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西北部,一道狭长的陆地在太平洋与加利福尼亚湾之间延伸。这就是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半岛全长1250公里,最宽处仅250公里,最窄处不足50公里,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台湾岛的大小。这里有着与加州相似的地中海气候。
两海夹峙的荒漠绿洲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半岛之一,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将太平洋与加利福尼亚湾分隔开来。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贯穿南北的半岛山脉平均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海拔3078米。这些山脉像一道脊梁,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深入,造就了东西两侧截然不同的气候景观。
西侧面向太平洋,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干燥,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沿岸多悬崖峭壁,沙滩稀少,但却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著名的圣伊格纳西奥潟湖是灰鲸的重要繁殖地,每年冬季都有数百头灰鲸从白令海长途跋涉来此交配产仔。
卫星地图看当地非常荒芜
东侧面向加利福尼亚湾,气候更为炎热,夏季气温常突破40℃,但海湾中岛屿星罗棋布,是潜水爱好者的天堂。
半岛水资源极度匮乏,没有常年性河流,居民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在南部山区,零星分布着一些绿洲,生长着独特的棕榈树林。
这些绿洲像沙漠中的翡翠,为过往旅人提供宝贵的休憩之所。最著名的圣哈维尔绿泉已有300年历史,泉水从岩缝中汩汩流出,滋养着周边的果树和菜园。
本是与加州同源的西班牙遗产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本是一体。1542年,西班牙探险家胡安·罗德里格斯·卡布里略同时发现了这两片土地,并统称为"加利福尼亚"。在随后的殖民时期,西班牙人将整个地区划归新西班牙总督区管辖,由方济各会传教士负责开发。
巅峰时期的西班牙,几乎有半个美国的领土都是其殖民地,其中西边的一部分后来被独立的墨西哥继承。
1769年,西班牙神父胡尼佩罗·塞拉从下加利福尼亚出发北上,在今天的美洲加州建立了一系列传教站,这就是著名的"加州传教之路"。这条路线上的21个传教站中,有3个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其中最南端的圣何塞传教站至今保存完好,红砖砌成的拱廊和钟楼依然耸立在沙漠之中。
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根据《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美国获得了上加利福尼亚(今美国加州),而下加利福尼亚则留在了墨西哥。这一纸条约,将原本一体的加利福尼亚永久地一分为二。
其实,条约签订时美方曾有意获取整个半岛,但因该地当时经济价值不高而作罢。
条约割定的边界
当地的现代发展
今天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分为两个州: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州和南部的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与美国加州接壤,经济联系紧密。
边境城市蒂华纳有"墨西哥的深圳"之称,聚集了3000多家出口加工厂,为美国市场生产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这里的工人每天清晨排队过关,前往美国圣地亚哥上班,傍晚再返回墨西哥,形成独特的跨境通勤现象。
蒂华纳城
南部则以旅游业见长。洛斯卡沃斯是半岛最南端的度假胜地,由圣卢卡斯角和圣何塞角两个小镇组成。这里的高尔夫球场设计精巧,海滨度假村奢华舒适,吸引着好莱坞明星和商业大亨。2022年G20峰会在此举办,更使其声名大噪。
与喧嚣的度假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岛中部广袤的荒漠地带,这里人烟稀少,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是越野探险和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
洛斯卡沃斯是半岛最南端的度假胜地
半岛西岸的太平洋小镇恩塞纳达则有着"墨西哥葡萄酒之都"的美誉。19世纪末,俄罗斯移民在此开辟了第一批葡萄园,如今已发展出80多家酒庄,年产葡萄酒400万箱。
每年8月的葡萄酒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美酒爱好者。更令人称奇的是,恩塞纳达附近的海底还建有一座"海洋葡萄酒窖",将酒瓶沉入15米深的海水中陈酿,据说能赋予葡萄酒独特的风味。
半岛的地下宝藏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地质构造复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半岛中部的圣弗朗西斯科山脉是墨西哥重要的金矿区,已探明黄金储量超过200吨。加拿大公司经营的"圣安东尼奥"金矿年产黄金4吨,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在荒漠中挖出了直径2公里的巨大矿坑。
更珍贵的是半岛南部的稀土资源。在拉巴斯附近的山区,地质勘探发现了富含镧、铈等稀土元素的矿床。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金属是制造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的重要原料。由于中国目前主导全球稀土供应,墨西哥政府对这些矿藏寄予厚望。
中国参与了矿产开发
半岛东侧的加利福尼亚湾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磷矿。这些由古代海洋生物遗骸形成的矿床,是制造化肥的重要原料。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表明,海湾磷矿储量可能超过5亿吨,开发潜力巨大。但环保人士担心海底采矿会破坏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开采计划仍处于论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