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大别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家门口就是一条小河,河里的水特别清澈,里面有很多鱼儿,全是野生的没有污染的,味道特别好。上次回了趟老家,又吃了父亲抓的鱼,特别好吃。
先上两张家门口小河的图片。
河水是不是特别的清,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儿时的记忆,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小伙伴们下河抓鱼,那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快来看看我老家都有哪些鱼儿吧。
这个叫马口,鱼的嘴巴和喉咙都特别大。记得小的时候父亲钓到大一点的马口,我在旁边拿着玩,可以把半截手指塞进马口的嘴巴。这个鱼比较贼,用河沟里抓的新鲜的虾米钓,效果特别好。以前一天可以钓四五斤,大的都有筷子长,现在鱼越来越小了。
我们叫穇子鱼,学名不详。和马口比较像,但嘴巴很小,喜欢生活在小河的激流中。父亲钓这个鱼喜欢用自制的鱼钩。取圆珠笔弹簧的一小段,磨尖,然后拿打火机烧红,弯成鱼钩形状。钓饵需要就地取材,在小河有激流的河段,翻开石头,里面有一种什么的幼虫,用那个幼虫是最好的。钓鱼的时候,在鱼线上绑一根鸡毛(把两边的毛拔掉后剩下的部分),提着鱼竿让鱼线稍微绷直,中鱼的时候会有感觉传到手上。
贼骨子,学名不详。这个鱼昼伏夜出,晚上比较多,可以晚上钓或者拿粘网粘。以前在家的时候,每天吃晚饭之前,去河里下上几副网,然后回家吃晚饭。等天黑了,就跟着父亲一起去收网,把网收回来,挂在一根竹竿上,再慢慢取鱼。几副网经常可以抓三五斤鱼,其中就总会有这种鱼。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抓到它,就是夏季下暴雨后,河里发洪水,水夹杂着泥沙全是浑浊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去河里钓了,找那些有很多大石头的地方,这个鱼就藏在那里。用蚯蚓钓,根本不需要漂,中鱼后会把竿梢直接拉弯。
胡柴头,这个鱼大的也只有小拇指那么长。别看它小,但是肉多,味道真不错。以前河里特别多,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就在家门口的那段小河里钓这个,站在膝盖深的水里,钓竿用的就是半米多长的竹梢,钓钩和鱼饵用的就是钓穇子鱼的那套,一下午基本没挪窝钓了几百条。这个鱼不怎么怕人,趴在水底的石头缝沙堆上,把鱼钩放下去,看着它吃饵看着钓,特别过瘾。
水缸皮,学名不详。这个鱼个人感觉不太好吃,鱼也比较小,大家也很少抓。一般都是晚上下粘网的时候,顺带抓到的。不过这个鱼还蛮好看,有些的颜色还比较鲜艳。经常看到一群大大小小的这种鱼,在水比较深比较平稳的河段觅食。
哈巴冻,学名应该叫麦穗。这个鱼繁殖能力太强,这几年别的鱼越来越少,这个鱼却越来越多。以前大家都讨厌这个鱼,特别是钓鱼的时候,吃食猛,又钓不上来,嘴巴太小了。这几年河里的这种鱼越来越多,有些人开始用地笼抓,一天可以抓十几斤。
螃蟹,不过这种和大家吃的大闸蟹区别很大。小的时候河里的螃蟹真的很多很多,就在沿河的地方,翻开石头,里面就能抓到螃蟹,小伙伴们经常抓来玩。记得有一次,晚上和父亲拿着一个火钳,在河边一条引水的水渠里直接夹螃蟹,一会就夹了半桶。第二天把上面的壳和下面的壳去掉,洗净去腮,炸着吃,也特别香。
黄鳝。以前田里都种着水稻,晚上把黄鳝笼下到田里,第二天可以抓好多黄鳝。我记得最多的一次,一个黄鳝笼里抓了八条黄鳝。小的时候还看过别人钓黄鳝,就拿一根钢丝一样的,前面磨成一个鱼钩状,挂上蚯蚓,插到石头缝里,就能钓到,不过钓黄鳝我没有实践过。可惜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即使种田,化肥农药也越来越多,田里的黄鳝早已绝迹了。
小水沟里的虾米。以前钓鱼的时候,都会去抓一些。就拿个筲箕,往小水沟边的草下一戳,拿起来,很多虾米在筲箕上直跳。也可以专门抓来吃,和辣椒放一起炒,真的很下饭。还有一种吃法我也特别喜欢,拿腌豇豆和豆腐和虾米一起煮,无需任何烹饪技术,但真的非常好吃。
泥鳅,以前司空见惯了,也没觉得特别,现在基本绝迹了。想想以前真的很幸福,记得每到下暴雨的时候,田里的水会漫出来,有些田埂被冲破了,水冲到田边的草坪上,很多泥鳅就顺着水游了下来。然后就在草坪里扭来扭去,遇到后,直接捡回家就可以了。以前还嫌处理泥鳅麻烦,还不太想要,现在想吃都吃不到了。
美好的童年生活,但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各种破坏生态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在河里毒、电、炸,水田里的农药化肥也越来越多,很多以前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上次回家,发现河里大半都是些麦穗,心里非常难受,那些美好的事物只能记在文字里了。我小的时候,父亲看到别人毒鱼,就特别反对,那时候还不理解,现在,才知道这些做法的危害是多么的大。真希望过几年,还有机会带上我的孩子,体会我儿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