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春

鸟瞰会昌城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伟人毛主席曾经赋词“清平乐”,这样颂赞我生活的这个山区小县城——会昌。然而,多年以前,会昌县城还算不上现代意义的城市,那坑洼逼仄的街,灰头土脸的房,顾客寥寥的店,静默孤独的庙,就连新建的广场也略显寂寞,轻易称“城”,还真担心被人误解成“打肿脸来充胖子”。
山城期待着一场真正焕然一新的变化。
时光荏苒,适逢“新型城镇化”东风劲吹,小县城乘风破浪,山城嬗变迎来灿烂的春天。
一
如今的山城,星级酒店、大型超市、金银珠宝店、金融机构、各类书店竞相占领旺位,校园布局合理到位,市政建设配套,卫生管理规范,留足绿地,保护原生大树和古树,湿地公园沿河拉长变宽。山城的老城区也修古除破、留树纳新。火车站建设正在紧张施工,高速联络线路建设项目正在落实,环城路建设和城北片区开发纳入规划,一幅宏大而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山城的文化气息和现代气息,如春风骀荡,丝丝阵阵,扑面而来。由古城西北街升级改造的会昌戏剧小镇,以传统融合现代元素的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粤赣省革命旧址群红色景区,以“独好园”的姿态焕发出淡雅和生机;“人才公园”以特有的身份在修建一新的沿河公园里占有一席之地,农歌会、声川大戏、赖公庙会、乡村趣味运动会和厨艺大赛、红绿仙景,民俗旅游文化复兴创新,共享电单车、共享新能源汽车,率先争相落地,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国际篮球赛、戏剧表演在这里举行,人气和车流与日俱增……文化广场和公园也不单纯是广场舞的席地了,露天电影放映、微电影和电视剧拍摄、主题快闪等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一个接一个,甚至全天候自助小图书馆,也借文化广场和林岗公园的“风水宝地”一角,应势立起。
春天的山城,以只能感悟而不一定能望见的春之望,兑现万物复苏的承诺。青山脚下,静静流淌着湘绵贡三江汇聚的碧水,直入云霄的高楼与粉墙红瓦,带有节奏感地点缀在青山碧水间,头顶上白云缓缓地漂移在山顶广袤的蓝天里,就像是山城悠闲自得的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节奏。
二
踏遍青山,风景独好,发达的江河水系,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千姿百态的桥。桥,跨江河,卧凌波,路的灵巧衔接和美妙延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这是会昌山城律动的特别符号,有语言有音节,蕴含着美丽动人的故事,记载着叱咤风云的历史,余音绕梁。三江六岸的山区小县城,有了遍布西东北南的桥,才能真正灵动活跃起来。山城瑰丽多彩的桥,是山城之春这曲大乐谱里活跃跳动的连音符,天生就是这样富有地域特色。
独好山城,十桥飞架。古老的步云古桥,上世纪70年代的会昌大桥、80年代的黄坊桥、90年代的湘江大桥,以及跨入21世纪以后逐步兴建的水西大桥、湘青桥、林岗大桥、绵江桥、月亮湾大桥、三江步行廊桥,甚至还有湘江河面上和会昌山南面贡江河头的“亲水休闲网红桥”……山城诸桥,和着时代的音符,踏着奋进的节奏,配套美化亮化工程,飞虹卧波般灵巧地点缀其间,赋予会昌“风景这边独好”新的内涵。

“步云桥”在山城会昌诸桥家族中资格最老,从明代起,她就祥卧在这座千年古城主河流湘江的北端,万历年间由士绅欧舜雍倾尽家财购置木料请来木工搭建,取名“抑洪桥”。古桥横跨之湘江河,发源于与闽粤赣交界处,那里有三省通衢的羊角水,那里诞生了山城县的第一个党支部,那里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年轻时任职的“会寻安中心县委”。湘水流经传说“汉钟离得道成仙”的汉仙岩和汉仙湖,继续滔滔往北奔流,蜿蜒百里汇入“风景独好”山城。因古桥西连宋代古“青云路”和城墙东门“双清门”,东接水东古榕树旁,跨越湘江取意“平步青云”,便更名为“步云桥”。明清两代,古桥屡次水毁屡次重修,直到清道光年间,乡贤盐商欧阳斯济出资三千金牵头倡修,广大市民捐资集物,群策群力,耗费黄金万余两,将木质桥墩、桥拱和桥面改全用大麻条石垒砌,“九墩入水,八孔过隙”。从此,步云桥巍然屹立,固若金汤,构建了现在一直还在起作用,乃至长远都能起作用的牢固基础。物转星移,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步云桥,几经改造提升,魏然耸立,德高望重,已然是山城里那捧灵光闪闪的定海神针。她古朴厚重,阅历丰富,长时间担负着沟通山城西东的历史重任,见证了山城的风云变幻,承载了山城面貌的新旧交替。古桥的两头巨榕参天,桥下湘水潺潺,桥上车水马龙。神如巨龙的步云古桥,稳卧湘江,守护着山区小城,成为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创建家园的精神载体,成了一座永不垮塌、高耸屹立的精神丰碑,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城东南面拔地而起的月亮湾新区规划建设成型以后,投入巨资,构建大交通格局,避免交通运输“肠梗阻”现象出现,对山城里地处交通要冲的三座大桥进行新建、增建、拓宽:新建的月亮湾大桥,桥旁加桥;林岗大桥,左右两边同时增桥;水西大桥,桥边增桥。大手笔优化顺畅无阻的交通环境,开启富民强县新通途。
“三江步行桥”位于湘水、绵水、贡水三江交汇处,这是会昌首座步行廊桥,与历经沧桑的步云桥拐角相望,具备连通贡江源头两岸和方便市民通行的实用功能,实现了市民们从老城区直接通往“会昌城外高峰”的多年夙愿。主桥全长166米,上部结构共分为桥面梁和梁下主拱,采用四拱四门楼中轴对称拱桥,建筑风格具有明清特色,两端共四个门楼通过高低变化的连廊相互连接,桥面宽敞,气势雄伟、壮丽非凡。且在桥面的仿古建筑连廊中,融入了大量会昌艺术文化元素,连廊上的彩绘更是优美,四个门楼遥相呼应,犹如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成为展示会昌悠久历史的文化窗口。

山城的桥,是这样具有节奏感和时代感。歌曲《北京的桥》独特的旋律自然而然应景回响,尽管山城会昌与首都北京两地的桥不可同框类比,但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断定是一脉相通的。正是这些“春风常在”的大桥,承载着时代前行的铿锵步伐;正是这些“又添风采”的桥,演奏着与时俱进的交响乐章。
山城多姿多彩的桥啊,连着四海通向未来……
三
夜景,是山城一张美妙的“名片”,美得让人心跳,美得叫人着迷。
春雨刚过,将山城傍晚清洗得一尘不染。西边山垭口,那铜盘般的夕阳,在傍晚春风的轻拂中,略带羞涩,寸丝寸丝地缓缓躲到山后,山城瞬间美轮美奂。归鸟叽啾,悄然隐入山林,月色如波,山城潜入湿润而温暖的春夜里。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山城水天一色,或对称,或独景,景象奇丽梦幻,湘绵贡三江柔水把明晃晃的彩灯,映射得更加流光溢彩。正是灯火出场的最佳时刻,室内屋外粉墨登场。在一波接一波的光灯水影中,缓缓的车流、涌动的人群、灯光下晶莹透亮的高楼、跨河飞渡的几座大桥,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描春画卷。登高远望,景观灯、街灯、桥灯,仿佛是给山城系上了一串串珍珠般的项链,与青山碧水、楼房路桥、游船车辆,珠联璧合,伴随着逢春怒放的花香,把山城春夜撩拨得更加美艳迷人。
徜徉在变幻的春夜灯光中,白天熟悉的山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让人深切感受到山城的生机与活力,山城的昌盛与繁荣。
四
美景得有美食配,美食是山城留住记忆、延续记忆无可替代的精灵。
会昌特色小吃琳琅满目,“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称号,是真正的名副其实。会昌酱干,非遗保护产品,清代贡品,可即食,可煲干鸭脚,可炒肉,可凉拌。太阳下山,约上几个知心挚友,来到熟悉的温馨小吃店,上好这个必点菜谱——“蒜泥凉拌酱干丝,加上油炸花生米和香菜,撒上一点葱花,淋上几滴芝麻香油”,加点会昌牛肉巴、油炸小鱼干、爆炒小田螺、爆炒空心菜梗、油炸三角豆腐块、砂锅酿苦瓜……各取所需,随心所欲来几种,就几杯浓郁绵柔的土酿会昌温热米酒,频频举杯交盏,一饮而尽,大汗淋漓,侃东道西,不醉不归。非遗保护产品会昌米粉,是餐桌上的抢手货,煮、炒、拌、炸,可素可荤,可成主食,可当小吃,厨师们总能将其变成各式花样,食后意味绵长。夜幕降临,邀集几个兄弟、闺蜜,或散步到月季园那边的夜宵一条街,或慢悠悠踱到老榕树下小吃店,坪里一排排小木桌,配套土制小竹椅,擦得一尘不染。围坐在这里,即食的艾米馃、欧仔糕、糍粑、杯子粄、仙人粄、鱼子粄、酸菜粄、特味毛豆夹、油炸芋头丝、油炸红薯片、油炸茄片、酸藠头、酸刀豆……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取舍随意。还可以来一碗酸辣牛杂汤、特制牛鞭汤、红鲤珍珠粉。如果要调节一下胃口,可来一碗酸水豆腐、酸水芋头、酸水鲜笋……总有那么几个吃款,让人泛起淡淡的乡愁。
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此刻,我的目光只是局限于山城之春而已。

(来源:2022年03月28日《赣南日报》第7版“赣江源”版面头条,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现状进行了内容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