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破裂或闭塞,导致急性脑动脉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大多数患者会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去严重的心理负担。
一、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病情反复,且容易复发,患者需重视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对缺血性中风研究的深入,其在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目前的治疗措施对一些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缺血性中风防治指南的颁布,其发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已逐步明确,主要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大类。
西医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等可控危险因素虽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尚有局限。中医证候要素与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关系表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因此,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评估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的风险并及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缺血性中风即各种原因引起脑部的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缺血的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致使神经功能异常,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最新研究显示,本病年复发率约14.7%,且大多数患者遗留明显的后遗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2、危险因素
年龄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脑梗死复发的人群中占比明显升高,中老年人年龄每增加10岁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风险增加1.88倍。虽然年龄为不可控因素,但通过年龄,可以识别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所以年龄问题仍应引起足够重视。高血压病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时间的高血压病会使全身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血管壁增厚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因此,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及时选择合理的降压方案以防止复发。高脂血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的增高会构成低密度脂蛋白和中密度脂蛋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致使脑梗死复发。
高脂血症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加强、血液循环阻力加大、血流迟缓等特点都是构成血栓、引起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前提和条件。有研究显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约占脑梗死复发人群的10%~30%,其导致复发的原因大多是糖尿病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及动脉壁的异常,且糖尿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研究显示,糖耐量异常及非空腹血糖<4.6mmol/L均是增加脑梗死复发率的重要原因。因此,脑梗死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防止血糖异常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心血管疾病中的心房纤颤是脑梗死90天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纤颤形成脑栓塞的原理是房颤后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液的运动,堵塞脑内动脉进而导致脑梗死发作或复发。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的标志之一,且与心梗和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仪器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腔内结构与血流的频谱形态,随着超声仪器功能的逐年更新,其临床应用越加广泛。颈动脉斑块按照其性质和斑块回声强度,可分为稳定性斑块(主要是硬斑)和不稳定性斑块(主要是软斑和混合斑)。
研究显示,稳定性斑块主要是纤维化和钙化的斑块,而不稳定性斑块则有许多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具有易破裂、易溃疡的特性。不稳定性斑块在溃疡处构成的血栓会导致局部管腔狭窄或急性闭塞,最终引发缺血性中风。
二、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了解其病因机制,科学服用中药十分关键
1、病因机制
在病因学上,《内经》虽然没有中风的记载,但是有“薄厥”、“瘖”、“偏枯”等与其相关的疾病名称。汉代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并提出“内虚邪中”论。因此,唐宋之前多以虚立论,在医治上大多以疏风驱邪、补益正气为主。在唐宋之后的“内风”立论则被称为病因学说的一大重要突破。
对于引起内风的缘由,各学家则各持己见。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他认为中风与外风没有关系,立“内伤积损”论。晚清时期至近代的众多医家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探讨发病机制,张锡纯提倡“衷中参西”,逐渐接受西方的思想,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中风有脑贫血和脑充血两种。
二者是相反的,他认为本病乃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和研究日趋完善。年迈之人气血亏虚,内伤积损,或久病,或伤精,或过劳,使气血愈伤,气虚则生瘀;阴血虚则不能制阳,风阳外越,夹气血痰火上冲,痹阻脑窍而发为本病。情志失调,肝气郁滞,致气血不畅,瘀阻脑脉。
或忧思伤心血,心阳亢盛引发心火,上扰神明而发为本病。饮食不节也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嗜食肥甘、忧思伤脾或木旺乘土,均能使脾失健运而生痰,痰湿郁而化热生风,导致痰热互结,风阳夹痰走窜于经络,上蒙清窍而发为本病。在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因为冬春两季的气候骤变,易引起外风入中,寒凝血瘀,导致脑脉痹阻而发为本病。
2、证候要素
证候是指在疾病的产生过程当中机体的某一阶段对致病因素做出的综合反应,常显示出一组特定症状和体征。证候的辨证方式受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及学术流派的影响颇深,医者对于病人症状的理解分析不同,辨证即不同,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证候要素是从证候演变而来,相对于较繁杂的证候来说,其具有简单且易掌握的特点。
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全部中医证候要素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都可能是导致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因素。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发生频率最大的是瘀,其后的顺序依次为痰、风、气虚、阴虚阳亢要素。中风后第14天中医证候要素(痰)是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中医证候要素在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中显示出了独特的特征,应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3、中医药防治
中风最见的并发症是压疮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极大。中风卧床患者,应加强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及时给患者翻身,时常被动活动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压疮的产生。上消化道出血是中风重症的并发症,应定时检测血压,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尤其是呕吐物的颜色,发生变化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风在临床医治中应高度重视中经络向中脏腑的转变,中脏腑的患者病情危重,传遍迅速,病情不稳定,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上属于实热证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都可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兼证的不同可选用适合病情的中药注射液,如灯盏花素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痰多化热者,可用鲜竹沥水,每次20ml,每日3-4次。
从中风发病开始,就应该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被动训练为主,患者逐渐恢复后以主动运动为主,对言语不利的患者,应加强言语诱导训练,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配合针灸、按摩、火罐、艾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进行综合诊疗。
老年人作为中风发病的高危群体,如果经常出现一过性头晕,肢体麻木或颤动,多为中风先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及早诊治,防止发展为中风;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调摄,如长期舌苔厚腻不去,或红绛舌不变,说明邪气仍在,阴阳未平,应驱邪扶正,辨证论治,调摄情志,平衡阴阳,防止复发。
结语:缺血性中风患者不但可以通过控制可控因素改善预后及防止复发,而且还可通过卒中评分量表,了解患者的远、近期情况,评估患者复发的风险,此方法安全,方便,无需高额的检查费用。虽然卒中预测评分系统已经广为应用,但不足之处仍有存在,若加入中医因素形成有中医特色的卒中评分量表,则会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一项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