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航海时代起到20世纪初,亚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成了欧美的殖民地,除了少有的诸如中、日、泰国、伊朗这四个以外!
不过这四个国家,也先后遭遇了半殖民地的境地!
这四个半殖民地国家,最后能完成强大,并且成就列强的,在当时仅有一个日本。
有人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体量相对较小,收益比不上在中国攫取的利益,因此在欧洲列强重点攫取清朝利益时,日本借力明治维新,完成了翻身。
其实这说法真的有待商榷。
原因无他,贪婪的西方列强,但凡有可能,那会放过任何可以殖民侵吞的利益。
基于这个角度,再来看日本的问题,或许就更明白了。
日本之所以没有被殖民侵吞,根源在他们拥有相对实力,也拥有运气,还有意识,进而在轮番冒险后,收获了成功了!
在这长久的交往史中,深感自己文化落后的日本,不断在中原王朝文化中吸取养分,借力先进文化,也弄出了不少特有的文化,按照日本人的说法就是:和魂汉才!
一直在模仿中吸取养分,然后部分创新,让日本的文化,在跟随东方文化上也算亦步亦趋,从不落后太多。
文化的先进性,还有海岛国家的优势,让日本能在跟大陆板块交往的同时,保留相对独立性。
这相对的独立性,是基于海岸线的护佑,跟英国有点类似!
没有外敌入侵的威胁,日本文化,在发展渐进中,也充斥了内斗。
日本战国时代,内斗那是打得不亦乐乎,这内斗斗多了,也让日本经历了军事崛起,进而在荷兰人进入远东开始贸易之后,基于战争需要,接触到了日本从未见识过的欧洲文化。
之前说过,日本是一个善于吸取文化养分的国度,在葡萄牙为首的欧洲人侵染之下,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就手拿铁炮战斗,提高了战斗力。
只是这征服,在明朝强力干涉下失败了。
随后老乌龟德川家康替代丰臣秀吉,成了新的日本掌权者。
当上幕府将军的德川家康,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日本建立了最后的的德川幕府,一个坚定闭关锁国的幕府。
一般而言,国家闭关锁国了,对外交流就会停滞,这点上,日本和中国状况看似差不多,但区别却很大。
中国明清两朝时,明朝是时而开放时而封闭,在后期也弄了不少对外交流,并且在最早的世界贸易中赚钱无数,赢得了白银帝国的称号,如果一切按照这趋势发展,封闭的明朝将在内外力叠加下,重新开放。
但明清更迭,让这趋势瓦解了!
清朝入住中原,因为统治阶级的满族人口较少,就让封闭和保守成了必然,文化开放了,昌明了,当然会生出不少事端,弄得人心异动,不如清风乱翻书,让所人有之乎者也好!
于是,封闭的清朝,只有少有的对外贸易交流窗口,还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这一切,让明朝末年就兴起的东西方交流日趋停滞,少有的交往,也影响不了广袤的内陆。
反观日本,虽然也是坚持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主政,可日本自古以来的领主大名独立性,还有封建割据的传统,让德川幕府的管控力,其实在地方是缺失的。
看似闭关锁国,日本的思潮跟西方依旧多有交流,而且很是频繁。
这就让中日两国在面对外来威胁的时候抵触心不同。
一边是全盘封锁,一口通商,一边是看似封锁,其实封锁四处冒风、到处生烟。
烟火多了,日本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必定超过清朝人!
流行在18-19世纪的兰学,是日本人努力学习荷兰文化,将西方文化精髓吸纳接受的明证。
兰学流行,提高了日本的生产力(农业技术引进),也让日本不少开明知识分子,有了反封建思想的萌芽。
在流行时间久了之后,本就崇洋媚外的日本人,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排斥,反而多了向往。
这点上,日本著名的商业称呼江户更是如此,一个商人充斥的城市,对于重商主义的荷兰文化非常亲近,也就成了必然。
随后时代,来到了西方敲门的时代。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让日本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德川幕府也加强了对于西方殖民者的戒备,可日本的众多大名,还有封建领主却因为英国的强势,升腾起来别样的心思。
看上去强大无比的清朝都落败了,日本面对西方列强会有胜算吗?
于是,他们中的不少诸如萨摩、长洲这样跟西方交流颇多的地方,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的浪潮。
1853年的黑船舰队来访,让日本有识之士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通被逼迫签订的“日美亲善条约”后,日本人开放了下田、箱馆(今函馆)两个港口。
美国人开得好头,让英国人、荷兰人、俄罗斯人纷纷涌入,签不平等条约成了常态。
一来二去,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
全面开放的市场,还有降维打击的西方商品,让日本国内制造业失去了竞争力,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不好过的日子,还有时刻面临的威胁,让日本上下痛定思痛!
反思的结论,幕府腐朽是其一,西方先进是其二,革新进步是其三。这风潮随后形成了倒幕运动,为了能获得道义上的认同,地方大名和武士阶层举起王政复古旗帜,用万世一系的天皇作为运动的风向标,聚合了日本人的意志。
日本相对少的土地,还有割裂的政治现状,也让日本人的倒幕运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一场抗争之后,他们推翻了保守的幕府将军。
重新收获权柄的天皇,也顺势而为地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改革:明治维新。
善于吸取多元文化养分的日本民族秉性,还有兰学本就在日本流行许久的现实,让日本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接纳度大大高过封闭落后的清朝!
一场政府主导,明治天皇派遣考察团去西方学习的变革,在日本顺利推行。内部,他们将原本的和魂汉才理念,升级为和魂洋才理念,顺利完成了国家的变革,在符合日本需要的吸取养分之后,走上了国家发展的正轨。
外部,日本在跟西方列强的交往中,用谦卑的态度,低声下气的隐忍,收获了大英帝国的友谊,成了英国的远东盟友,遏控沙俄的助力。
内部践行改革,外部认强者为师,这内外叠加的变化,让日本渐起蛇吞象的野心。
随后,就是接连两次的冒险战争。
跟清朝争夺朝鲜,引燃了甲午的烽烟,一鼓作气将曾经的老大帝国打翻。
随后用收获的2.3亿赔款还有占据的领土,进一步反哺国家经济变革和工业化进程,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教育机制,诠释了什么才是以战养战!
于是,甲午战争之后数年的1904年,日本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收获的红利加持下,又一次发起了军事冒险。
将西方的老大帝国,沙皇俄国打得没了脾气,顺势替代俄国,收获了在东北的特殊影响力,也为后续的继续冒险,奠定了基础!
日本击败俄国的战绩,是亚洲人第一次在面对欧洲人的战争中,获得完胜。
这胜利,让日本人心气高涨,也让他们成就了列强的地位。
虽然英国、法国的拉偏架,还有俄国战略投射能力不足,让日本占了不少便宜,但胜利就是胜利。
基于此,才有日本摇身一变,从有被殖民危险的国度,变成了列强。
运气之处在于,日本和中国为邻,一个庞然大物在身边,让列强最早的窥伺目标从不是日本,给了日本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提高了危机感和认知。
必然之处在于,日本跟中国比,虽然同为闭关锁国,但国土狭小,还有封建分裂的格局,让日本人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更深,再加上曾经的文化学习传统,也让他们对于接纳外来文化并没有不适感!
更关键的是,日本单纯的民族结构,让他们能保持向心力,进而迸发战斗力。
反观清朝,内部矛盾的拉扯,保守洋务势力的内斗,盘根错节的纠葛,都是拖后腿的存在。
古今观之,中日对比,总有别样情愫!
后人当戒之,谨之,勿忘之!
最后的最后,日本这个民族有一种秉性,那就是特别崇洋媚外。
羡慕强者的日本,在隋唐时代,成了中原文化的粉丝,在近现代之后,成了欧美的粉丝。
这或许就是长期鞠躬民族的禀赋吧?
但是这个禀赋,不适合一直存续的主流文明,一直占据世界顶端的中国!
历史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优秀,国情让我们知道,学不来。
唯有自强,才是真谛!
以前崇洋媚外挺多的,现在我不知道我没关注应该还是不少
所以有一句话讲的好,日本能做学生,并且永远都是最优秀的那一批尖子生,但是他永远也当不成老师
没他日本不堪设想[得瑟]别不服气人家做到了![得瑟]
明治维新让日本人更早的认识到要想改变一个国家落后的状况,改变制度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