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左宗棠以63岁的高龄主动请缨,在朝堂上力排众议,誓死也要收复新疆。
1879年,西北大地寒风凛冽,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从北京出发,向着遥远的新疆进发,队伍的最前方,一口乌黑的棺材格外显眼,那是统帅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
最终赢得了伟大的胜利,但背后牺牲的代价却极为惨烈,数据名单更是触目惊心。
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损失有多大?这些鲜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丧失5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噩梦】
清朝的西北边陲,自古便是中原的战略屏障,可到了晚清,随着国力衰败,这片土地成了列强觊觎的肥肉,首当其冲的便是沙俄。
早在1860年,清政府就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沙俄签订了屈辱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一巨大的让步不仅没有满足沙俄的野心,反而让他们觉得清政府软弱可欺,更进一步盯上了新疆这块富饶的土地。
新疆当时的面积要比今天还大得多,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到北疆的阿尔泰山,全都是清政府的直辖地,沙俄自然不可能放过这片富饶的土地,何况新疆还是通往中亚和中东的重要交通枢纽。
于是,从1863年开始,沙俄不断试探性地向新疆边界推进,他们一边派遣使节和探险队,打着“考察地形”的幌子勘探清朝边疆的防御薄弱点;另一边,他们暗中支持新疆的地方叛乱势力。
到了1865年,新疆的局势彻底失控,这一年,南疆库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当地的叛军不仅占领了南疆多个重要城镇,还借助宗教和民族矛盾在南北疆之间煽动对立。
叛乱的主力正是一个名叫阿古柏的叛军首领,阿古柏原本是中亚浩罕汗国的一名军官,他趁着新疆局势动荡入侵南疆,占据了喀什噶尔等重镇,并宣布自立为国。
更糟糕的是,他迅速寻求沙俄和英国的支持,得到了大量先进火器和军事顾问,此时的清政府腹背受敌,不得不在多个战场同时用兵。
南方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北方又在镇压捻军,国库早已空虚,兵力严重不足,尽管西北驻军曾试图反击,但在阿古柏联军的顽强抵抗下,接连败退,最终,整个南疆沦陷,北疆也岌岌可危。
而最令清政府绝望的是沙俄的“渔翁得利”,沙俄早就觊觎新疆的肥沃土地,趁着清军和叛军两败俱伤之际,他们迅速在新疆北部地区扶植傀儡政权,并以“调停”叛乱为借口强占了伊犁地区。
伊犁河谷是整个新疆的粮仓和战略要地,它的丢失等于将北疆的大门拱手相让,清廷不得不再次向沙俄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割让了近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沙俄的胃口依然没有填满,他们继续向阿古柏提供武器和后援,试图利用阿古柏在南疆建立一个长期的割据政权,成为沙俄进一步扩张的跳板。
与此同时,英国也对新疆虎视眈眈,他们希望通过阿古柏在新疆扩大自己的贸易和政治影响力,这两个列强的勾结,让清政府对新疆的控制几乎陷入瘫痪。
【抬棺出征】
在新疆沦陷的危机中,朝廷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主张暂时放弃新疆,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加强沿海的防务。
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从海上发起的,列强的战舰能直接威胁到东南沿海的安全,如果再拖延下去,中国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海防危机。
然而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海防固然重要,但塞防同样不能忽视,新疆一旦丢失,列强不仅会扶植阿古柏建立割据政权,还会进一步蚕食河西走廊、陕甘腹地,直至威胁京师。
如果放弃新疆,清政府就等于彻底暴露了整个西北防线,到那时,海防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左宗棠以63岁的高龄,多次上书朝廷力陈收复新疆的重要性,他甚至用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说服了朝臣:“新疆不保,则陕甘不安;陕甘不安,则中原危矣!”
他强调无论花费多少代价,都必须将新疆收复,否则中国的版图就会被一步步蚕食,最终,这场争论以左宗棠的胜利告终。
1875年,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面负责新疆收复的军务,但是这仅仅是开始,西征最大的难题不是战略制定,而是资源筹措。
清政府因连年战争早已捉襟见肘,国库空虚,各地民生凋敝,别说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收复战,就连基本的财政支持都难以为继。
左宗棠粗略计算了一下,这次西征至少需要800万两白银的军费,而实际可能远超这个数字,他向户部上报预算后,户部只勉强拨下几百万两,其余的资金只能靠他自己筹措。
胡雪岩是“红顶商人”,与朝廷和地方势力都有广泛的联系,他对左宗棠的计划十分支持,一口气筹集了1000万两白银,作为西征的启动资金。
此外,左宗棠还通过民间筹款、向洋商借贷等方式,总共凑齐了1200多万两白银的巨额资金。
有了钱之后,左宗棠开始着手组建军队,新疆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想要收复这片广袤的土地,必须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
但是当时清朝的八旗军早已腐化无能,完全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左宗棠决定从湘军和淮军中挑选精锐士兵,重新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新军。
他亲自挑选将领,任命年轻有为的刘锦棠为前线总指挥,并从洋务派手中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包括德国的毛瑟步枪和美国的雷明顿步枪。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左宗棠严格整顿军纪,他剔除了一批只混军饷的“关系户”,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并将军队分成步兵、骑兵和炮兵三大主力。
经过数月的整训,这支由8万人组成的军队已经初具规模,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1876年,左宗棠亲率大军从甘肃兰州出发,正式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征程,为了彰显决心,他特意命人打造了一口黑色的棺材,并将它安置在大军的最前方。
他甚至立下了一条铁血军规:所有叛军,一个不留,哪怕投降也必须斩杀。
那么,初战是否能够如预期一般顺利?他们能否突破天山防线,敲开北疆的大门?
【战场血火】
左宗棠的大军进入新疆后,按照“缓进急战”的方针,决定先从北疆开始清剿叛军,逐步向南推进。
即便北疆敌军兵力薄弱,战事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顺利,左宗棠面对的不仅是地形和补给的困难,更是叛军长期以来的苦心经营和列强暗中支持的顽强抵抗。
北疆的第一场硬仗,便是玛纳斯之战,这座位于北疆的军事重镇,是阿古柏割据政权的核心防线之一,也是清军进入南疆的必经之地。
玛纳斯城不仅地势险要,防御坚固,且驻守的叛军装备了从英国和沙俄购入的大量先进火器,包括线膛枪和火炮。
阿古柏将精锐部队布置在此,意图利用这座城池拖住清军的进攻,为南疆的主力军争取时间。
清军由总兵冯贵增率部发起第一次进攻,这位老将军久经沙场,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玛纳斯,他却低估了叛军的防御能力。
叛军依托高地居高临下,用火炮和线膛枪猛烈轰击进攻的清军,冯贵增亲自率领部队突击,却在敌军的炮火中不幸阵亡。
这一打击让清军士气受到严重挫折,第一次攻城战以失败告终,左宗棠闻讯后异常痛心,但他迅速调整战术,命令各部暂停正面强攻,转而从两翼包围敌军,以瓦解其防御。
第二轮进攻总兵李大洪、熊佑林率部从城南发动突袭,虽然一度占领了叛军的外层防线,却被敌人的炮火死死压制在城墙下,最终两位将领双双战死沙场,叛军还趁势反击,清军不得不再次退守阵地。
玛纳斯之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清军每次进攻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叛军的防御似乎始终牢不可破。
为了提振士气,左宗棠命令前线总指挥刘锦棠亲自督战,刘锦棠采取了“步步为营、逐步消耗”的策略。
他指挥部队用火炮对城墙进行持续轰击,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夜间偷袭敌人的补给线,清军炸毁了叛军的粮仓,以削弱敌军的后勤能力,但是这并不足以迅速扭转局势。
在第三轮攻城战中,总兵张大发和杜生荣带领部队强攻北城,在激烈的巷战中,他们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最终双双壮烈牺牲。
叛军守军凭借城内的复杂地形,与清军僵持不下,玛纳斯城下的尸体逐渐堆积成山,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绞肉机”,绝非夸张之词。
在最后一轮总攻中,副将司世道率部从城西发动佯攻,吸引敌军主力后,刘锦棠亲率主力从东南角发起突袭。
清军集中火炮轰开城门,士兵蜂拥而入,与叛军展开巷战,城内的叛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已是强弩之末,最终大部分被清军歼灭。
玛纳斯之战结束后,清军六名总兵阵亡,数千士兵伤亡,对于清朝的军队来说,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高级军官,是一方重臣。
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指挥者,更是朝廷在地方上的权力代表,在这场战斗中,六名总兵全部战死沙场,这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
玛纳斯失守后,阿古柏意识到北疆的防线已经无法维持,南疆也岌岌可危,他开始请求沙俄和英国提供更多的援助,但这两个列强却因为清军的顽强表现而态度暧昧,不敢轻易插手。
但是玛纳斯只是收复北疆的第一步,清军接下来的目标是南疆,而南疆不仅是阿古柏的主力驻地,更是天山防线的核心区域,清军能否突破这条“铜墙铁壁”?
【彻底收复新疆】
南疆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是阿古柏的主力驻地,这里的叛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依托天山防线修建的防御工事堪称固若金汤。
更重要的是,阿古柏还在南疆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割据政权,拥有完整的后勤和兵力体系,能够长期作战。
面对这一局势,左宗棠提出“急战缓进”的作战策略,他的核心思路是通过精准打击叛军的要害部位,逐步削弱其抵抗能力,而不是急于全面进攻。
他将南疆战役分为几步走:先攻取天山南麓的重要据点,瓦解叛军的外围防御;再通过一系列小规模战斗蚕食敌军有生力量;最后集中优势兵力,对南疆的核心城镇喀什噶尔和和田发起总攻。
南疆战役的第一站是达坂城,这座城镇位于天山南麓,是叛军通往南疆核心区域的门户,阿古柏在这里布置了1万多名精锐部队,并装备了大量从英国进口的后膛线膛枪和火炮。
清军采取了集中火力的战术,用火炮对城墙进行持续轰击,经过数日炮火压制后,清军迅速发起冲锋。
叛军虽然凭借城墙顽强抵抗,但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守军士气迅速崩溃,开始弃城逃跑,清军仅以100余人的伤亡便拿下了达坂城。
达坂城失守后,清军趁势向托克逊和吐鲁番推进,这两个城镇同样是阿古柏的核心据点,驻扎有大量叛军。
但是达坂城的失利已经严重打击了叛军的士气,他们面对清军时开始出现溃逃的迹象,在托克逊之战中,清军通过精准的火炮轰击,几乎没有遭遇太多抵抗便轻松攻城,歼灭敌军2000余人,守军全军覆没。
而在吐鲁番,叛军甚至直接选择投降,清军几乎没有遇到战斗,就顺利拿下了这座重要的南疆城市。
吐鲁番的投降标志着天山防线被彻底撕裂,阿古柏的主力部队再也无法依托地形进行有效防御。
此时的阿古柏已陷入绝境,他开始向英国和沙俄请求援助,但这两个列强面对清军的强势推进都选择了观望。
清军的下一步目标是阿古柏的老巢喀什噶尔,这座城池是阿古柏政权的核心,几乎集中了他所有的精锐部队。
随着清军的步步逼近,阿古柏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动摇,在清军强大的火力威慑下,叛军的抵抗意志逐渐崩溃。
就在清军准备发起总攻时,阿古柏突然暴毙,据后来的记载,他可能是因为服用了有毒的药物而中毒身亡。
首领的叛军瞬间土崩瓦解,阿古柏的部队各自逃命,曾经效忠他的将领也纷纷投降或逃亡,清军趁势展开追击,一个月内收复了南疆的所有重要城镇,包括喀什噶尔和和田。
尽管战斗已经结束,但是新疆地处边陲,面积辽阔,民族众多,如果不彻底解决治理问题,很可能再度陷入混乱。
因此,他上书朝廷,建议将新疆设为省份,实施郡县制,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朝廷内部对这一提议存在争议,慈禧最初并未同意。
在左宗棠的坚持下,他的建议逐渐得到采纳,由刘锦棠进一步完善治疆方案,将新疆置于甘肃省之下,并设立巡抚负责管理,实行一省两制的模式。
同时,清政府在新疆设立四道行政建置,将乌鲁木齐定为最大的中心城市,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直接控制,为后来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结语】
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和田,至此新疆全境回归中国版图,这一胜利不仅终结了阿古柏割据政权的统治,也让沙俄和英国的干涉计划彻底落空。
然而这场战役的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六名总兵阵亡,数万名士兵埋骨他乡,这些牺牲都刻在了新疆的每一寸土地上。
左宗棠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对祖国的承诺,他的生命虽然随着战后的病逝划上句号,但他的功绩却永远留存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
【参考信源】
湖南日报2023-08-17 《抬棺出征的孤勇者:左宗棠为何能收复新疆?》
红网2023-01-05 《从上谕“六条”探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