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1951年,北京的中南海迎来了一位年仅16岁的特别客人,她是渡江战役中的“最年轻一等功臣”,被毛主席亲自邀请出席国庆观礼。
不仅如此,毛主席更是亲自为她起了一个名字,而且是以自己的姓氏为名。
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何会有如此殊荣?
【枪林弹雨中的小英雄】
1949年4月的一个夜晚,长江两岸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随着解放军渡江的最后一声令下,战斗正式打响,天色昏暗,江水在春风中拍打着两岸,但平静的水面下却暗藏杀机。
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突破长江天堑,打开胜利的通道,解放军的突击队,需要驾驶最先出发的四艘船,穿过敌军密集的炮火,抵达南岸,为大军开辟前进的道路。
谁也没想到,这支突击队的成员里,竟然有一位年仅14岁的女孩,这位女孩,正是马三姐。
在战役开始之前,解放军驻扎在她的家乡无为县,广泛动员渔民支前,但是当突击队开始招募时,几乎所有渔夫都选择沉默。
原因无他,这任务太过凶险,在枪林弹雨中驾驶木船,几乎等同于送死,马三姐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她的哥哥却犹豫不决,生死攸关之际,谁能轻易下定决心呢?
当马三姐看到身边没有一人站出来时,她急了,猛地举起了自己的手,那一刻,她的稚嫩和勇敢震撼了所有人,然而负责挑选突击队的首长却不忍心让她加入。
尽管她的请求被拒绝,但她心里却始终不肯放弃,当夜,突击队的船只开始出发,月光下的江面逐渐远去,马三姐站在岸边,看着自家的小船载着解放军战士渐渐消失在黑暗中。
就在战士们以为这个小姑娘已经放弃时,她突然撑起竹篙,一个猛跃,跳上了最后一艘突击船,没有人再劝阻她,她的决心已经说明了一切。
船队慢慢接近长江的南岸,而南岸的敌军显然早已做好了准备,一颗照明弹划破夜空,紧接着探照灯亮起,江面顿时如白昼一般明亮,敌军的大炮和机枪开始疯狂扫射,江水瞬间被掀起层层水柱。
一些木船中弹后翻沉,战士们落水的身影和急促的呼喊交织在一起,马三姐所在的船则在敌人的火力下摇晃得更加厉害,她的哥哥手忙脚乱,显然有些招架不住。
关键时刻,马三姐果断地从船舱里冲出来,一边是炮弹掀起的浪花,一边是她坚定的目光,她迅速接过舵,把船稳稳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推进。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划过她的手臂,鲜血瞬间浸湿了她的衣袖,但马三姐咬紧牙关,仿佛完全感觉不到疼痛一般,用左手继续掌控船舵。
敌军的炮火依然密集,但她驾驶的这艘小船却凭借着灵活的操作和顽强的意志,率先突破了封锁线,抵达了对岸。
船一靠岸,船上的解放军战士立刻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而马三姐也没有停下脚步,她主动带领战士们找到敌军碉堡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斗。
碉堡被炸毁后,后续部队的渡江变得顺畅许多,而她的任务,却还没有结束,她必须再次回到江中,将更多的解放军战士送到对岸。
当夜,马三姐和哥哥一共往返了六次,硬是在敌军炮火的夹缝中,将数百名解放军送过了长江,这些经历激发了她内心更强大的斗志。
那么,这样的勇气究竟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她这样坚定的信念?
【苦难中的成长】
1935年,马三姐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一个渔民家庭,全家人靠一条破旧的渔船谋生,白天捕鱼,晚上就挤在狭小的船舱里休息。
13个兄弟姐妹中,仅有8个幸存下来,而她是家里排行老三的孩子,从她记事起,贫穷和饥饿就是生活的常态。
10岁那一年,抗战时期,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她的父亲被强行带走,全家失去了唯一的顶梁柱。
母亲为了赎回父亲,用三袋米作为交换,把年仅9岁的马三姐送到了地主渔霸家里当童养媳,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无疑是噩梦的开始。
每天从清晨到深夜,她都要干着繁重的活儿,砍柴、洗衣、煮饭,甚至还要帮忙打鱼,一旦稍有怠慢,便是扫帚和木棍的毒打,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五年。
马三姐的童年,几乎没有片刻的安稳与快乐,但这段黑暗的岁月却磨炼了她的意志,长江是她唯一的伙伴,也是她最早的“老师”。
7岁时,她已经能单独驾船横渡长江;10岁时,她学会了在江中游一个来回,正是在那时,她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水性和驾船技术。
1948年,当解放战争的战火烧到无为县时,解放军到达后,地主豪绅被清算,土地重新分配到贫苦农民手中,马三姐的家也得以重新获得房子和土地。
更重要的是,她终于摆脱了童养媳的身份,回到了父母身边,虽然日子依旧艰难,但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感觉,让她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新的希望。
对于马三姐来说,解放军更是恩人,解放军到来的那段时间,她常常跑到驻地看他们训练,偷偷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提水、洗衣,或者给战士们做饭。
她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简单的急救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枪支。
1949年,随着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逐渐展开,解放军需要大量的民船和经验丰富的船工,无为县的百姓积极响应号召,不仅将渔船借给部队使用,还主动教授北方来的战士们游泳、划船、撑篙。
一时间,整个长江北岸呈现出军民携手的壮观景象,尽管大家都知道,木船根本无法抵挡敌军的重炮和机枪火力,但没有人退缩。
马三姐不仅把家里的渔船交了出来,还拉着哥哥和乡亲们一个个动员,最终集合了200多条船。
然而仅仅提供船只还不够,解放军需要更多有经验的船工加入渡江突击队,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三姐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尽管遭到拒绝,马三姐并没有放弃,她利用与解放军战士的接触机会,学会了战斗中的自我保护技能,比如如何应对枪伤,如何在水中躲避炮弹。
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对的,渡江战役打响时,突击队面临的情况比想象中更为严峻,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她凭借自己的机智和果敢,用一跃跳上了突击船,成为渡江第一船的舵手。
那么,一个从苦难中走来的女孩,又为何能在战后赢得如此崇高的荣誉?毛主席亲自为她赐名“马毛姐”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马毛姐”
1949年的渡江战役胜利之后,14岁的马三姐被授予“一等渡江功臣”和“支前模范”的荣誉称号,作为参与渡江突击的年龄最小的英雄,她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全国。
各地报刊争相报道她的事迹,这个在战火中拼尽全力的“小英雄”让无数人动容,但对于马三姐来说,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战斗结束后,她就回到了家乡无为县,继续日复一日的农活和捕鱼,仿佛从未经历过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同年9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的邀请函送到了马三姐的家中,领袖毛主席亲自点名,希望这位渡江小英雄出席国庆观礼。
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再加上她的父母担心女儿年纪太小、路途遥远,马三姐最终未能成行,对于这个机会的错失,她内心充满遗憾,但并未因此抱怨。
两年后,1951年,毛主席再次想到了这位“渡江小英雄”,这一次,他亲自书写请柬,邀请马三姐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并特别叮嘱地方干部务必护送她到达。
年仅16岁的她,怀着激动和敬畏的心情,终于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当她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仰望着毛主席挥手致意时,内心的感慨难以言表。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家乡,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国家历史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庆典结束后,她被毛主席亲自邀请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参加家宴。
当毛主席问到她的名字时,马三姐有点拘谨:“我姓马,没有大名,别人都叫我‘三姐’”,毛主席听后,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第二天,毛主席再次邀请马三姐到家做客,这次毛主席决定给马三姐起个名字,于是对她说:“我给你取一个,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
从那天起,“马三姐”变成了“马毛姐”,这个名字不仅承载了她的个人经历,也成为渡江战役中人民群众和解放军鱼水情深的象征。
毛主席还为她送上了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在扉页上写下了八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份礼物让她倍感珍惜,也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拒绝了留在北京学习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无为县继续自己的普通生活,她进入安徽工农干部学校学习,之后被分配到合肥麻纺厂工作。
后来,她还担任工会主席、省政协委员和妇联委员,在任何岗位上,她都默默奉献,从未因自己的特殊身份索取任何特权。
即便到了晚年,她仍未停止为社会贡献力量,她积极宣传革命精神,走进学校、工厂和机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不要忘记历史。
2021年,86岁的她登上了建党100周年的庆典舞台,被授予“七一勋章”。
【结语】
马毛姐的一生,始终践行着毛主席的教诲,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她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
而她的故事,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革命精神的一抹不朽光辉。
【参考信源】
中国青年报2021-07-06 《渡江英雄马毛姐——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
澎湃新闻 2021-08-17 《百年辉煌 女性故事 | “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