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林彪年轻3岁,16岁任许世友勤务兵,20岁成许世友上级

墨寒雪 2025-01-04 11:24:04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16岁成为许世友的勤务兵,20岁却已是许世友的上级,从一个通信员到红9军政委,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

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比当时23岁担任军长的林彪还年轻3岁,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天才少年的生命在23岁时戛然而止。

那么,他是谁?在他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中,都经历了什么?

【少年英雄】

1914年,他出生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子里,母亲在他两岁时不幸去世,幸好他的婶婶心地善良,将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当作亲生儿子抚养,他就是陈海松。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陈海松自小聪明好学,在那个识字率极低的年代,他居然能读上几年私塾,并且学得很出色。

15岁时,他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并被推选为团长,他带着一群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传递情报、散发传单,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1930年春天,红一军徐向前部队经过他的家乡,听说红军要路过,陈海松早早就站在村口,满怀热情地想加入队伍。

但是家里人对此并不支持,特别是他的婶婶,她一心想把这个养大的孩子留在家里,婶婶红着眼睛劝他,但陈海松的心早已飞向了革命的道路。

为了留住他,家人甚至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想用婚姻来“拴住”这个年轻人,可是陈海松并不甘心,他表面上顺从,假装每天安心干农活,但心里却暗暗计划着怎么“逃走”。

终于,在一个春日的清晨,他趁家人不备,带着行囊和田里的锄头,偷偷跑到村外等候红军的到来,当红军的队伍经过时,他毫不犹豫地放下锄头,径直加入了队伍。

初入红军的陈海松被分配到红12师34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新兵,当时的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过人的身体素质,但他却凭借聪明和勤奋,很快在部队里站稳了脚跟。

入伍没多久,他被分配到时任营长许世友的身边,成为了他的勤务兵。

许世友的勤务兵绝非一般的角色,勤务兵不仅要负责日常事务,还要在关键时刻充当联络员、传递员,甚至是营长的“最后一道防线”。

16岁的陈海松显然很快适应了这样的压力,他不仅能迅速记住许世友交代的所有任务,还能在战场上灵活应对突发状况。

一次战斗中,敌军突然对红12师发起猛攻,许世友需要迅速传递指令给各部队,可当时的通讯条件十分落后,电话线路已经被炸断,派人传递指令成了唯一的选择。

陈海松主动请缨,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将许世友的命令送到了各连,归来时,他的衣服已经被子弹划破了好几道口子,但他却咧着嘴笑着说任务完成了。

从那时起,许世友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刮目相看,开始把他当作真正的下属和战友来看待。

不过,陈海松的进步并没有止步于勤务兵,他在许世友身边不到一年时间,便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往其他岗位,从班长到连指导员,他一路稳扎稳打,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陈海松的勤奋与天赋,正逐步为他铺就一条通往更高层次的革命道路。

【文武双全的“少年政委”】

18岁那年,陈海松被任命为红12师36团政委,成为全团上下最年轻的领导干部,当时,红军的干部普遍偏年轻,但像他这样年仅18岁便出任团政委的,仍然是凤毛麟角。

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巨大的环境中,陈海松的课不仅能让战士们增长知识,还能缓解疲劳、放松心情,他讲课时,常常围坐一圈的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笑声和掌声不断。

除了讲课,陈海松还特别重视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一次行军途中,他发现部队里有几个战士会唱歌跳舞,便动员大家用枯燥的行军间隙排练起了文艺节目。

到了宿营地,这些节目一演,立刻点燃了整个部队的热情,战士们从日复一日的疲惫中暂时解脱出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32年的川陕苏区反“围剿”战斗,当时,敌军派出田颂尧的部队对红军发起疯狂进攻,人数是红军的6倍。

陈海松带领全团坚守了3个月,敌人用尽各种手段,却始终无法突破他的防线,他组织团里的宣传队,制作标语、喊话劝降,不断削弱敌人的意志。

这场战斗最终以红军的胜利告终,陈海松带领全团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攻,这一战,让他的名字第一次在红四方面军中广为人知,也让总指挥徐向前开始关注到这个年轻的干部。

战斗结束后不久,徐向前亲自点名提拔陈海松,任命他为红25师政委,当时的红25师师长,正是许世友。

这个消息一传出,许世友难以置信,他曾经的勤务兵,如今已经成长为和他平级的师政委,许世友亲自带着全师干部到村口迎接这位新政委。

然而短短一年之后,他竟然再次迎来升迁,这一次,他将从许世友的搭档,变成他的上级:红9军政委。

是什么让陈海松从师政委的岗位,再次飞跃到红9军政委的高度?他的指挥能力和政治智慧,是否能承受住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战场传奇】

1933年,红军在川陕苏区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各种战斗接连不断,为了应对更复杂的战局,徐向前决定进行高层干部调整,而年仅20岁的陈海松,凭借过硬的战绩和突出的政工才能,被任命为红9军政委。

这一任命震惊了不少人,毕竟,红9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地位举足轻重,而陈海松不过20岁。

不过徐向前的决定绝非草率,万源保卫战和黄猫垭战斗,是红25师在他和许世友共同指挥下的两场标志性胜利。

1933年底,川陕苏区正面临川军刘湘部的“六路围攻”,红25师作为核心力量之一,负责守卫万源一线。

当时,刘湘集结20万大军,从6个方向合围红军,而红25师的对手是其中的一支精锐部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陈海松和许世友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带领战士们死守阵地。

在这场战役中,陈海松他不仅在战斗间隙组织战士们宣誓、讲革命故事,还带头用机动宣传队在战壕前喊话,直接瓦解敌人的斗志。

战斗异常艰难,敌军不断加大火力,甚至用飞机和重炮轰炸阵地,战士们一度损失惨重,然而陈海松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未离开前线。

他的右腿被炸伤,鲜血浸透了裤子,但他仍坚持站在战壕边指挥,为了安抚伤员,他甚至亲自用单腿蹦到阵地后方的临时救护所,给受伤的战士们打气。

经过3个月的鏖战,红25师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万源阵地,这一战大大延缓了川军的攻势,为红军的整体战略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后,徐向前对陈海松的评价只有一句话:“这是个靠得住的人,”随后,他宣布将陈海松调任红9军政委,而许世友则升任红9军副军长。

昔日的勤务兵,已经成为曾经的“老领导”的直接上级,事实证明,陈海松并没有让人失望,担任红9军政委期间,他在军事指挥、政治教育和干部培养上都投入了巨大精力。

由于红9军当时刚刚完成整编,许多干部需要重新培训,陈海松一手抓作战部署,一手抓干部教育,制定了一整套针对新干部的培养计划。

从战术理论到政工知识,他亲自授课,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让红9军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但是随着川陕苏区的局势逐渐恶化,尤其是西路军的战略决策,直接将陈海松推向了更危险的战场,他是否能继续带领部队创造奇迹?他的传奇能否延续下去?

【折戟梨园堡】

1937年初,陈海松随西路军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敌我力量对比异常悬殊,尤其是国民党军队以重兵围剿,使红军屡次陷入绝境。

梨园堡战斗是西路军历史上的一场惨烈战斗,也是陈海松人生中的最后一战。

当时,西路军已经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粮弹告罄,士兵疲惫不堪,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部队被迫分散撤退,而红9军负责断后,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陈海松以身作则,始终坚持在最危险的阵地上指挥,他带领700名战士死守阵地,用简陋的武器和敌人的大炮、机枪对抗。

在战斗的最后阶段,陈海松意识到再坚守下去,全军可能全军覆没,他果断下令,让保卫局长陈宜贵带着部分战士突围,而自己则留下来继续掩护。

陈宜贵含泪拒绝,但陈海松认为自己是军政委,不能走,走的人要是死了,这支队伍就没人带了,最终,他强令陈宜贵撤离,而自己则和剩下的数百名战士继续坚守。

战斗持续到天黑,陈海松始终没有退缩,他的指挥所被敌军的火炮摧毁,他的身上中了多处枪伤,鲜血染红了战壕。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举着步枪,向敌人射出最后一颗子弹,23岁的陈海松,永远地倒在了梨园堡的土地上。

陈海松的牺牲让整个红四方面军悲痛不已,徐向前听到消息后久久不语。

短短23年的生命,7年的红军生涯,陈海松用自己的血与泪书写了一段无悔的青春,他的传奇虽然结束,但他的精神,却在无数后来者的心中传承。

【结语】

23岁,正是生命的黄金时代,但陈海松却将青春与生命无私地献给了革命。

陈海松虽逝,但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那些追求理想的人们,每一段传奇的背后,都有不懈的奋斗与信念支撑,而陈海松,正是其中最伟大的典范之一。

【参考信源】

中国军网 -英烈纪念堂 2013-11-29《陈海松》

金台资讯2023-04-03 《20岁就担任军政委的陈海松》

长江日报2019-12-15 《大悟县走出个陈海松,朱德赞他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

央广网2018-10-19 《英雄烈士谱丨年轻有为的红军政委——陈海松》

0 阅读:32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