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酷似她的母亲武则天,如果李隆基不除掉她,最后被除掉的很有可能就是李隆基自己。皇室的斗争一向就是这样残酷。说起来,太平公主最后落个这样的命运,当然也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所以从小就深受父母和各位兄长的宠爱,长大之后又经常跟随母亲武则天处理政事,极富智谋,办成了很多大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太平公主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正是因为她的这些特点,武则天认为在所有孩子中,她最像自己,所以非常疼爱她。
虽然武则天非常疼爱太平公主,但是在武则天登上皇位之后,太平公主一直倾向于李唐王朝,曾经扶持自己的两位哥哥登上皇位,其中就包括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李家的忠实拥护者,最后却被自己的侄子,唐玄宗李隆基赐死。拥护李家半生,却落了个这样的命运,着实让人为她叹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大概出生于公元665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最后一名子女。武则天认为她不管是相貌还是性格都最像自己,所以对她十分宠爱。唐高宗李治自然也对她宠爱有加,她的几位哥哥也都很喜欢这位小妹妹。
虽然出自皇室,但是太平公主到底叫什么,在历史上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太平”是她的道号,唐朝非常崇尚道教,太平公主8岁的时候,为了给外祖母杨氏夫人祈福,她出家为道士,道号”太平“,之后她的封号就一直是“太平”。
堂堂一朝公主,虽然名未出家,但是当然还是可以住在宫里的。更何况当时的道教,还是以正一派为主,可以在家修行。主张出家修行的全真派形成于南宋末年,在唐朝还没有什么形成的迹象。
太平公主在深宫之中无忧无虑地长大,那时候,唐高宗李治还没有表现出什么身体上的问题,和皇后武则天还算比较恩爱的时候,武则天虽然生性强势,但是李治并不柔弱,又正当壮年,他还能够制衡得住武则天强烈的权力欲望和野心。
太平公主从小就长得很漂亮,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吐蕃曾经专门请求要与她和亲,但是李治和武则天都不忍心让女儿远嫁,所以以”出家“为名拒绝了吐蕃。
在太平公主16岁的时候,经过千挑万选,城阳公主的儿子薛绍被选中做了驸马。
城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的妹妹,所以太平公主嫁的是自己嫡亲的表哥,不过那个年代还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两个人的婚姻受到很多人的祝福,婚礼场面热烈而隆重。
婚礼按照唐朝时的风俗于傍晚时分举行,举行地点是万年县馆,因为婚车宽大豪华,人们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好让车辆通过。当时的场面十分富丽堂皇,由于现场用来照明、庆贺的灯火太多,以至于路两旁的树木都被烤焦了。
然而,金碧辉煌的婚礼只给了婚姻一个美好的开始,太平公主没想到她很快就迎来了凄凉无助的婚姻结束。
太平公主和薛绍结婚7年后,688年,薛绍的哥哥薛顗因为参与唐宗室弟子的谋反而被处死。虽然薛绍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思路清奇的武则天显然不想让自己的宝贝女儿生活在顶着罪名的人家里,她下令把薛绍杖责一百,然后投入狱中。不久之后,这位城阳公主的儿子、当朝驸马就被活活饿死了。
七年的婚姻生活,太平公主和薛绍一共生育了二子二女,薛绍死的时候,他最小的儿子刚刚满月。武则天满心爱护自己的女儿,可是却全然没有顾虑到从此四个外孙就失去了父亲。
二、幸哉不幸武则天看上去满心都是为了太平公主的幸福生活做打算,其实她又何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欲呢?此时的太平公主不过二十三岁,她的命运就被母亲牢牢掌握在手中,自己一点儿都做不了主。
武则天剧照,网络图
可是即便如此,身为武则天最宠爱的小女儿,太平公主或许应该感到庆幸,庆幸自己的命运终究是比几位同母哥哥要好得太多:
她的六哥李贤很早就被母亲流放到巴州,已经被逼迫自尽。
七哥李显继位不过55天就被武则天废黜,被一路贬出长安,战战兢兢地在偏远地带做了庐陵王;他每天提心吊胆,生怕母亲派来的杀手会随时到来。
八哥李旦在李显被废之后曾经短暂临朝称制,可是最终他也没能敌过母亲称霸的雄心,被软禁在皇宫之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非但不能主事,还失去了基本的自由。
当然,如果记录属实的话,太平还应该有一位姐姐,这位姐姐的命运比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更悲惨,她刚出生不久就成为武则天争夺权力、陷害别人的牺牲品:在王皇后刚刚探望过后,这位还在襁褓之中的小公主就被亲生母亲武则天亲手掐死了。
相比之下,太平公主过得悠闲自在,除了失去驸马薛绍这一件事不称她心意。
武则天始终对小女儿表现出特别的关爱,薛绍死了以后,为了安慰寡居的太平,武则天特意破例将她的封户加到1200户,远远超过唐朝公主食封不许超过350户的标准。
赏赐了足够的财物之后,武则天仍然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深切爱意,于是又紧锣密鼓地为太平张罗第二门婚事。
这次,她看中了自己的堂侄武攸暨,为了让太平公主名正言顺地嫁给武攸暨,武则天处死了武攸暨原来的妻子。
武攸暨做了当朝驸马,可是他性格谨小慎微,根本就无法约束酷似其母的太平公主。再次出嫁的太平公主好像被母亲压制得颇为逆反,或者说干脆解放天性,她不畏世俗眼光,公然蓄宠,眼前走马灯一般换着红人儿。
当然,太平公主也没忘记回报宠爱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她给母亲推荐了长相魁伟的张昌宗。
三、最像武则天的孩子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两个月后,在众位大臣诚挚而殷切的”期盼“下,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
太平公主看着坐在那个尊贵位置上的人由父亲换成哥哥李显,然后又换成哥哥李旦,最后,稳稳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却是最疼爱自己,也最有谋略、最有手段的母亲武则天。
太平公主自幼聪明,长于深宫之中自然比普通人更多机会接触权谋,当然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其中奥妙。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力表演中,她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何况武则天之所以疼爱她,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她酷似自己,在她的内心深处,同样涌动着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只不过在母亲的压制下,她并不敢太过张扬,除了帮助武则天处理朝政之外,她做得更多的就是不断地购买、装修自己的豪宅,住所极其豪华,生活极度铺张。
武则天很懂自己的女儿,她登台以后,给太平公主提供了许多机会,经常和太平公主商议政事,使这位年轻的公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事之中。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太平公主学得快,掌握得也多,很快就成为当朝掌握权力的四大人物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上官婉儿、武则天宠信的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
上官婉儿剧照,网络图
四、李唐拥护者虽然大权在握,虽然武则天十分喜爱和信任自己,但是太平公主从心里一直都是李唐王朝的拥护者,所以在她握有大权之后,更多地是为自己的兄长、为李氏家族谋求利益,为此经常使用计谋设计张昌宗等人,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来俊臣被铲除也有她参与运作的力量。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太平公主参与并设计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扶助哥哥李显重新登上皇位。
事成之后,太平公主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她的哥哥李旦则被封为“安国相王”,兄妹二人成为唐中宗李显十分倚重的皇室力量。
事实证明,虽然李显被推到了那个位置上,但是他性格懦弱,根本就没有像母亲武则天那样杀伐决断的勇气和能力。在被废为庐陵王期间,李显每天提心吊胆,多亏妃子韦氏的安慰和鼓励才支撑了下来,所以即位之后,他马上就立韦氏为皇后,并且不顾父亲和母亲的前车之鉴,让韦后参与到朝政管理之中。
参与朝政,手中掌握着朝中重权,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韦后的野心,很快,在她周围就形成了包括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亲家武三思等在内的巨大势力集团,他们铲除异己,陷害不归附的大臣,甚至计划废掉太子李重俊,根本不把唐中宗李显放在眼里,李显对此居然都无能为力。
太子李重俊在韦后等人的重重逼迫下力图自保,他发动“重俊之变”,想要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无奈在杀掉韦后的亲信之后,就被拦在了玄武门外,反倒被自己的手下杀死。
李显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们的激烈争斗,他根本没有办法和能力去阻止或者改变,而就连这种局面他居然也没能维持很久。
公元710年,李显崩,温王李重茂即位,韦后升为皇太后。
但是,已经尝到权力滋味的韦后并不甘心居于幕后,更何况当时的禁卫军、尚书省等重要部门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朝中也有大臣投其所好,劝说韦后效仿武则天登基。
韦后何尝不想继续将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只是多年的斗争经验告诉她,只要有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在,她就不能顺利登位。
韦后剧照,网络图
于是,一心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开始与人密谋,计划除掉太平公主和李旦。
相王李旦柔弱顺从,但是他的儿子李隆基却英明勇猛,李隆基果断和太平公主联手,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李重茂迫于形势,让位于李旦。
经此一役,太平公主晋封万户,达到她权势的顶峰。
五、权势熏天李旦再次登上皇位,和第一次做傀儡不同,这一次他真正掌握了权力,并很快就将权力运用得得心应手,朝政呈现出振兴的气象。
不过,李旦虽然具有进取精神,也颇有能力,但是他仍然十分倚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他即位之后就任用了姚崇和宋璟两位贤相,每当宰相和他商议政事的时候,他首先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可曾与太平商量过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他就会继续问道:“可曾与三郎(指李隆基,排行第三)商量过吗?”如果两个人的意见都很明确,他才会据此做出决定。
在李旦的信任和重用下,太平公主对很多朝中大事都拥有决策权,她一句话往往就能决定官员的升迁或者降免,所以朝中大小官员都会跑到她跟前去讨好,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更不可思议的是,李旦对自己这份天底下第一号的工作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的热情,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就明显下降,朝政随之就又出现腐败和混乱的局面。
与李旦的懈怠相比,倒是太平公主始终对权利和处理事务表现出一以贯之的热情,一时她的权势熏天,甚至超过唐睿宗李旦。她看起来做事无所畏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号施令,很有些为所欲为的劲头。
但是,看起来无所畏惧的太平公主,在内心深处仍然忌惮着一个人,那是在满朝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之中唯一一位让她感到畏惧的。
这个人就是太子李隆基。
李旦有六个儿子,李隆基是第三子。李旦继位之后,原本应该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但是李成器深知三弟李隆基的胸怀和能力,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也为了避免兄弟之间的争斗,李成器非常明智地再三推让,坚决不做太子。李旦知道自己能够坐上皇位,完全是三子李隆基勇于抗争的功劳,既然长子推辞,他就顺水推舟地将李隆基立为太子。
李隆基自幼丧母,成长于皇室宫闱内乱之中,在漫长的幽闭生涯中,他见识了为皇权争得你死我活的皇室宗亲和武氏权臣,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应该具备怎样的勇气和胆魄。
幸运的是,他并不缺少掌握权力应该具备的勇气和胆魄,他的英明神武在当时少有人能及。
能力和雄心一般都是互相匹配的,一旦这个人拥有足够的能力,他又怎么甘心长期屈居人下呢?
六、走向末路这样一位兼具雄心和能力的皇储,显然让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十分忌惮,她知道,只有动摇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她才能有更多机会。
太平公主不愧是武则天的女儿,她很好地继承了母亲争强好胜、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特点,并不畏惧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于是,将近半百之年的太平公主主动对侄子发动了进攻:她施展各种手段,包括在李隆基身边安插耳目,捕捉李隆基极其微小的动作,然后又把这些信息传递到李旦的耳朵里,试图破坏李旦对李隆基的信任和倚重。
可惜李旦却不为所动。
一着不中,太平公主又出新着,她开始四处散播谣言,宣称李隆基并非嫡长子,不应该被立为太子。
李旦再次表现出对儿子的支持,太平公主四处造谣,他就派人四处辟谣,十分努力地要保住儿子的地位。
太平公主开始联合朝中大臣,她不顾身份,直接在路上拦住宰相和大臣,极力鼓动他们上奏,请求改立太子。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宰相和大臣对局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明智而勇敢地严辞拒绝了她。
和太平公主屡败屡战的坚韧与绝情相比,李旦显得尤其脆弱而又柔情,他既想维护和太平的手足亲情,保全住自己这位唯一的妹妹,又想维持朝廷的稳定,将权力平稳地过渡到英明君主手中。左右权衡之下,最终他选择于712年八月传位给李隆基,自己退位当了太上皇,仅在位两年时间。
太平公主显然并不想像哥哥那样,轻易就退出权力中心,她大有越战越勇的气势,多方召集之下,不少依附于她的大臣纷纷响应,他们密谋要废掉李隆基。
可惜,太平公主还是低估了自己的侄子。李隆基既不像自己的伯父李显那样懦弱,又不像父亲李旦那样顾虑重重,他深知皇权斗争的残酷,身边也不缺少维护和支持自己的忠实大臣。
很快,太平公主要行动的消息就传到了李隆基那里,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果断而准确地将附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获并先后治罪。
三天之后,李隆基下诏,太平公主被赐死在家中。
此时,她那位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哥哥李旦仍然健在,但是,他并没有为营救自己的妹妹付出什么行动。
他是在母亲武则天的刀刃上滚过几个来回的人,他当然同样知道皇权斗争的残酷,虽然他自己不能狠下心去处决妹妹,但是如果李隆基发布了这道命令,他并不会阻拦。
他知道斗争失败的后果,他承受不起,当然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们去承受这后果。
于是,这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曾经权倾朝野的唐朝公主终于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知道她是会留恋曾经拥有的权势与财富,还是会悔恨,不应该让权势和欲望迷惑自己的心智与双眼,最终走向这不归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