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夜里就像有人拿电钻在敲天花板,这种声音像钻在脑子里一样!"
提起过去三年的遭遇,广州黄埔区某小区9楼业主支先生难掩疲惫。一场因邻里纠纷引发的"震楼器"疑云,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长达千余日的噪音噩梦。

低频震动夜夜来袭 无辜住户成"夹心层"
2021年夏天起,支先生家中开始出现诡异现象:
每到夜深人静,规律的"嗡嗡"震动声便从楼板传来,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经多方排查,矛头直指早已搬离的7楼业主。
据物业透露,该住户因与8楼长期存在矛盾,疑似安装远程遥控"震楼器"实施报复。然而这场邻里暗战的最大受害者,却是在两家之外的9楼住户。
"我们甚至用声级计做过测试,震动声最高不超过40分贝。"支先生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分贝记录。
这个数值看似未达普通噪音标准,但持续的低频振动却让全家神经紧绷。
8楼住户更因此被迫"分居"——如今仅剩业主独守空房,家人全部搬离。

取证成"罗生门" 震楼器竟成网购爆款
记者调查发现,"震楼器"早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某电商平台商家直言:"现在都支持手机远程控制,还能定时启停。"这种被包装成"楼吵克星"的设备,实际是通过电机产生强烈震动,最高可达90分贝。
但取证却成最大难题。
三年来,物业、社区、警方多次介入,但7楼业主始终拒绝配合。
夏港街道工作人员坦言:"没有确凿证据,我们无权破门搜查。"即便民警去年找到涉事业主单位交涉,震楼声仅暂停数月便死灰复燃。

40分贝≠安全线 法律界定打破认知
"很多人误以为不超过标准分贝就不违法,这是误区。"广东秉甲律师事务所李赫男律师指出,根据《噪声污染防治法》,只要干扰到他人正常生活即可追责。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孙宇昊律师补充,民法典第294条明确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以震动等方式侵害相邻权。
值得关注的是,支先生家检测的40分贝接近夜间住宅区标准上限(45分贝)。
专家解释,低频噪音穿透力极强,30分贝即可导致失眠焦虑。
记者现场体验发现,这种持续嗡鸣虽不刺耳,但会产生类似晕车般的不适感。

僵局何时破?
目前,社区正联合声学专家进行溯源排查。
但法律界人士提醒,维权关键在证据链:需连续记录噪音发生时间、频次,并配合视频佐证。有住户尝试安装振动传感器,却被7楼业主以"侵犯隐私"投诉。
"实在扛不住只能搬家。"支先生望着打包到一半的纸箱叹气。
这场持续三年的"立体战争",折射出城市邻里关系的脆弱——当震楼器成为报复工具时,没有一户人家能真正独善其身。
截至发稿,7楼业主电话仍处于关机状态,而8楼阳台新装的隔音棉,在春日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