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钱,也称毁佛钱,指毁掉佛像铸造的钱币。沾上宗教性质的东西,总有些特殊的性质,图个平安,沾沾香火气,总之这类钱币很受藏家青睐。
1.南齐萧伟铸永明五铢
南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梁武帝萧衍在襄阳起兵反齐,留其弟萧伟镇守襄阳,自己率军东下进攻建康。因军中用度不足,萧伟便取襄阳寺院中的铜佛融化后铸造铜钱。这是最早毁佛钱的记录,至于铸造何种钱币不得而知,大概率是南齐五铢。至于说是天监通宝的,我觉得不是,天监通宝(502年)要比这个晚两年,萧衍可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永明五铢钱体轻薄,大小不一,面背都有较细外廓,面文五铢,笔画纤细,铢字时有缺笔,光背。一般直径约为16毫米,较大的可达21毫米,一般重量1克,较轻的有0.24克。

2.北齐王则铸永安五铢
北齐,私铸钱币之风盛行,各地地方官吏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更加肆无忌惮。王则就职洛州刺史时,把洛阳寺院中的铜佛毁掉铸造钱币,当时人称“河阳钱”,铸造出的劣质永安五铢钱。
《北齐书》曰:王则,元象初除洛州刺史。则性贪婪,在州取受非法,旧京诸像毁以铸钱。于时世号"河阳钱",皆出其家。
钱文“永安五铢”直读,“永安”二字接廓:“永”字下笔、“安”字宝盖与穿廓合成一线。初铸钱光背无文。因民间盗铸严重,钱多大小不一。一般径约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径1.8厘米、重2克。

3.唐史思明铸得壹元宝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乱全面爆发。乾元二年(759年),在范阳称“大燕皇帝”,篡夺安禄山大燕政权。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史思明销毁洛阳铜佛铸造“得壹元宝”钱,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流通使用。
得壹元宝制作工整,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其背面一般都有月纹。其中,穿上、下、左、右皆铸有月纹之币,尤为鲜见。据说,星月纹寓意“进步”和“成功”。

4. 唐武宗铸会昌开元
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均于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直径约为23毫米,重量为3.2-3.5克,背文记有“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丹(晋城)、永(零陵)等23种,“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等。
会昌开元中还有一些特殊版别,也相当罕见,如“京”字反书,称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称右福;背穿右蓝、穿上下各有云文的称蓝三云;背穿右蓝、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称蓝大王;又有双重背文的如“京”字称双京;两个“蓝”称双蓝。

5. 周世宗柴荣铸周元通宝
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周元通宝是国号钱,也是毁佛钱。世宗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毁寺庙铜像铸成周元通宝,并派臣赴高丽购铜,禁止人民藏铜。
周元通宝钱文仿唐开元通宝钱文。改“开”为“周”,“周”字方正匀称,“元”字长横左挑,与开元通宝相比较扁,“宝”字较小。钱文为隶书,兼有篆书成分。钱文庄重,挺拔,深峻。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大多铸工不精,钱文也大都夷漫不清,但周元通宝钱文非常工整,端正,故在五代钱币中,周元通宝的钱文首屈一指。
周元通宝形制仿唐开元通宝形制,外廓较宽,内廓较细。真品周元通宝一般钱径在2.4厘米至2.5厘米左右,;重量一般在3克至4克之间。

6. 元末张士诚铸天佑通宝
元末,1353年,率盐丁起义,占领高邮,踞承天寺为宫,国号大周,自称诚王,改元天佑。他毁铜佛像铸“天佑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正面为楷书,背面为篆书,皆纪值。
“天佑通宝”是效仿当时至正通宝所制,并可与之媲美。天佑通宝背皆纪值,穿上一和贰为楷书,叁和五为篆书,直径约25-40毫米,重约3.5-20克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