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里,不要着急,着急除了让尿变黄,没有别的作用

周周聊国企工作 2025-03-23 19:54:56

在单位里,责任心太强是大忌,能拖的事别着急,工作别太快完成

昨天,我接到一个实习生小李的电话,他刚到一家央企工作三个月,每天早到晚退,把领导交代的任务都提前完成。

电话那头,他哽咽着说:「周姐,我太累了,领导天天给我安排新任务,同事们都下班了,我还在加班。」

我没说话,只是听着他。

我们共事过,他一直是那种别人说十点交,他九点就发过来的人。这样的人在学校是模范生,在单位却变成了「工作垃圾桶」。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这位实习生主动辞职了,临走还被领导指责「没有团队精神」。

你看得很清楚,在单位这个关系复杂的系统里,一个人的责任心如果过度彰显,尤其是比同事更卖力,比领导更着急,这背后一定有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不是被当成工具人使唤,就是被孤立排挤。

人在组织中需要保持节奏一致,就像候鸟的编队飞行。

你的同事、你的领导,大家都按照特定的节奏工作。突然有一天,你开始比所有人都快,把三天的工作一天做完,这绝不是会让你得到更多赏识,而是什么?是你打破了单位的隐形生态。

就像一个平静的水族箱里突然有条鱼游得飞快,其他鱼会怎么看它?

责任心太强,是新人常犯的错误。

前年我们部门来了个研究生小张,业务能力很强,领导让他做个月度报表,其他人都是月底最后一天交,他倒好,月中就完成了。

领导看了,随口说了句:「不错,那你再帮小王做一下他那份吧,他最近有点忙。」

就这样,小张渐渐成了部门的「救火队员」,谁的活都要帮一把。半年后,他主动申请了调岗。

着急,除了让尿变黄,没有别的作用。有时候,慢一点反而是种智慧。

我在国企的四年里,看过太多案例。有个财务科的小刘,领导让她统计一季度的报销单,说下周一要。她周五加班到晚上十点做完了,周一早上兴冲冲地拿给领导。

结果领导看都没看,放在一边说:「先放着吧,最近上面没催。」

小刘困惑了:「那您周一不是要吗?」

领导笑了:「我是怕你们拖,才说周一要的。既然做完了就放那吧。」

两周后,领导突然说上面要求格式变了,让小刘重做一遍。

我的老领导经常说:「做工作要像煮饭,火候到了才香。」

一个区级机关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单位有个科员,领导周一交代的事情,他周一下午就做完了,结果周二领导一来,说方案改了,让他重做。

周二下午他又做完了,周三领导又说上级有新要求,再改。

就这样反复五次,到周五才最终定稿。如果他等到周四再开始做,只用做一次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单位里,工作不只是完成任务,更是一种人际互动和资源博弈。

太快完成工作,意味着你的时间很廉价;太着急表现,意味着你没读懂职场的潜规则。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那我们应该怎么拿捏这个度呢?

我的建议很简单:观察老员工的节奏。

不是让你学他们偷懒,而是要理解单位的隐形生态。因为一个在单位生存多年的人,他的工作节奏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越是在机关单位,越讲究「不疾不徐」。

因为在体制内,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关系比能力更关键。就像太极拳一样,看似缓慢,实则蕴含力量。

所以,下次领导交代任务时,先问清楚真正的deadline,评估好所需时间,给自己留出缓冲期,然后「适时」完成。

别让自己成为单位里那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在讲究集体主义的环境里,与其像火箭一样迅猛起飞,不如像行星一样,找准自己的轨道稳定运行。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