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40岁才发现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卖力工作,事情反而越来越多

周周聊国企工作 2025-03-30 08:35:18

我在国企工作四年,经历了无数次会议、项目和截止日期,但直到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事找我喝茶,我才恍然大悟。

他说:"小周啊,你知道单位里最吃亏的是谁吗?就是那些不停揽活的人。"

我愣住了,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能干不是应该被赏识的吗?

他摇摇头,端起茶杯:"你再看看,那些干得最多的人,最后升得快了吗?"

01 能者多劳,但价值也被稀释

你有没有注意过,单位里总有那么几个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周末加班,随叫随到,领导交代什么都不推辞。

表面上看,他们是单位的"香饽饽",但实际上,他们正在一步步陷入"能力陷阱"。

越是表现出高效能,越会被分配更多工作。

这就像一个水桶,你的能力越强,桶就越大,装的水也就越多,但水位(价值感)却越来越低。

那位老同事跟我讲过一个他们部门的小张。小张刚来单位时干劲十足,主动揽活,样样精通。

三年后,小张的工作量是同期同事的两倍,但职级和薪资却没有明显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领导眼里,小张就该干这么多。这就是"预期陷阱"——你的高标准已经成为别人对你的基本预期。

02 职场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苦劳当功劳

在单位工作,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忙碌不等于有价值,时间投入不等于回报产出。

那些真正升得快的人,往往不是工作最勤奋的,而是工作最聪明的。

他们懂得区分"高价值工作"和"低价值忙碌",前者能被看见,后者只会被消耗。

有次部门聚餐,一位刚升职的同事说了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单位,不是你干了多少活儿,而是你解决了多少问题。"

你看那些升得快的人,他们手上的项目可能不多,但每一个都是关键项目,每一个都能直接影响部门绩效。

而那些整天被杂活淹没的人,再勤奋也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

这就像两个挖沟的工人,一个埋头苦干,一个先问清楚沟的用途和最优路径,谁更有价值,不言而喻。

03 聪明人都有自己的边界感

四年来,我观察过很多单位里的"老油条",发现他们并非不努力,而是懂得设立边界。

他们知道什么工作该接,什么工作该推;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什么时候该隐藏;知道什么事情值得拼命,什么事情点到为止。

有位前辈告诉我:"周周,记住,你的价值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解决了多少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话让我醍醐灌顶。

在单位里,真正的能力不是"万能",而是"专能"——专注于那些能体现你独特价值的工作。

就像市场上的商品,越是大众化,越容易被替代;越是稀缺,越有议价权。

04 智者之道:做减法,而非加法

到了40岁,很多人才明白,职场成功的秘诀不是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加担子,而是学会做减法。

减去那些耗时费力却难以被认可的工作,专注于那些能够直接展示你价值的工作。

聪明的打工人懂得,要在单位里脱颖而出,不是比别人干得多,而是比别人干得精、干得准。

能者多劳是事实,但智者多酬才是真理。

你想做哪一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