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石鼓见证了中国从先秦时期至今朝代的更替,战火的洗礼。它见证过秦始皇统一天下,见证过强盛的大汉王朝,见证过贞观之治和安史之乱,见证过宋元明清,见证过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如果说有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历史,那一定是陈仓石鼓。“陈仓石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不仅是中国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还有着“中国第一古物”的美誉。
唐朝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发现了陈仓石鼓。
“安史之乱”爆发,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但是在此期间却丢失了其中一面石鼓。
李唐王朝摇摇欲坠,最后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走向灭亡,存放石鼓的孔庙被人一把火烧没了,石鼓也被人趁乱偷走,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销声匿
公元1052年,在位的宋仁宗从书中知晓了那10面石鼓的存在,命人在民间重金悬赏,寻找失散的石鼓。这面失散的石鼓被称为“作原鼓”迹。原来那9面鼓很快被找到,最后一面寻了很久最后在在一个凤翔屠户家中找到了最后的作原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屠户一直以为这是祖传下来的磨刀石,每天都会用它磨刀。因为觉得石头很平整,还凿出一个小坑,作为米臼使用。最后这面石鼓找到时,上面的字都被磨掉了大半,让人心疼又无奈。
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北部荒漠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楫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楫出身于陕西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自知大势已去,带着手下的人仓皇逃窜。临走之前,蒋介石不仅派人大肆搜刮黄金,而且还带出了很多重要文物。
陈仓石鼓原本也是蒋介石想要带走的东西,结果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经因为严重超载,出现了安全隐患,必须留下一些东西。不然的话,很有可能会引来致命危机。最终,陈仓石鼓因为重量极高,被留了下来,没有被蒋介石等人彻底带走。
石鼓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陈仓石鼓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出现,总是伴随着杀伐流血事件,它的每一次转移,都会涉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的战争血海,这些经历为陈仓石鼓蒙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10面大石应有排序,而石鼓上所刻的10首长诗,自然也有先后顺序。只可惜,石鼓自荒野中被发现时,无人对此细节给予重视,后又几经迁徙,更使考证难上加难。
不过,历代学者还是依据石鼓上的文字取前两个字为其起名,即汧沔鼓、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酃雨鼓、作原鼓、而师鼓、马荐鼓、吾水鼓、吴人鼓。
石鼓的刻凿年代一直没有定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欧阳修的《石鼓跋尾》也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罗振玉的《石鼓文考释》认为是秦文公时物,又一说是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考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刻。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认定石鼓刻于先秦时期,但具体年代说法不一。
最近的学界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专家根据石鼓文字的形体和刻制所用工具,以及文字中关于秦君的称谓判断,石鼓文应该是战国晚期作品,只不过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石鼓是国内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称“石刻之祖”,也被后人誉为“汉字的活化石”。石鼓出土后,鼓上陌生文字引起当时金石学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没找到类似文字,这让文字大家认识到,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断裂的一段历史!所以,后世评价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对历史研究、汉字演化研究都有着深刻意义。
“千沔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原文大意为:“在婀娜杨柳笼罩之中,千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鱼、鲤鱼在水里成群结伴,君子在垂钓,有很多小鱼在缓缓游动,白鱼正在抢食水草,黄白相间的鱼便鱼,影子照在河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这是多美的意境,让人感叹,使人陶醉。“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盛言车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随从张弓射箭,追赶猎物的场面。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酃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千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