,所以早早就下定了读书成才、回报母亲的决心。每天攻书求学,孜孜不倦。别的同学打闹玩耍的时候他很少参与。到了12岁的时候,就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私塾先生是这么评价他的:“此子鹤立鸡群,不与小儿同流合污,自是可造之材。”

1896年,甲午战争的烟云刚刚散去,他就以廪生第三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成了有功名的特权阶级。要知道在明清时期,对于吴佩孚这样的家庭来说,家里有个秀才不但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也是一件很实惠的事。除了可以免除徭役,还有渠道和官员直接沟通,算是半只脚踏进了地方社会的管理层。犯一些小错也能免受刑罚,有一些还有生活津贴,最差也能在村里教教书,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了。可以说吴家算是熬出头了。平时不走动的邻居啊亲戚啊,都争先恐后的上门来巴结他。

这眼瞅着吴佩孚就要飞黄腾达了,结果却在烟馆得罪了当地的恶霸翁家少爷,被打了出去。吴佩孚气不过,就联系了一群小兄弟,挑翁家老太太过大寿的时候去闹事。结果不巧的是县太爷也在,于是当场办公,为了他的功名,还对他发出了全城通缉。吴佩孚就顺着济南一路过了保定,跑到北京,才算摆脱了追捕。

但他跑到北京之后,盘缠早就见底了,外面兵荒马乱的,工作也不好找。后来就困了睡大街,饿了只能要饭。这眼见着就要过年了,天气是越来越冷,再混不到饭吃,就真说不好饿死还是冻死哪个先来到了。

早在有一天,他要饭要到崇文门外的隆庆客栈的时候,掌柜的忽然叫住了他,问他小伙子你是哪人?原来是听出了他的登州口音。一打听还真是自己的小老乡,就给他安排了一间小屋住着。知道他会写字,就让他在门口支了个挂摊,平时给人算算卦,写写家书,过年期间还能写写春联,算是有了安身立命的活了。

但过完春节之后,街上日渐冷清,算卦写信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再加上缺了写春联这一大块收入之后,吴佩孚就又过起了饥一顿饿一顿的日子了。正发愁的时候,他忽然在客栈门口遇见了个熟人,更准确的说是亲戚,是来做批货生意的堂哥吴亮福。兄弟两人一番推心置腹、促膝长谈,都觉得吴佩孚应该找回初心,以老乡戚继光为榜样,做个保家卫国的军人。于是在堂哥的资助下,吴佩孚投笔从戎,在聂士成的武卫前军里谋了个戈什哈的差事,也就是勤务兵。

武卫前军隶属武卫军,而武卫军的前身是北洋陆军,日后登基称帝的袁世凯统领的那一支叫武卫右军。这算是吴佩孚在成为中国最强者的道路上走出的关键一步。

不过吴佩孚虽然能文能武,但仕途上远远比不上身高一米九、颜值出众的老乡张宗昌那么顺利。全军上下,也只有同乡的文案师爷郭良成对他青眼有加。郭良成是真看上这个小同乡了,上班在领导面前吹,下班到领导夫人跟前吹,生怕吴佩孚的才学被埋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夸了小一年,吴佩孚可算是得到了一次施展抱负的机会,被保荐到了开平随营武备学堂,也就是保定军校的前身定点培养。后来袁世凯把学堂迁到了保定,改名北京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吴佩孚也跟着过去修习测绘专业。

因为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吴佩孚刚一毕业,就被安排了一项极其保密的特别任务,秘密地加入了日军部队,参与了日俄战争。这是怎么回事呢?

1902年4月,俄国人和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规定俄军分三个阶段撤出东三省,六个月为一个阶段。这里,俄国人之所以要让步出在东北的利益,并不是害怕清政府的北洋新军,而是列强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为瓜分中国所做的妥协。因为日本人在东北给了俄国人巨大的压力,他们还在1902年跟英国人结下同盟,在西线给俄国人施压。这才是俄国人签署《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真正原因。

虽然俄国人签了条约,但他们并不准备老实就范,而是在1903年4月份暂停了第二阶段的撤兵。为了不违反契约精神,所以要求跟清政府重新签订条约,叫七项撤军新条件。条约规定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这些变相侵吞东三省的条款。然后重新出兵占领了沈阳。与其说这是俄国人跟清政府之间的条约,不如说是和日本人的条约。所以还没等清政府反应过来,日本人先不愿意了,立刻就找俄国人谈判,要求他们撤军。但很快就被俄国人给拒绝了。

俄国人怎么突然就不怕日本人和英国人的同盟了呢?其实日英结盟之后,俄国人就一直在和法国人协商,要结成俄法同盟。俄国人怕的是英国人在欧洲对他们发起进攻,法国人担心的是英国人在欧洲把势力再次做大,所以两国一拍即合。没了后顾之忧的俄国人自然就不把之前的条约当回事了。

那么,日本人就只能把谈判搬到战场上了,让战争成为政治的延续。1904年2月,日俄战争在大清的领土上爆发。那么大清国会占哪一方呢?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助日抗俄,一举收回东北。但朝廷认为以现在的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两头都不得罪,最终采纳了袁世凯局外中立的建议。表面中立,但暗中帮助日本,最终谋求收回东北领土。当然现在我们站在上帝视角都知道,日本人是不可能松口归还东北的。东北对日本人太重要了,是他们实现吞并中国战略的核心当中的核心。

而袁世凯说的暗中帮助日本,主要指的是在情报方面。他派段祺瑞负责,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调了16个人和日本的情报人员组成了一支特种部队,叫倭人侦探队,其中就有吴佩孚、孟恩远和马桶将军王怀庆。后来三个人都成了北洋军阀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对甲午战争之痛感触最深的登州人,吴佩孚虽然非常痛恨日本人,但他深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何况如果另一头的俄国人赢了,大清的下场可能更惨。进入侦探队之后,吴佩孚很快就凭借着出色的情报收集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质,深得日军军官的赏识。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任务,队友们经常会用“没法子”去推脱,但吴佩孚从来不说这些,只是默默接受任务,努力完成,给日军提供了数个扭转战局的关键情报。不久以后,日本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慢慢来有法子先生”。

1905年6月,日俄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吴佩孚因为在火车站花桩侦查跟俄国人起了冲突,被从随身物品里搜出了大量的情报和测绘工具。本来以为是必死无疑了,结果俄国人关了他两个多月都没处决他。因为他们想在大清不严守中立这事上狠狠的敲上一笔。结果吴佩孚养足了精神之后,瞅准时机,在押送他去哈尔滨的火车开到铁岭的时候跳车逃跑了。很快他就重新归队。然后到了9月份,日俄战争结束,沙俄惨败。

吴佩孚因为在情报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勋六等单光旭日章。战争结束后,本想着通过战后谈判收回东北的清政府一下傻眼了。俄国人选择直接跳过清政府,把东北的利益割让给日本。对于清政府来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只是把谈判的对象从俄国人换成了日本人。

不过对于吴佩孚来说,日俄战争这段经历成了他以后辉煌事业的跳板,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也是因为这场战争,吴佩孚看穿了日本人对中国的图谋和狼子野心,变得比甲午战争结束的时候还要恨日本人,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日俄战争之后,吴佩孚大受袁世凯赏识,被安排到了亲信段祺瑞麾下。短短一年,就从北洋陆军第三镇上尉衔稽查员做到了步兵第十一标第一营帮带,也就是副营长。又过了半年,段祺瑞把他派到天津讲武堂镀金,两个月后回营就升了营长。

在校期间,段祺瑞的四大金刚之一靳云鹏负责授课。课后吴佩孚经常和靳讨教,他展现出来的学识和政治敏感度让靳非常震惊。毕业前,靳云鹏对吴佩孚说:“如前途茫茫,无有限量,无所妄与尔者,故甚大焉。”

后来曹锟接任第三镇统制之后,也很看好吴佩孚。而且因为出身相似,所以和吴佩孚很聊得来。用现在的话讲,曹锟算是民主型的领导。他知道自己在军事政治上的嗅觉都比不上吴佩孚,所以很善于听吴的意见。吴也很感激他的信任,对曹锟的命令从来都是100%执行,非常尊重曹锟的权威,丝毫不敢僭越。久而久之,两人就结下了很深的兄弟之情。

有了这个好大哥,吴佩孚更是平步青云。1908年,曹锟把他调到了主力炮兵营当营长,不但经手的军费翻了几倍,自己的工资也涨了一半。1910年,被派去东北剿匪,和一生之敌张作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因为在娘子关阻击革命军有功,吴佩孚被擢升炮兵第三标标统,也就是团长。随后又被调到师部给大哥曹锟做助手。

4年后顺利升任陆军第6旅旅长。同年袁世凯称帝,南方涌现出了大批反袁护国军。吴佩孚迎来了他的时代。1916年,他奉命征讨护国军,一路南下阻击蔡锷的部队。那时候北洋系的两大巨头段祺瑞和冯国璋都不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能使得动的部队也就只有曹锟和对曹锟忠心不二的吴佩孚。

其实曹锟和吴佩孚也是有自己想法的。曹锟敢念袁世凯的栽培,不忍反叛,但他也非常相信吴佩孚的判断,绝对不能逆势而为。于是就和吴佩孚表面上遵从袁的号令,一直给他发送假战报,实际上背地里积极联系讨逆军,暗中达成停战协议,静待形势变化。

然而一个月后,北洋系内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袁世凯失去了权威,各路大佬纷纷把话挑明了,要求取消帝制。可能在现代人的眼里,这些个做军阀的都是些土包子大老粗,但其实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给北洋将领们提供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教育。他们自然而然的接触了先进的思想。同时,革命党人在军队中也有很深的基础,辛亥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加上这时候各地的军阀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当上了土皇帝。你突然给弄个真皇帝让他们效忠,显然是办不到的。最终袁世凯看大势已去,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在一片声讨中离世。而曹锟因为听了吴佩孚的分析,没受袁世凯的牵连。从此曹吴两兄弟的感情就更好了。

1917年9月11日,孙中山宣布出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也叫护法战争。目的是为了推翻段祺瑞主导的北洋政府,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在段祺瑞看来,他好不容易熬走了袁世凯,挤走了黎元洪,刚摘下来的桃子还没捂热乎呢,你孙中山就想过来抢,肯定是不可以呀。但这个时候,段祺瑞的处境和当时袁世凯称帝那会儿很像。他其实已经没有多少能指挥得动的部队了。各地军阀已是派系林立。

北洋系里也分成了以他和徐树铮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阎锡山的晋系和冯玉祥的冯系,以及在东北对中原虎视眈眈的东北王张作霖的奉系。不过严格意义上讲,奉系并不是出自北洋,在这里咱们就不细说了。

孙中山护法军的根基在两广地区,所以两广头顶的湖南自然而然的成了主要战场。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是革命党的人,他还联络了桂系的陆荣廷一起支持护法运动。段祺瑞要同时跟桂、粤、湘三系开战,皖系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这时候,他觉得傻呵呵的直系督军曹锟或许可以拉拢一下。于是跟曹锟说只要你肯出兵,我包你能选上副总统。虽说副总统没什么实权,但对曹锟来说,军阀的里子他已经有了,现在就缺面子了。所以段祺瑞开出的条件他很受用,必须为了副总统冲一把。

但要让他独挑大梁的话,还真不行。打仗的事还得好兄弟吴佩孚来。曹锟一咬牙,就让出了自己一直兼任师长的宝贝主力师第3师给吴佩孚,让他担任师长,做征南大军的第一路。第二路是段祺瑞的嫡系张敬尧。

吴佩孚果然没让大哥失望,他一路连战连捷,不到3个月就拿下了长沙,一战成名。因为表字子玉,能文能武,就有了“玉帅”的称呼。然后这“玉帅”的称呼还没叫热乎,徐树铮就亲自跑来前线,给他拿了个“孚威将军”的封号。

原来是因为吴很不满意段祺瑞和徐树铮的微操,把湖南督军的位子给了一路打败仗的亲信张敬尧。一个“孚威将军”的虚衔,显然入不了吴佩孚的法眼。且他也看出来了这老哥俩是想驱虎吞狼,让他和护国军互相消耗。那吴佩孚肯定不能上当啊,就想了个军饷不足的借口,按兵不动,坐镇衡阳。拿着段祺瑞给的军费发展自己的势力。

段祺瑞见利用不成,就给吴佩孚的老大哥曹锟和直系大佬冯国璋施压。结果就把吴佩孚给逼急了,直接和段祺瑞撕破脸了。开始通过电报公开谴责段祺瑞内战祸国,呼吁南北和谈。结果一下就获得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界的舆论支持。当时报纸上、茶楼里,人人称赞吴佩孚是屡屡爱国、字字在民的爱国将军。

这时候,南北战争已经断断续续打了两年多了。在这种列强环伺的情况下,段祺瑞竟然还向日本人借钱发动内战,全国上下早就怨声载道了。最终,在吴佩孚的坚持和舆论的声讨下,直皖双方矛盾激化,冯国璋和段祺瑞顶不住压力,同时下野,南北双方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有人说呼吁和平占领道德制高点是吴佩孚经过高人指点下了一部好棋,但是我们结合他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受的儒家教育来看,段祺瑞把日本人当老板,显然对他来说已经不完全是个人利益的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国仇家恨的程度。所以呼吁南北停战,矛头一致对外,大概也是他个人的真实想法。这点我们从他和江苏督军李纯的电报以及他撤防回师时候做的《登蓬莱阁歌》就能看到他呼吁南北和平的必然性。

他对李纯说:“段祺瑞、徐树铮之流,视西南为敌国,以和议为逆谋,亡国于外敌,故军人之罪;亡国于内乱,亦军人之羞。军人虽以服从为天职,然对内亦应权其轻重利害而从之。威严国漫也。”

吴佩孚的部队在撤出衡阳回师北上的时候,全军高唱《登蓬莱阁歌》:“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衡阳的老百姓长街相送,感谢吴佩孚治军严明,对他们秋毫无犯。行军挺进武汉的时候,更有学生手捧鲜花夹道欢迎,称颂吴佩孚是革命将军。他们听到《登蓬莱阁歌》的时候,武部纷纷感怀落泪,可见吴佩孚用词之真切。

后来他在洛阳练兵时期,这段词还逐渐发展成了部队的军歌。国人感慨燕赵之声,闻于洛阳。佩服在盘踞衡阳这一阶段,不但通过和段祺瑞以及各个军阀之间的电报战收获了超高的政治声望,更是暗暗的积攒下了不俗的实力。兵力由原来的一个师1万多人,扩充到了3万多人,已经有了自成一派逐鹿中原的实力。

接着就是我们在视频开头的时候说到的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吴佩孚骑师已经逐渐成为直系军阀的实际领袖。五十岁生日的时候,有500多个大小军阀和他们的代表来洛阳给他祝寿。一位支持张勋复辟一直被段祺瑞通缉的康有为,还专门写了一副寿联赞颂吴大帅的功德。说他“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世;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吴佩孚听了非常高兴,一抬手就给了康有为1000大洋。

这是吴佩孚荣光无限的巅峰时刻,但同时也是他衰落的起点。第一次直奉战争得胜之后,吴佩孚收到了空前的声望和利益,整个中国都没有能单独和他抗衡的力量。于是人就逐渐膨胀了起来。再加上学生、报纸、同行们一口一个“玉帅”“爱国将军”“革命将军”“中国最强者”这么叫着,这给谁谁都得飘啊。

这时候的吴佩孚慢慢都开始以开国皇帝自居了。那么作为开国之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一统中国全境,二是加强中央集权。直系内部的统一首当其冲,其中又以自成一派、武力值同样不低的布衣将军冯玉祥对他的威胁最大。吴佩孚就开始利用权势压制和瓦解冯玉祥的力量。

只是时间没有再一次站在吴佩孚的身边。到了1924年,也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东北王张作霖就再入山海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匆忙凑齐了20万大军迎战张作霖的15万奉军。本来人数上是有优势的,只是手下的军官们这几年对日渐霸道的吴佩孚颇有怨言,整体战斗力大不如前。一开战就被奉军打得节节败退。

直到吴佩孚以讨逆总司令的身份亲赴山海关督战,才挽回颓势,和奉军打得有来有回。战争一度陷入僵局。而打破这一僵局的,正是被吴佩孚一直压制的冯玉祥。其实吴佩孚自己也知道冯玉祥这个人不能用,但又担心他在后面搞事情,就把他派到了最不重要的西路,还派了副总司令王承斌亲自去监视他,一有不对马上让他人头落地。本以为算无遗策,结果没想到王承斌也早就对他不满了。再加上张作霖的50万银元的诱惑,两个人干脆一起反了。

冯玉祥把部队改叫国民军,直取北京给吴佩孚、曹锟结结实实的来了个背刺,史称甲子兵变。国民军进了北京城之后,不但软禁了大总统兼直系大佬曹锟,处死了曹锟的四弟曹锐,还和清王室签署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彻彻底底的终结了封建帝制。

咱们再看吴佩孚这边,一些跟着吴佩孚冲杀在前的直系军阀一看总部被偷,一时间无心恋战,纷纷作鸟兽散保存实力。吴佩孚的主力倒是打得坚决,但独木难支,结果不是战死就是被收编,几乎全部覆灭。最后他只带了2000人逃过长江。

站稳脚跟之后,他在汉口组织了十四省讨贼联军,又和奉系合力,把不听话的冯玉祥赶出了北京。但也因此得罪了支持冯玉祥的苏联人。再加上吴佩孚的势力地处华中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于是就成了苏联支持的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首要目标。

虽然吴佩孚还是和从前一样治军严格、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但这时候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了。他再也唱不出力挽狂澜的桥段了。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之后,他就撤退到了河南。但又被张作霖排挤,被冯玉祥追杀。他不得已又辗转往四川方向,投靠自己的老部下杨森。结果路上因为跑的太狼狈,自己的秘书长张其煌竟然被土匪给打死了。

到了四川之后,他好不容易靠着人格魅力和声望团结了四川的大小军阀,却又因此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接着就被赶出了四川,一路颠沛流离,逃到了北京,才被大侄子张学良收留。然后就有了我们视频开头吴佩孚质问张学良为什么不抗日的那一幕。

这个时候的吴佩孚除了一些个人声望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作为历史人物,吴佩孚或许有他认知和思想的局限性。虽然有高喊南北和平、劳工万岁,支持学生以及工人运动的高光时刻,但当京汉铁路的工人运动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展露军阀的本性,派兵残酷镇压。

但至少吴佩孚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绝对算是一股清流。他敢用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当赌注,去逼迫段祺瑞停止内战、南北和谈。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禁止士兵以任何形式骚扰当地居民,吃穿用度必须出钱购买,不得赊欠挪借。对驻地居民讲求的也不是严格统治,而是竭力保护和加以援助。

他在钱的方面也不像其他军阀一样,把克扣下来的军费汇到上海租界存放,或者四处购买田产。董必武曾经评价他说:“吴氏做官几十年,有过几省地盘,带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积蓄,也没有田产,相比与同时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他这一生经历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从蓬莱小城的落魄秀才,一路变成权倾天下的中国最强者。但唯一有两点没有改变,一是他作为中国人的气节,二是抗日到底的决心。即使是在最落魄的晚年,他也时刻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经常借助自身的声望帮抗日团体奔走发声。

直到老家山东遭受日军铁蹄的蹂躏,抗日军民急需武器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的把蓬莱家中看家护院的冲锋枪、马克沁重机枪、迫击炮这些轻重武器全数捐给了当地的抗日武装。而这也间接的造成了他的死亡。根据报纸上和他后人的说法,日本人因为长期拉拢吴佩孚未果,最终借着吴佩孚牙齿感染的机会,把他毒杀在了手术台上,享年65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