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客家“冲鼻菜”

丁丁尊随 2025-03-06 05:04:06

○张炳春

又是一年春来到,时令蔬菜多抽苔,百草萌发正当季,钟情客家冲鼻菜。

旭暖阳光下,时值芥菜等诸多传统蔬菜抽苔拔节蓄蕾之际,以大兜芥菜芯为原料,制作客家“冲鼻菜”正值时令。过年前后,大鱼大肉吃得多,风味独特的“冲鼻菜”粉墨登场,在饭店和家庭餐桌上均扮演着调节胃口举足轻重的角色。“冲鼻菜”是客家人特别钟爱的一种奇特素菜。

冲鼻菜的“冲”,念第四声才能准确将其独有的特性体现出来。“冲鼻菜”闻起来辛辣呛鼻、吃起来翠香爽口,受到家家户户的青睐。口感层次丰富,让人意犹未尽,既调节口味新起味蕾,又能在开胃饱餐中吃出乡愁。“尝一口,芥通七窍;再几口,味冲额门,爽赛神仙”,吃着吃着抑制不住从鼻孔冲出一股气流直冲脑门,甚至将眼泪冲出来,那种独特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妙不可言的体验让人念念不忘,舌尖永存独特刺激。

孩提时代,遇鼻塞症状的小感冒,就吃药膳一体的“冲鼻菜”了事,简直可让感冒药靠边,吃完“冲鼻菜”往往有满血复活的神力。这是初春特有的味道,也是孩童时代特别深刻的记忆。

儿时,每当大地回暖、万物苏醒的初春季节来临,就常常跟随母亲到菜园里,将一垄垄地块上长得胖嘟油嫩的大兜芥菜芯割下,用井水清洗干净,春风骀荡,在早春暖阳下稍微晾蔫一两天,就可切成比黄豆粒大点的碎菜,如不太在意,也可将菜芯杆切成的小薄片保留圆型。然后将切好的菜放至洁净无油的锅里直接翻炒,先不放盐。也会直接用开水烫热,不必太熟烂,这样更容易让菜受热均匀,沥去多余水份,紧接着装到碗里压瓷实,再就地取材,保持原生态纯天然,趁热用尚未切碎的大片菜叶覆盖上,置于厨房温度较高处,让其发酵一段时间,将芥的冲辣味充分激发出来,掀开菜叶闻着刺鼻的芥末味,即可拿来食用,方法以干炒为主,可荤可素,可辣可淡,也可凉拌,还可做汤,各取所需。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由大兜芥菜为原料做成的各种系列菜肴,可就是一种主要的下饭菜,甚至在粮食紧张时还担任了充饥物的重要角色。据说,客家人在从中原往南迁徙过程中,首先发现野生的大兜芥菜主干和菜心可以生吃,然后又发明了将芥菜叶做成浸菜、倒菜、梅菜干等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系列菜品很好吃而且很兼容。大兜芥菜可谓全身都是宝,人吃不完的情况下,也是养殖鸡鸭鹅、兔猪牛等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大兜芥菜容易种植,随种随活,甚至在墙缝里也能生存,耐寒耐旱耐瘠,抗涝抗病虫害,生命力非常旺盛,对生长条件要求很低,简单施点农家肥就能长得郁葱粗壮,甚至无需施用化肥农药,纯天然无污染。显然,客家人的特质与大兜芥菜的这些生长特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环境适应性强,意志坚韧,对困难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迎难而上。所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的南迁客家人,普遍认为大兜芥菜就是上天赐予自己的天然尤物。

所以有人认为,客家人体内早已植入了“芥菜基因”,这不是没有道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代一代的客家人普遍把大兜芥菜当作相伴一生的“吉祥”菜,后辈们当然也就传承祖辈强大基因。有不少客属之地将大兜芥菜称为“大菜”,寓意发大财,吃大菜、发大财的好事,有谁会去拒绝呢?这或许是客家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赣南客家,人们对大年初一早餐非常有讲究,有“吃斋”习俗,不带荤腥的素菜在客家就叫“斋”,“斋”与“灾”谐音,意为将一整年中可能出现的“灾”吃掉,表达从此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的良好愿望。通常由家长上厨,煮上四或六道素菜,而这几道素菜的原料喜欢以大菜为主,炒大菜(包括浸菜、冲菜、大菜梗),寓意“进大财”“财富往上冲”“发大财”。这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在年夜饭大鱼大肉吃得多的情况下起调节饮食结构、调理口味作用,是一种非常符合健康理念的习俗,所以一直传承下来。

冲鼻菜的富含膳食纤维的客家冲鼻菜,如今已经成为降脂瘦身控“三高”的宠儿,并登上各级各类餐馆点击率菜谱排行榜。记得有个电视美食节目中,一位烹调大咖说过,往往最美味的就是最简单的食材以最简单技艺制作出来的。大概这就是“大道至简”之道吧,这往往也是让人记忆最深刻的。

客家人在适应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往往喜欢拿自然现象来进行类比,因而闲暇之余赋予了属于冲鼻菜自己的“故事”。在很早以前就流传这样一个开玩笑式的说法——“脾气暴躁人做出来的冲鼻菜,才会有过瘾的冲劲。”这大概就是意取类比于冲鼻菜的那股冲辣劲吧。

0 阅读:3

丁丁尊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