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各电商平台被要求取消仅退款,把选择权利交给商家跟买家协商,非必要平台不得介入的消息,刷屏了电商朋友圈。
做电商的朋友的一片欢呼,认为国家终于出重手治理电商乱象了,这对电商的长远发展利好。
也有些消费者表达了不同意见:
“竟然敢取消仅退款?那网店就没有优势了,我再也不会在网上买东西,网上的东西都是看的见摸不着的,我去实体店买不好吗?”

从"薅羊毛"到"割韭菜":仅退款消亡史,谁才是最后的输家?
"产品质量不好的退货"按钮刚被我点下去,客服的退款通知就弹了出来——上个月买的那件起球的毛衣,钱已经原路退回。
至于衣服本身?平台告诉我:"您是我们平台的优质客户,商品您自行处理就好。"
这大概就是电商平台最疯狂的年代的日常操作:
商品有问题?仅退款!物流延迟了?仅退款!心情不好了?还是仅退款!消费者在各大社交平台晒出"零元购"攻略时,商家们却在深夜的仓库里焦头烂额。
去年双十一,某服装店主在朋友圈哀叹:"发出去1000件羽绒服,回来800个仅退款申请,仓库里堆满了被退回的包裹,可平台早把钱划走了。"
仅退款像一针强效吗啡,在短时间内麻痹了电商的信任危机。
当假货泛滥、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成为行业顽疾,这个简单粗暴的规则让消费者重拾下单的勇气。
数据显示,某头部平台推出"闪电退款"后,复购率飙升42%,但退货率也同步暴涨35%。
商家们不得不把"退货包运费"的成本折算进售价,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人性经不起考验的规律,终究撕开了这个乌托邦的裂缝。
职业羊毛党在灰色地带疯狂生长,有人专门研究各平台退款规则漏洞,组建千人"退款互助群";某大学生靠恶意投诉半年白嫖上百件商品,在闲鱼转手变现;更魔幻的是,有人收到退款后理直气壮质问商家:"我都给五星好评了,凭什么要退货?"
当信任变成一场零和博弈,所有人都成了输家。
某生鲜商家发现,仅退款政策实施后草莓损耗率从5%暴涨到30%,"很多客户收到货立刻申请退款,说草莓压坏了,可我们查看照片明明完好无损"。
最终他们只能取消包邮,把每盒草莓单价提高8元。而那些真正需要维权的消费者,反而要面对更严苛的审核流程。
最近打开购物APP,发现"极速退款"的标识正在悄然消失。
某平台新规要求200元以上商品必须退货才能退款,另一家则推出"先用后付"来替代无理由退款。这像极了寓言故事里的放羊孩子——当狼真的来了,曾经慷慨的信任早已透支殆尽。
站在自家堆满未拆快递的玄关,我突然意识到:
真正的电商信任不该是平台用算法强推的"仅退款",而应该像小区门口开了十年的便利店。
王大爷会爽快地换掉漏气的可乐,因为他记得我每周买三箱;我也会主动退回多找的零钱,毕竟明天还要来买早餐。
当屏幕那头的商家变成一串随时可以拉黑的ID,我们终究失去了那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踏实感。
或许某天,电商平台会进化出更精密的信用评分体系:
给认真写评价的买家更高权重,为诚信商家标注专属标识,用区块链溯源替代简单粗暴的"仅退款"。
但在这之前,我们都要学会在虚拟交易中重建真实的人性契约——毕竟,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互相猜忌的罗生门里。
结语。
当然,想要全面取消仅退款,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某发明仅退款的公司,现在又发明了一个“仅补偿”的“高科技”,就是你买到东西感觉不满意了,平台会自动从商家那里扣款补偿你,安慰你因为买到不满意的产品,而受伤的心灵。
所以,再等等看吧,一切不一定就跟你想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