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陂”和“游古洞”,分别是江西赣州会昌县周田镇长田村和半岗村的一个屋场地名,都有人口比较旺盛、走出各类人才较多的共同特点,而且地名也都被人用当地土话谐音搞笑调侃。
“好水陂”作为长田村的一个屋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明末清初,连丰村钟屋开基祖钟子敬走南闯北积累一定财富后,看中了好水陂山清水秀,购置了不少良田。其次子钟志斌继续在此购买田地;其孙钟礼从连丰村钟屋迁至好水陂开基,并在侧看呈“半虎形”、正看呈“象形”的背虎岽处建立了“光裕堂”祠堂,祠堂门楼对联“好村庄出人才代代有,陂中水纳金玉滚滚来”是对好水陂地名的精准诠释,也是好水陂族人的美好憧憬。随着钟礼及其子孙在好水陂不断购置土地,他们又在屋背岽建立了新祠堂,同样命名为“光裕堂”。传说中,老祠堂多出人才、新祠堂则人丁兴旺,从此,好水陂人丁兴盛、人才辈出。新祠堂前方门口塅地势开阔,在上游和下游分别建立了两个小池塘,寓意为“四钱柜”,溪流形似九曲水,几公里后汇入湘江,在水涨季节,湘江水会倒灌入此溪流,因而有“小河吞大河”的说法。由于购置了大量田地,钟姓当时约有 200 亩田地以及众多山林,其范围西边至下族,西南至曹屋、井下湾和乾塘,北至新屋家祠堂门口(当时仅有墓地),东至木头垄,山地延伸至东北方向的吊公岽。基于此,在下族下来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水陂用于灌溉农田,由此得名“好水陂”。在历史上,好水陂土地最多时接近 300 亩。由于比对面的新屋家更早建立祠堂,且知名度更高,当时新屋家鲜为人知,只有提及“好水陂的新屋家”,他人才能知晓新屋家的地名所在。因新屋家土地较少,主要依靠挑担维持生计,被戏称为“新屋家,鬼担家”,而新屋家则反过来将好水陂称为“老鼠陂”,致使好水陂至今仍受到方言的调侃。除了新老祠堂,钟姓还曾设立学堂,旨在培养后代读书明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好水陂众多田地分给了乾塘、曹屋、下族和新屋家。据说,土地重新分配后,好水陂钟姓仍然拥有 200 多亩土地,人均 2 亩良田。水陂旁边的田地分配给新屋家后,导致好水陂族人与新屋家人在水陂的归属产生了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好水陂族人发现了一块刻有“钟氏古陂”字样的卷石,对方这才心服。20 世纪 80 年代初,为满足灌溉需求,又在老古陂下不到一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新水陂,将那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卷石埋在了新水陂上游几十米处,因此有人认为先有“老水陂”地名。
“游古洞”被调侃为“牛牯洞”,是半岗村西面的一个自然村庄,面积广阔,有肥沃的农田、缓延的岗丘、葱郁的山林,半岗为大队建制时分为10、11、12生产队,皆为张姓家庭。族谱载,清康熙年间张显赤(字帝孚)从禾水坪往东北面林地迁居,旺年时将较为丰厚的积累用于创建祠堂,后裔称“帝孚公祠”,公祠坐北朝南偏西30度,砖木结构,青砖黛瓦,一进二厅四房一天井,建筑面积约150平米,祠堂前留有院子,因大门朝向极佳,故门楼同向定位并取名“爱吾庐”,占地面积300多平米,前有宽阔的池塘和茂盛的古樟。清代文人张作霖专门为此作了《帝孚公赞》:“卓越风高,凌金烁古;心怀先人,神游于古;奠阙悠居,号曰游古;聿开鸿图,名垂千古。”据传,这里原地长毛搭了一处用作指挥所的流动草堂房,先祖开居后,逐渐发展成型似围屋的村落,简称“游府堂”。彼时的村庄只有3个口进入,里面横街直洞,恰似迷官,陌生人进去难找出口,故称“古洞”,后来习惯叫“游古洞”。另据传,开居起初,因发现过老虎出没而叫作“游虎堂”地名,后来为避免谈虎变色,定名为“游古堂”,大办食堂年代还有一“游古堂”木匾用来充当桌面,再后来随口语变化演变成“游古洞”。(钟贵峰 张炳春/文)
图文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