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给人的一贯印象可以用“九似”来形容,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龙是中国众多“龙族”中的一种,被称为角龙。瓷器上大多是这种龙,元代以前的龙各个朝代特征十分明显,元代至清,角龙的形象大体相同,但也有局部的不尽同。
一、元代
元代使用龙纹有明确规定,皇家官府使用双角五爪,龙头双角昂首鬃毛飘洒,嘴巴张开显露出独牙锋利舌尖伸出,龙目圆睁带有威猛眼神,头大脖细、沿着身段慢慢变粗结实有力,一般龙纹鳞甲使用格纹,精细一些的就会使用鳞片单勾的方法增加活力和层次感,四肢翻转分部均匀时隐时现,彰显非常有力的肘部扭动、并有肘毛衬出带动犀利指甲锐利无比,总而言之元龙凶猛,牙齿大,脖子细,爪子尖,龙纹颇具气势,开口露牙,无双须,脖子细瘦,爪子尖长,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或网格纹,这就是元代的蛇颈龙。

二、明代
明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命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绘制较多的龙纹,随着数量的积累,奇特的风格逐渐显现。这一时期的龙脸多为圆形,龙眼好似猫睛,人称“猫脸龙”。

永宣时期,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瓷器上的龙纹随即呈现出了目光如炬、鬣毛冲冠、生猛强健之态。通常张嘴龙的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则嘴钝如猪,俗称“猪嘴龙”, 眼侧如比目,龙角如刀切般整齐,极少有分叉;鬣毛丰满呈球状,怒发冲天,排列整齐。永宣龙纹也被称为最为凶猛的龙。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的瓷器上的龙首通常为方首,龙发竖立,眼睛圆睁。尤其衔花龙纹是成化时期的特有龙纹题材。龙的眼睛却不及永宣时期威猛、霸道,而是像戴了一副眼镜似的,略显呆萌和闲适,俗称“眼镜龙”。

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龙身多用平涂手法,不追求立体感;龙眼多勾描圆形后用实笔点出眼珠;龙嘴呈猪嘴状,张嘴时常露舌头,且舌呈“S”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状。于是便形成了龙的“萌态”。

万历时期的瓷器上的龙纹多以猪嘴龙出现,龙身趋于细长更加纤瘦无力。它们变得更加随性狂放,甚至出现张牙舞爪的怪异状,身体曲线呆板,明明龙的身体可以摆出各种各样帅气霸道的姿势,但万历时期却总是程式化般的以“S”型扭曲表现身体动态,画面风格更有向卡通形象进发的趋势,威严全无。或许,也是这个朝代没落的印证吧。

三、清代
顺治时期的瓷器来看,龙纹基本上还是明末到清初的一个过渡期,虽然是民窑,但是遗留了很多明朝龙纹的遗风,比如张着大嘴又圆又大的眼睛,猪鼻子竖起来的头发等等这些特点。还有一个鲜明特点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又把有清一代的龙爪称“鸡爪”。

康熙是盛世,所以龙纹比顺治更为凶猛活泼,身子反转卷曲,扭动的次数非常多,就像一个“弓”字,而且头大身子小。这时期龙纹分三爪,四爪和五爪。龙眼略显长形,。头发向后上方,龙须细长圆曲,龙发反束向后,龙舌下垂且舌尖上卷下颚明显长于上颚,也叫“地包天”。
雍正作为有史以来最勤奋的皇帝,这一时期的瓷器龙纹给人一种中规中矩之感。雍正龙纹最大的开创是第一次出现了“五爪夔龙”,前代龙纹的龙爪多为三爪或四爪,五爪的出现既展示了清代龙纹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皇家权威的体现。

清朝到了乾隆年间,龙纹瓷器的数量大增,这是因为龙纹瓷器不再只由官方烧制供宫廷使用,民间也出现龙纹瓷器的流通,导致乾隆时期的龙纹此次不仅数量众多,龙纹的造型也大有不同。除了常见的角龙、应龙、夔龙,还有秃尾龙的大量出现。
到了乾隆爷这一朝,龙老了,成了老头龙!龙头表现出一种“无力“或者说”慈祥”感,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其龙头较长,龙尾秃而卷。更注重龙鳍的描绘。龙腹麟甲整齐匀密。乾隆逢盛世,没有战火,所以龙纹形态歌舞升平之相。

嘉庆年间龙纹与乾隆相差无几,他们的关键区别就是:嘉庆龙瘦弱,龙趾更粗糙,是一条没精神的龙。

道光年间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同治年间细颈、粗腿、尾上翘,反差冥想,状如走兽。

光绪一朝的龙纹是变化多端,比如光绪朝时期瓷器上的点睛龙,就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