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史上不乏祈福、吉祥寓意的钱币,同样也有被世人厌恶又不吉利的“恶”钱,也称为“凶”钱。
一、四出五铢
东汉晚期灵帝中平三年铸造,铜色黄白,制作粗糙,钱体常见砂眼,钱面文字“五铢”钱背由穿孔四角伸出四道斜纹直抵边阔,直径25-26毫米,重约3.5克。
还有一种钱币从穿孔四角伸出四道斜纹不达边阔,称为“四决五铢”,非常稀少。
四出五铢灵帝为振兴经济的产物,初衷虽好,但用之不仁。灵帝在位时民不聊生,官场混乱,经济萧条,四出五铢钱是为一引。
《后汉书·张让传》:灵帝中平三年“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识者窃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见,此钱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师大乱,钱果流布四海”的记载,因其预兆不祥,被视为“凶钱”之一。

二、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六铢钱,面文“太货六铢”,书体为玉箸篆体,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直读,直径2.5CM,重约3克。
初期制作时一当五铢钱十,引起社会普遍不满,改为以一当一,实行三年不得已而废止。
由于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宛如一人型站立,头和手足齐全,犹如一个“人”两脚八字叉开,双臂环置腰间,俨然一人双手叉腰而立。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百姓把“太货六铢”和“陈后主”的死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也就有了太货六铢不吉之说。

三、隋五铢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左侧多一竖画,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阔。直径23.5—24毫米,重量约为3.2—4克。
穿孔的右边有一道凸起的边,像一笔竖线与五字连成一个“区”字。反转一下,又像个“凶”字。它的版别只有两种,就是“五”字有直笔五和曲笔五之分。
隋文帝时,一千枚钱(称一贯或一吊)重四斤二两。到隋炀帝时,一吊钱只有二斤重了,而到炀帝后期,一吊钱轻到了一斤,甚至出现了“剪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的程度。人们不堪忍受,将这种严重贬值的隋五铢称为凶钱。有人指着钱币上倒过来的“凶”字说:“看吧,这是皇上要倒了”。
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唐朝就开始实行年号通宝了。隋朝短暂与之不无关联,要不李渊一改五铢币制,铸开元通宝呢。


四、董卓小钱
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辨认,世讥称之为“无文”。
董卓五铢号称中国货币有史以来最“恶”钱币,这里说的“恶”不是凶恶的恶,而是说董卓五铢是钱币史上最劣质的钱币。
华光普先生在《中国古钱大集》中对董卓五铢的命名提出异议:“正、背均无文,形制亦脱离五铢规范,何来五铢之称?是之欠妥也”。可见,称之为董卓小钱,不说董卓五铢更为贴切。
自从董卓的小钱发行之后,钱币就开始贬值,物价随之上升,一斛稻谷就需要数十万枚董卓小钱。再到后来交易都退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以物易物什么概念,这得倒退多少年,这是中国史上一次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再加上董卓此人非正统皇室却有铸造钱币之权利,可谓是恶名远播,称董卓五铢为凶钱一点也不为过。

五、崇祯跑马钱
崇祯跑马钱,该钱直径约2.4厘米,重2.5克,是最基本的一文钱,为崇祯铸造的最后一批钱币。因为在背面穿孔的下方刻有一匹奔马,所以取名“跑马钱”。
此钱币铸造意图众说纷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据说崇祯皇帝做了梦,看见一匹马穿过紫禁城进入了皇宫,一骑绝尘。醒来后,崇祯问大臣有什么寓意。大臣们 “马到成功、出马得胜”地乱拍一通马屁,崇祯深以为然,便有了这跑马钱。
可没过多久,闯王李自成就杀进了北京紫禁城,逼得崇祯皇帝煤山上吊。
正应了崇祯梦境的另一种解法,说李自成号称“闯王”,闯王的“闯”字是门中一马字,当时坊间穿凿附会说“崇祯跑马”预示着“一马入门,门下有马”,灭明朝者必为一名字中带马字的人,崇祯制此钱,是预示着要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号称闯王、名中有马的李自成。
这枚崇祯通宝跑马钱结果江山社稷全都跑没了,大大的不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