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四大古泉名珍,丝绸之路上的遗珍,存世量稀少,旧谱无载。

玮舟聊文化 2023-04-02 22:54:00
天子建号、 兹泉内化 、高昌吉利、日月光金并称为西域四大名珍,丝绸之路上的遗珍。

1.天子建号

天子建号史料无载,目前发现仅数十枚,发现地在新疆,吉尔吉斯斯坦等。目前普遍认为是大唐安西都护府所铸。北京曹光胜先生认为系唐“安史之乱”后西域驻军所铸。

曹光胜先生在《新疆“天子建号”钱考》一文中的论述,作者列举出目前所知的出土地点以及它特点,认为它也是安史之乱后西域守军所铸造,年代即西域守军得知大唐更换建中年号的建中二年(781)。

“天子建号”丝路古钱,直径20.3mm,币文字唐代八分隶书的风格,上下左右对读,四字朝向中心方孔。钱币的背面由“聚在一起的三点、新月纹、横杠”三种符号组成。

2. 高昌吉利

高昌吉利钱币,最早见于清代乾嘉年间张敬庵所著《泉宝录》,被归附于元代。但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重要考古彻底推翻了此说法。

1970年10月发现的、震惊考古界的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 其中有1枚高昌吉利铜钱。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19号墓葬中出土了1枚高昌吉利。两次考古发现确认为试唐贞观年间所铸。

此钱曾最早于1928年在吐鲁番出土一枚,存世量大概五十枚左右。

高昌吉利是中国唐朝贞观年间西部(今新疆地区高昌国)当时铸行的一种流通货币。

唐朝 贞观年间西部(今新疆地区)高昌国当时铸行的一种流通货币,有大样、中样、小样等多种版别,从钱质上看,可分红铜与青铜两种。

钱体厚重,制作精美,钱文为隶书,方正见长,旋读,素背,钱径为26毫米穿径,7毫米,厚2.5毫米,重7.5克,具有浓郁的魏晋钱币之气韵。

3. 日月光金

“双语钱”,据考证为唐回鹘钱币,与信仰摩尼教有关,大约产生于回鹘保义可汗在位时期(808-821年),青铜质,钱径2.65cm 左右,正面镌汉文"日月光金"四字,楷书,旋读;背面镌少数民族古文字。

背面的文字目前考释为回鹘人使用过的突厥鲁尼文,而且是一种草体书写形式。这五个单词具体的意思是太阳,月亮,光明,星星和铜钱,与正面的文字全部都是相对应的,并且这些文字以及它的出土地明显指向了摩尼教,日月崇拜正是摩尼教区别于其它教的一大特点,摩尼教源自古代波斯的祆教。

1979年新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出土了一枚日月光金,1987年内蒙古唐单于都护府故址,出地了一枚日月光金,近年来陆续发现几十枚。

4.兹泉内化

“兹泉内化”,据称当年仅发现三枚半,至今也就个位数,最早发现于1955年,《中国钱币》2003年第二期文章《新疆洛浦县发现兹泉内化铜钱及长方穿铅钱》记载此币被发现于兹泉内化铜钱发现于新疆洛浦县西北沙漠古代废墟。

此钱红铜质,圆形方穿,均有内、外郭。钱径25毫米,穿径8毫米,重3.3克。钱面外郭厚1.5毫米,宽1.5毫米;内郭厚1毫米,宽1毫米。

钱文篆体,对读,上为兹,下为泉,右为内,左为化,合读“兹泉内化”。钱文的意思可译为“鬼兹国内部交易用钱”。

0 阅读:1

玮舟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