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震研究员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认真实践检验创立疏调学派。疏调,即疏调气机,气机得以恢复正常,这也有助于情志恢复正常,加上精神内守。正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疏调气机亦可视为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气机,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疏调气机的基本理论是指人体内部能量的循环和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称为“气机”,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如果气机流通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身体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疏调气机理论源于中医理论,是现代人养生的有力帮手。
首先,疏调气机的方法之一是心态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
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圣贤均有所论述。在生理状态下,人体气机有规律地运行不息,保持着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自稳态,这有赖于自身的天然调节和调控机制。然而这样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一旦受到病源因子的干扰破坏,自控失灵,则气机紊乱。
中医学认为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先天禀赋等。七情内伤是引发气机失常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曰:“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本神》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志,中医称之“七情”,是人体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各种信息的正常反应,在适度范围内不诱发疾病。但是情志太过就会引起人体产生疾病,“七情”就成为了致病的邪气,“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告诫我们当人的心情处在一种平静的状态时,气血的运行就会流畅,发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如果,当人的情绪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就会导致气血逆乱,进而引发疾病。
情志,是人的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中医学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志活动,即魂、神、意、魄、志等,主要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一类是情志活动,主要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情”。两大类精神活动相互影响。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临床较常见自觉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胁痛的记载,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与肝胆有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胸肋痛候》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与肝、胆、肾有关。宋.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指出,胁痛病因主要由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即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倶痛”。胁痛病位责之于肝胆,亦与脾胃及肾有关。国医大师张震根据60年之临床诊疗实践经验认为,疏调人体气机必以疏利肝气与调护脾肾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有关并发证候而统筹治疗。因此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这既可促进肝之疏泄条达功能,又能顾护先后天之本的脾肾气机,再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其他必要的治法,在胁痛的辩证论治方面灵活运用疏调气机理论,结合疏调养生,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在胁痛的治疗方面获益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