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3日,中将杜义德在与军事历史学家吴东峰谈话时,谈到了这件事
刘邓军队千里挺进大别山,在此建立了一个新的根据地。大别山是一片红色的根据地,曾出过200多位开国将领。
红军长征以后,大别山成了反动派的主要扫荡区域,不论是土地革命还是解放战争,当地人民都遭受了残酷的打击,被反动派杀害的人有10万多人,杜义德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杜义德把这件事告诉了邓小平,告诉了自己的父亲遇害的经过,并请求回家报仇。邓小平出乎意料地同意了杜义德的请求。
杜义德拿着一把机关枪,对着一百多个敌人(都是回乡的地主)开枪,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实际上,邓小平对杜义德的勇气并没有给予太大的鼓舞,而是对他进行了很多次的警告:
“你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作为一个军人,勇气是最重要的,但在战场上,只有勇气是不够的,也要有谋略。”
但当杜义德表示要为父亲复仇,邓小平不但同意,而且批准了他的要求,还批准了一把机关枪。事后,杜义德不止一次地感慨:“小平对我真好!”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那么,邓小平为什么会答应他的要求?
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的家人,自幼被地主欺压,受尽屈辱。
为了养家糊口,杜义德15岁时就到武汉做了一名学徒。
当他被人欺凌,看着那些冷漠无情的平民时,他会在黑暗中思考,人生为何如此艰难,为何所有的人都要承受这样的苦难,为何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们。
受此启发,他白天工作,夜里到李先念那里学习《共产党宣言》。
这些年来,他已经学会了顺从和接受命运,哪怕是最不情愿的事情,他也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接受。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世间,其实也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只要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他就能活下去。
杜义德像是拨开了乌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拯救世界的希望!
1928年,杜义德参加了革命运动,在革命大潮中,他率领群众反地主,斗豪绅,很快便参加了红军,并被编入了红11军34师,任四大队的大队长。
但旧时代的“地主老爷”,无法容忍从自己手中溜走的猎物,也无法容忍自己曾经向他们索取过的“贱民”屈服。
杜义德英勇无畏,每次都能给敌人造成沉重的打击,深深的打痛了国民党伏兵和地主返乡兵团的伏击。在尝到了他的厉害后,几个地主就想出了更阴险的办法。
那个时候,杜父只是说自己的孩子不见了。很多时候,杜义德都是在夜里挖了一条隧道,偷偷地把东西送回了家。
不过,这件事情,还是瞒不住那些老牌的地主们。
他们猜到杜义德是杜家走失的孩子,于是抓住杜父,用严刑逼供,想知道杜义德到底去了哪里。
杜父咬着牙,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破口大骂。
这些人眼见没有办法,就将他给杀了,疼的他哇哇大叫:“我这辈子,已经受够了。待得革命成功之日,必有犬子为我复仇!”
说完这句话,这个饱受欺凌,却依然不屈的老者,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杜义德听说了这件事,当时他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营长。他怔了一下,意识到这是对方的阴谋,于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也是后来他要回去复仇的原因
杜义德于1937年返回延安,在抗大就读。一开始,好战的杜义德坐不住了,他来找毛主席,说道:“主席,我还想领兵打仗。”
但是毛主席又说:“你可以打很多仗,读书并不能解除你的职务,可以让你打得更好。”现在是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寇的关键时期,你一定能派上用场。”
杜义德无奈地说:“主席,我听从你的安排,你让我们去学习,我们就去学习。”
杜义德在毛主席的亲自指导下,逐步认识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毛主席常常告诉杜义德,“我们要生活,要学习,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杜义德则按照主席的教导,勤奋学习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抗大毕业后,他一直在抗大学习,先后担任五大队一队长然后又调任至抗大一分校的支队长。
自此,杜义德从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变成了一名具有有治国才能的人民将领。毛主席看到了他的成绩,就将他送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杜义德就像是一头破笼而出的老虎,打定主意要干一票大的。
1940年,百团大战爆发,刘邓将杜义德派到冀南,任八路军129师新编第四旅副旅长。
冀南,即今河北,山西,黄河以北,辽河以西,地处中原腹地,物产丰饶,人口稠密,自古就是各大势力觊觎的对象。将杜义德送到这里,除了战略上的要求外,也是因为杜义德擅长闪电战。
接到命令之后,杜义德很快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他一马当先,带领一支部队,摧毁了日伪军的补给线,一举歼灭了日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946年,蒋介石不顾国内各大政治力量的反对,公开攻击中原解放区,这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内战。
但是,中央军事委员会一直以来都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来监视国民党部队的行动的。
在国内战争开始的时候,中央军委命令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军队向南方挺进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那时候,八路军的第129师,已经有了几十万人,在离开之前,需要重新整顿一下,杜义德被安排到了新组建的第六纵队,当上了政委。
杜义德刚上任,就发现和他有过节的王近山,王近山见了杜义德之后,非但没有记仇,还夸奖了他几句。
杜义德看到王近山这副模样,心里也踏实了不少,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老兵,还真是“冤家路窄”啊。
事后,六纵的战友们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杜义德和王近山的性格很像,很少有政委和军官会有这样的勇猛。
杜义德一开始被调去六纵当政委,就是想让他管一管王近山,王近山是军中有名的“王疯子”,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不管有多大的风险。
这种做法固然可以提高士兵们的士气,但也会给军队的指挥官带来极大的危险。
不过,杜义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当我们要攻打汤阴的时候,尤太忠正想向杜义德报告战况,结果却发现他并不在总部。
尤太忠一问之下,心中大急,此时杜义德已经率军入城,只有几个人留在这里和上级的人联络。
打了数十场大小战役,谁都晓得六纵政委“不要命”,邓小平只好找杜义德陈明其中利害。
邓小平对杜以德说:“战士在战场上要勇敢一点,但是不能一点策略都不讲。一个纵队的首长,怎么会到前线去呢?若是有什么闪失,谁来承担?”
杜义德并非一根筋,他对邓小平所讲的一切都心知肚明。
但是,每当枪声响起的时候,他都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有一种冲动,想要与对方一战。
为了这件事,邓小平特地对王近山、杜义德的警卫们下了一个指示:每一次战斗,都要把司令、政委看住,决不能让他们上战场!
抗美援朝爆发的时候,杜义德就带着他的部队去了朝鲜。杜义德因上甘岭之战而出名。回国之后,毛主席还特地为杜义德敬酒,他说:“谢谢大家,谢谢我们志愿军,谢谢所有的志愿军战士。”
杜义德于1955年晋升为中将。邓小平上任以后,杜义德又被重用了。
1960年,杜义德成为了海军的副政委,并开始了他新的职业生涯。
杜义德以前并不知道什么是海军,但是,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强大的军力,所以杜义德肩上的责任很大。
在他任职之前,罗荣桓特地和他谈过话,对于这个经验丰富的老人,他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毛主席会见杜义德的时候说:“我们从各个地方来,要处理好这个关系,首先要把这个班子搞好,然后才能做好我们的工作。”
杜义德牢记毛主席的教诲,虽然他不是海军方面的行家,但他还是虚心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而杜义德则与海军的领导们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什么想法,都会第一时间进行交流。
苏振华将军担任海军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杜义德和苏振华两人积极配合,一方面把舰队经营得井井有条,另一方面又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
苏振华在1979年去世,当时的交通部部长叶飞被委任为海军第一政委。
叶飞身为开国上将,身经百战,但在海军方面,叶飞还是一个“新手”,杜义德等人都很欢迎他,叶飞在欢迎会上说:
“我是一名老兵。我们要在萧司令的带领下,在我们党委的带领下,在三年的时间里,让海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义德,也就是当时的海军二政委,后来和叶飞一道,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海军。
1974年4月,邓小平本人在中南海接待了叶飞和杜义德。邓小平亲切地请他们入座,然后直入正题,问道:“今天由哪一位来报告情况?”
叶飞虽然是第一政委,但毕竟不是海军的人,所以杜义德负责报告,邓小平一问,叶飞就说:“报告是杜义德同志。”
杜义德详细的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海军建设,包括军事准备,人事调动和干部政策,杜义德都一一回答,邓小平也不时的问他一些问题。
从建国之初,海军的建设才刚刚开始,随着海军的不断发展,在国家,海军领导人,还有无数专业人士的努力下,海军的武器装备也在不断地进步着,1970年12月26日,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1974年8月1日,我国的“长征一号”型核潜艇正式装备了海军......
苏振华,杜义德,叶飞,这些海军将领,都在默默地为国家做着贡献。1979年8月,邓小平和杜义德等一行人来到烟台的军港,乘著军舰也来视察,他们乘风破浪,看到海军今天的进步,每个人都深深地感到高兴。
1980年,杜义德被派往兰州军区担任指挥官。在上任之前,邓小平专门找他谈过一次,直截了当地说:“西北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杜义德昂然应下。
接着,邓小平特别嘱咐了一句:“杜义德,你要看好萧华。”
当邓小平把萧华交给杜义德时,杜义德对此表示怀疑。“萧华都是上将了,我这个中将哪能指挥得动?”
邓小平就耐心地向他解释,萧华在军事指挥方面比不上杜义德,如今北方面临巨大的压力,杜义德是他最大的依仗。
杜义德上任后,和萧华合作无间,把兰州军区的军队练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军队。第二年,邓小平亲临兰州军区,见到官兵们朝气蓬勃的样子,他很开心地告诉杜义德:“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1982年12月,中共十二大开完,杜义德就从前线退下来了,但杜义德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老战友,惦记着自己的老战友,时常到老区去探望。
杜义德所到之处,都是在当地的招待所住下,他拒绝了旅馆的邀请,也拒绝了饭店的赠送。
他说,人民解放军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这就是我们军队能够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在得知大别山仍处于贫困状态时,毛主席提出要给当地群众捐钱,并对当地的干部说:“不能只靠外界的捐助,而是要多思考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富裕!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教育孩子杜义德虽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在原则上,他还是很固执的。据杜义德的女儿杜红回忆,一次杜义德在会议结束后,一回到家就立即召集家人开会,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精神传达到家。
杜义德很清楚地对孩子说,我的的孩子不能做生意,大家都要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这是一个原则,谁也不能破坏。
杜红从来没看到过爸爸这么严厉,那时她正在海军某研究院,主管研发和营运,是家中惟一与商业有关的小孩。
她听父亲这么一说,马上就去研究院找自己的上司,提出辞职。研究院党委书记亲自签发了一份文件,上面写着:“杜红同志负责研究院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完全是组织上的安排,是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
杜红小心地将那张纸递给杜义德,他仔细地看了几眼,才将那张纸放回原处,不再追问。
杜红说:「那时候,我真的很紧张,就怕爸爸会赶我走。」
除杜红之外,其儿子杜军也是一名大连水面舰艇毕业的。本来,他是要去北京的。但杜义德却觉得,小孩就是要到基层去历练。
杜军就这么被安排在了北海舰队的一支舰队里,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水兵。
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参军之后,风餐露宿,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不久,他就当上了航海长的职务。
事实上,这几个孩子,都是草根出身。杜军的哥哥杜伟就是其中之一。
杜伟是空军出身,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他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关于战争的故事,正想着能不能穿上这身衣服,亲自上阵。
这一次,杜义德没有再坚持,而是把杜伟调到了不同的军区。他很快就随部队开赴老山。
在猫耳洞里呆了四个月。
战后,杜伟与兄长杜军讲述那段艰难岁月。他说道:
“在潮湿、炎热的猫耳洞里钻来钻去,真叫人受不了。奇痒,烂裆,溃疡,发烧。即便如此,在接到命令的时候,我依然睁大了双眼,死死盯着自己的位置。”
后来,兰州军区副司令董占林到前线巡视,得知杜伟的病情,心生歉疚,强行将杜伟带到了医院进行体检。
杜义德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开心,夸奖道:“不愧是老杜的儿子!看看上甘岭上那些英勇的战士吧,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艰苦多了!”
那时候,杜义德和他的老朋友许世友来到海军视察,杜军以舰长的身份,给他们介绍了一下海军的现代设备。
许世友将军生病了,到这里来了。看到杜军后,他问道:
“挺好的,你是营长吗?你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是军区的一把手了!”
杜义德补充道,“我们这些老家伙,哪能跟他们比?”他们都是大学生,知道的东西也不少,将来肯定会比我们好。
许世友死后,杜义德也去参加了故友的悼念会,那一天,所有出席的人都可以免单,但杜义德却让他的夫人,将那笔钱送了过去。
2009年,杜义德以97岁的高龄告别了他的生命。纵观其生平,他既是沙场上的猛将,又是为国效力的英雄,又是个作风好的老兵。
他虽未著书立传,但其成就是无需传记记载的,世人亦不会忘却其不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