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孔子的财富观是什么样的?

选必修上《<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是这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一章的看法,作为一个文科强基班,不少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敏捷辩证,有学生回道,“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们都很赞同,但在今天物质丰富的条件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实在难以苟同,人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啊,为什么君子一定要苛责自己呢?
我知道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探究清楚,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对孔子及其儒家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我说,不慌,我先给你们补充几则《论语》中的材料,你们可以好好思考思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学生把几章看完,立马豁然开朗。是的,孔子并不是追求富贵,只是他更看重礼法和仁德,如果富贵能用符合“道”的方法追求得到,即使让我做一个“执鞭之士”我也愿意。反之,如果用道的方式求不到,那我宁愿“君子固穷”。
通俗一点说,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再回到开头的第一章,孔子其实也并没有说不能追求美味的食物和安逸的居所,只是凡事有节,不能过度,吃不要吃太饱太好,住不要住太好太安逸,以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这样不仅更健康更绿色,而且能沉静天性,有利于一心向学。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种树,孔子不屑回答,而是回了一句,你去向老农及园艺师请教吧。樊迟走后,孔子还给了一句“小人”的评价,当然,这里的“小人”并不是品德低下的意思,而是没出息的意思。
这一则里人们往往指责孔子看不起农民,职业歧视,可能多多少少有一点,但如果读过后文也许你就会明白,孔子只是希望学生摆脱物质束缚,追求更高的“礼”“义”“信”,有了“礼”“义”“信”,人们就会扶老携幼跟随你,到时候啥都有了,还用得着“学稼”“为圃”吗?
还是那个原则,以道求富,符合道,自然可求;不合道,宁愿受穷。
只是在那个大争之世,礼崩乐坏,世道纷扰,靠“道”去求富,真的如同缘木求鱼,所以孔子只能愤激地喊道“君子固穷”。
这是正确的孔子财富观、物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