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为何死前才传位,就不能早点宣布,提前做好准备?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5-01-06 14:28:59

在古代历史上,君主们想要提前让位,许多人都尝试过,但大多结局悲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赵武灵王。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名赵雍,是赵肃侯之子。

赵肃侯二十四年,肃侯去世,赵雍继位。

君主去世,对诸侯国而言是最不稳定的时期。

因此,在赵武灵王尚未安葬其父时,魏惠王便联合秦、楚、齐、燕四国,打算借着吊唁之名攻打赵国。

他们扬言:我们前来,是为了吃你们赵国小米的,你们必须伺候好我们五个国家,拿出所有家底,让我们吃个够。

要是饿着我们,就等着我们掀桌子吧!那一年,赵雍年仅十五岁。

他知道,如果硬打,赵国很可能灭亡。

面对这群来吃霸王餐的“大善人”,赵雍选择运用外交手段周旋。

既然你们联合起来堵我家门,那我就让你们后院起火!他首先找到南方越国,给予钱财,让他们去骚扰楚国和燕国。

待楚国和燕国自顾不暇后,赵国又拉拢了经常受欺压的韩国和宋国,形成合力。

你们在我家门口搞军演,那我就联合更多人进行反制,真打起来,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纷争,与如今国际关系中的博弈,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几百年来,各国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眼见难以从中牟利,这五个国家最终放弃了军事行动,只是象征性地吊唁一番便各自散去。

此事不仅挽救了赵国,也展现了年轻的赵雍过人的外交才能。

然而,比起对外战争,赵武灵王面临更大的挑战是赵国内部的分裂,这与北方胡人息息相关。

赵国地理位置靠北,与北方胡人接壤。

当时的胡人,生活习俗和作战方式特殊,四处游牧,打仗时骑马突袭,打完就跑,如同“骑着摩托打黑枪”,两条腿的永远追不上四个蹄的。

面对胡人的威胁,赵国人另辟蹊径。

在赵武灵王之前,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已开始“胡服骑射”。

由于与胡人长期接触,赵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不仅包括战争,还包括通婚等各种方式。

赵国宗室与胡人通婚的频率,在诸侯国中是最高的。

这种长期接触,导致赵国境内出现了两种文化力量的冲突:靠近内地的农耕文化与靠近北方的游牧文化。

这就好比想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强塞在一起,双方都不愿妥协。

北方人认为学习胡人有利于作战,南方人则认为胡人蛮夷之风不可取。

这种冲突导致赵国内部分裂,甚至有南北分家的危险。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混乱的国际舞台,名义上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臣民,但这种名义早已无人理会。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武力就是真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终,赵雍决定全面推行胡服骑射。

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其核心并非骑射,而是“胡服”。

“子曾经曰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披头散发,左衽(右衣襟压着左衣襟)了。

这种胡人服饰习惯,在当时中原人眼中是“非礼”,不符合周礼。

更重要的是,养马耗资巨大,汉武帝时期养马就已捉襟见肘。

对于仅占据北方部分地区的赵国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赵武灵王并没有一上来就发布大量命令,而是先选择北方地区进行试点。

赵国北方部分地区已经自发地胡化,他将这些边防士兵“转正”为特种兵,给予补贴和职位,再让他们训练新兵。

战国时期的骑兵并非影视剧中那样,因为当时马镫尚未出现,骑兵在马上活动受限,长兵器难以使用。

因此,胡人入侵时,通常只是在农耕区乱射一阵,然后抢掠一番就迅速撤离。

如果与农耕文明的正规军真的交战,胡人的单兵作战能力远不如内地军队。

但赵国既拥有农耕文明的生产力优势,又具备了胡人的机动性,所以在战场上几乎占据绝对优势。

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不仅可以追击胡人,还可以攻打其他诸侯国。

第一个被赵武灵王拿来练兵的,便是位于赵国南北之间的中山国。

中山国是胡人内地化的政权,阻碍了赵国内部文化的融合。

赵雍自然不会容忍它的存在,于是将中山国作为练兵的“沙袋”,屡屡攻打。

经过试点和实战检验后,“胡服骑射”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最终,赵雍顶着各方压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

这并非意味着赵国变成了蛮夷之国,而是保留了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更适合发展的元素。

实行“胡服”,意味着赵国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北方胡人招进来打工,所有赵人都可以通过军功来升级,团结一切能够发展军事的力量,然后一致对外。

虽说赵国的军功制度还达不到商鞅变法那种全民可以授爵的地步,但也证明了西周以来那种依靠血缘关系去划分利益的分配方式,是个正常人到了这时候都不愿意再坚持了。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时期内,迎来了一个强大的阶段。

赵武灵王的原配是韩国贵族韩夫人,生下来的长子名叫赵章,被赵武灵王立为太子。

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小妾,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赵何。

在当时,废长立幼是一个大忌讳,偏偏赵雍就这么干了。

他废除了公子章的太子之位,立公子何为太子。

公子何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这时的赵国,跟早已开始变法的秦国相比,短板还是有很多。

为了了解两国的差距,赵武灵王打算去秦国看看。

只不过,赵雍他身为赵王,如果被秦国抓住了,那就属于重大外交事故,给赵国添麻烦。

如果他自己不是赵王了,那麻烦不就没了吗?

于是,赵雍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将王位让给了儿子,去秦国绕了一圈。

可是等他回来之后,就发现情况不对了。

赵雍让位,本来是为了让赵国军政分离,自己搞变法,然后再去打仗,做一个征北大将军也挺好,以太上皇的名义实现赵国的再次伟大。

可变法还没有开始搞,他就发现儿子在继任王位之后,大臣就全部跟着儿子玩去了。

古代社会的集权制度下,直都是以一个君主为中心,你这一下弄出来俩,那大家听谁的呀?

为了夺回自己的话语权,赵武灵王就把被废掉的大儿子公子章拉了出来,把他封到了北方的代郡,让他也做一个王,到时候自居高临下,调和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实现重振自己的荣光。

那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一下子就把赵王身边的既得利益者全部给惹毛了。

赵惠文王四年,赵雍来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沙丘。

赵武灵王和大儿子住在了一个行宫,小儿子自己住在了另一个行宫里面。

这个大儿子可能就觉得再等下去自己就没机会了,一定要拿回自己的王位,就打算找人去干掉弟弟。

没有想到事情被弟弟给察觉到了,最终赵何提前动手,先杀死了赵章,再将赵武灵王饿死在了沙丘。

赵雍这一死,一下子就让禅位这件事的含金量掉了下去。

以后皇帝们只要是实权的,没有混到汉献帝那种地步,那就不可能像赵雍那样真的把行政权力明晃晃地送出去。

哪怕是禅让,也不可能是安心养老。

比如说宋高宗赵构,他退位之后还是按着宋孝宗不能够北伐;还有清高宗乾隆,说是禅让,结果连养心殿都不愿意让出来给儿子住,当了太上皇,还让皇帝儿子给自己选秀,把嘉庆这个皇帝儿子弄得跟皇帝孙子一样。

这也难怪嘉庆把这两人放进了同类项当中。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