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最有名的一句大概应该是《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那句:“兵者,诡道也。”现代汉语语境中,“诡”通常的语义是与欺诈、奸猾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孙子兵法》中,“诡”是“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的意思。《孙子兵法》对““兵者,诡道也”的阐释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都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
战争在自然界无时不有,人类文明也无法例外,因此《左传》中总结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战争的意思。但人类的战争越来越依靠于自然界其他战争的奥秘在于,它不是一味蛮斗,而是越来越究竟策略,是需要动脑筋想办法的。中国春秋战国保留至今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对后世的指导意义极大,甚至现代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也都会用到那些“三十六计”。
同样都是军事文化思想,古今中外显然是极大的区别的。大体上来看,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文化强调谋略制敌,讲究的是智慧加力量,更加注重博士兵意志精神的较量;而西方传统军事思想文化重视强兵制胜,讲究的是力量加技术,更加注重客观力量和技术优势的较量。两者的结合当然是更为占优势一些。
但和西方军事文化一样,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除了“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一种战争结局。接下来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孙子兵法》各种形式、程度不等的具体实践的再总结,但基本上较少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狄宇宙主编的《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一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先秦至清代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不同于中国本土军事文化或者军事思想研究者的立场、基于中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甚至是哲学的差异,这些西方视角下对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的总结分析可能未必非常准确,但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深入思考、总结分析之后,再反过来纵览古代中国的军事史、战争史、文化史等,如果从中能够找到足以“为我所用”或者有所启迪,那就真是好上加好、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