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字大多使用一种文字,汉文居多。同时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产生了一系列融合钱币,比如二体文钱、三体文钱、四体文钱以及五体文钱。也就是说在一枚钱币上出现几种不同语言文字的组合钱币。
1.二体文钱
二体文钱币种类很多,汉蒙文、汉满文居多,这里挑选几种介绍下:
(1)汉佉二体钱
汉佉文二体钱,汉代西域于阗国铜币。钱币上面的字有汉文和佉卢文两种题名才有的这个名字。佉卢文是印度国家的法定货币,当然印度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沿线国家了。后来又因为这种钱币上有不少是关于马的图案的,所以中国学家又把“汉佉二体钱”称作“和田马钱”。
直径2厘米、厚0.2厘米,重4.105克。系打制而成。正面为马形直立图象,马体四周存佉卢文字体残迹。
我国国内据统计仅存13枚,全球范围内统计约353枚,多数已经流失国外,甚为珍贵。

(2)汉龟二体钱
汉龟二体钱全为铜币,为龟兹所铸。大概始铸于东汉末、三国时,通行于两晋南北朝,盛行于4~5世纪的南北朝前中期。
汉龟二体钱铸币形制系承继中原秦汉圆形方孔的特点。正面大多无内廓,显然是在汉五铢货币体系基础上铸就,但又具有本地特色,币面铸有龟兹文。
径1.8-2.0厘米,穿0.7-0.8厘米,重约1.8-2.0克,正面铸汉文篆字“五铢”,背面铸龟兹文“20”。“2”为龟兹文“50”的意思,“0”为一度量单位,因此“20”为50个“0”单位,当与正面汉文“五铢”等值。这样“0”即相当于中原的“絫”,十絫合一铢。
不过也有少数铜钱上的文字布局与此不同。有一种布局是汉文与龟兹文均铸于正面,穿上为“2”,穿下为“0”;穿右为“五”,穿左为”铢“,背素无字。另一种是仅铸龟兹文于背面,正面素面无汉字,被称为龟兹一体钱。

背鬼兹文

汉文鬼兹文皆在正面
(3).汉粟双体“开元通宝”背圣天突骑施可汗钱(系列)
唐朝统一西域后,突骑施汗国首铸仿唐开元通宝,为自制的地方流通货币之一—突骑施钱。
该泉为圆形方孔青铜所铸,内外有郭,径2.6cm,孔0.6cm,厚约0.2cm,重4.5g,该泉正面为开元通宝,翘首“通”,左挑“元”;背面为粟特文,由四个单词组成,直译为“天(圣)的突骑施可汗钱”或译为“强大的突骑施可汗钱”。
其后又相继制铸仿开元通宝,背面为突厥文 “āt”(汉译即马字)的有孔和无孔的各式突骑施钱。


2.三体文
(1).乾隆通宝叶尔羌局(叶尔奇木)
叶尔羌局,清朝时期在新疆叶尔羌设立的一个铸钱局。叶尔羌局是清政府在新疆设立的七个铸钱局中最早的一个,叶尔羌局设于清朝统一新疆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乾隆通宝叶尔羌局红钱,直径26.3,厚1.8mm,重约6.4g,一钱三种文字:正面"乾隆通宝"四字为汉文,背面穿左为滿文"叶尔羌",背穿右为维吾尔文"叶尓羌",首次出现三种文字在一个钱币上,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体现。

(2).站洋币
“站人”银币先后在英国伦敦、印度孟买、加尔各答三国制造,集英文、中文、马来文三种文字于一体,堪称世界铸币史上罕见之作
直径38.9厘米的1902站洋币。银币正面图案中央是一名手持长戟和盾牌的武士,盾牌上刻着英国国旗的图案,上端刻着“ONEDOLLAR (一元)”的英文货币,下面刻着1902年;
背面图案中央为寿字纹,上下用中文写成“壹圆”,左右用马来文书写“壹圆”。站洋是英文,中文和马来文三种文字的结合体,在世界铸币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种银元保存完好,外观精美,包浆自然,实属罕见。


3.四体文
(1).至元通宝
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
在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别无其他,可谓“空前绝后”。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有人认为是供养钱,尚无定论。
该钱直径45毫米、厚2.5毫米,重24克。


4.五体文
(1)人民币
人民币上有五种文字,就是:汉字、蒙文、藏文、维文和壮文。下面以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为例略加说明:
人民币背面的右上角除了汉字,还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意思是“中国人民银行100”。这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左上是蒙文,右上是藏文,左下是维文,右下是壮文。从形体上,这四种民族文字比较容易分辨。
蒙文从上向下竖写,行款是从左向右。藏文印刷体辅音的上部都有一横,基本齐平。维文是流线体,从右向左书写。壮文用的是拉丁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