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高光祉:康熙年间民族英雄

闻宁说事儿 2024-08-17 13:47:03

高光祉(生卒年不详),字叔田,宁晋县曹伍疃村人。高去奢之子,康熙十四年(1675)任陕西省榆林兵备道副使,与总兵许占魁一起坚守孤城三个月,击退了叛军的围攻,获康熙皇帝旌奖铭碑"两守孤域、千秋忠勇"。康熙十五年(1676),毕力克图要屠米脂县城,高光祉以身家性命担保,避免了对米脂大屠杀。米脂父老建生祠"循良祠",俗称"高公祠"春秋致祭,以感念高光祉护救米脂的恩德。

民国本《米脂县志.秩官·名宦》记载:高光祉,字叔田。直隶宁晋人也。祖推,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太常寺卿。父去奢,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大理寺卿。光祉以父荫授河南府通判。升安庆府同知、大同府知府。康熙初年(1662)任榆林中路道。见属吏视如子弟,谆谆戒谕,以宽和为治。

清康熙十年(1671),榆林城堡同知谭吉璁( cōng) (浙江嘉兴县人)重修《延绥镇志》,总裁为延绥镇总兵许占魁(陕西蒲城人)和榆林兵备副使高光祉(直隶宁晋县人)。许占魁在重修序中概括其事说:"兵火之后,典籍散失,榆林兵备副使高叔田多方购募,仅得其一,最后又得巡抚都御史刘敏宽所著《图说》一卷,而其书始完,然中多残缺而无伦次,高公手自修葺,而同志者少。

余于康熙九年(1670)秋,莅镇任事,高公间为余言,余谢不敏。高公曰:闻将军之风久矣,将军善书,昔在紫荆关求文字者屡满,今上特召将军简镇延绥,赐以弓矢,将军赋诗以纪盛都,人为之传诵,何多让焉?余唯唯否否。适城堡同知谭君舟石从中秘来,余曰此史才也,其可藉之以观成乎!遂相与搜辑,末期而卒业焉,删其旧芜者十之三,集其新英者十之二,镇志复为完书矣。"清康熙十二年(1673),高光祉与许占魁编纂完成《延绥镇志》六卷。志书首序文为高光祉所撰。

清康熙十一年(1672),总兵许占魁、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璁 (cōng) 重修榆林钟楼,有记。此楼造型奇特国内罕见。

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拥兵叛清。十四年(1675)四月,清定边副将朱龙与怀远西川(今子洲县)盐民周世民(周四儿)、神木副将孙崇雄响应吴三桂反清。朱龙连克西路靖边、怀远(横山)等城堡,周世民攻占绥德。五月,朱龙、周世民带兵围攻榆林城。总兵许占魁、兵备道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璁等文官武将,率领全城军民,登城昼夜轮班防守。叛军多次攻城均被击退。朱龙、周四儿围攻榆林城3个月,城池固若金汤。叛军随后撤兵东进,接连攻陷东路神木诸城堡。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清军大将毕力克图派杨宗道等率兵增援榆林,朱龙放弃绥德,弃城北逃,在波罗堡北的沙家涧被宁夏总兵陈福擒获斩首。榆林总兵许占魁率兵进剿神木孙崇雄、周世民。周世民战死,孙崇雄被斩于榆林。朱龙之乱方告平息。

史载"朱龙起事,榆林城堡同知谭吉璁,与延绥镇副使高光祉,总兵许占魁,率军民坚守榆林,城独完。"叛军围攻三个月而未克。总兵许占魁在上奏朝廷的奏疏中说:"榆林一城独存,饷道隔绝,百姓日食糠秕。臣斥赀购米,计口授食。及大兵既至,道臣高光祉筹措粮需,将士奋勇击贼,克期奏凯,危城得安。皆由文武同心,兵民合力。其在城各官劳绩,祈敕部核议,为固守孤城者劝。"康熙帝闻奏大喜,"上谕之,俱命优叙。"追赐旌奖"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个大字,爰刻石碑。这就是现存于榆林榆阳桥旁的御碑亭之碑。

"两守孤城、千秋忠勇","两"指的是文臣和武将。这块碑是康熙皇帝对榆林的文臣武将在朱龙叛乱中,为保卫榆林古城团结一心,英勇抗敌的高度赞扬。也是对榆林古城重要军事战略地位的高度评价。

当初,毕力克图攻下被朱龙、周四儿占领的绥德城后,就有人向这位平逆将军献上大军北上屠米脂城的馊主意,毕力克图也声称要北上杀尽米脂人。

作为榆林中路道兵备道副使的高光祉,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微服私访米脂城,发现米脂人没有反叛迹象,火速赶到军门,以身家性命担保,消除了毕力克图的屠城之念。光绪版《米脂县志》记载:"叔田闻信,轻骑易服,到米脂,见城内市廛(chán) 安堵如故。夜登文屏山,窃听阖城皆读书声,慨然曰:此良民也,安用屠为?遂趋谒将军辕门,力陈米脂民无反状。将军韪其言,县城赖以保全。"

感恩不尽的米脂父老,为这位大恩大德的高光祉,在城内北街兴建生祠一座祀之,名曰"循良祠",俗称"高公祠",春秋致祭,报答高光祉护救米脂的恩典。《乾隆朝实录》:"大学士朱轼、榆林道高光祉、孝感县知县郜炳元、蒙阴县知县崔葑、云南都司马宏儒、善化县举人李文炤入祀各本地乡贤祠。"

民国《宁晋县志》卷一载:"大理高去奢墓、子参政光祉墓,俱在县北十五里曹伍瞳。"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李苏现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