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扩容了!

刘晓博说财经 2023-09-19 13:42:49

原创 刘博团队

近日,随着“苏州发布”一则“情况说明”的亮相,中国内地第14个特大城市诞生了。

这就是苏州。

这则“情况说明”看似是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辟谣,其实是对苏州城市新定位的官宣和正名。

它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苏州是特大城市;第二,苏州不是今天才成为特大城市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就是了。

在过去3年时间里,苏州一直感到非常委屈:虽然人口达到了特大城市的标准,但只被承认为“Ⅰ型大城市”。

中国的城市级别分为两种:一种源自行政级别,比如正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厅级城市、县处级城市等;另外一种则来自人口规模,被分为特大、超大等类型。

城市的级别(规模)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官员的级别,还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比如你可不可以建机场、高铁站有多少始发线路,可不可以建地铁,甚至大楼最多能建多少米高,都跟城市级别有关。

只有很傻很天真的人才会说:城市级别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关心!

城市的行政级别是非常清晰的,规模级别就有了模糊地带。我们现行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是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按照城区人口规模分为以下级别:

1、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2、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至1000万;

3、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至500万,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至100万;

5、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这里面有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城区人口。

“人口”的含义很好懂,指是常住人口,关于常住人口有清晰的定义。

“城区”的概念就比较混沌了,官方定义是: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也就是说,一座城在计算城区人口的时候,首先要剔除代管市县的人口。以苏州为例,全市常住人口有1300万左右,但计算的时候要剔除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的人口。此外,没有跟主城区相连的居委会辖区,以及镇区、乡村的人口,也不能计入。

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截止时间点是2020年11月1日)后,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名单:

当时一共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其中没有苏州。

后来才知道,没有苏州的原因,是苏州工业园没有被视作城区,当地100多万常住人口没有统计进苏州的城区人口。

苏州最新“情况说明”的真正含义是:经过两三年的协调,国家统计局终于把苏州工业园区的统计代码,调整到了主城区代码。苏州工业园区的常住人口,可以计算到苏州城区人口里来了。

由此,苏州城区人口一举跨越了500万人,成为特大城市。

在“情况说明”里,苏州特地强调了一下:2020年第七人口普查的那个时间点,我们就是特大城市了!苏州不是新跻身特大城市的,而是被追认为特大城市的!

苏州为什么非常在意自己是“特大城市”还是“Ⅰ型大城市”?原因很简单,苏州一直是那个在各种规划中“最委屈的城市”,长了个1.8米的大个子,长期被迫穿着1.4米身高尺码的衣服。

比如苏州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但经济总量位居内地第六,超过了直辖市天津,也超过了“新一线城市”里最耀眼的成都、杭州;苏州的人口规模超过了杭州、南京、宁波、合肥,妥妥的长三角第二城,但连自己的民航机场都没有。

就连都市圈,苏州也是跟无锡、常州“拼团”而成的苏锡常都市圈。经济总量要比苏州小很多的温州、金华,都分别有自己冠名“温州都市圈”、“金华都市圈”。

要提升苏州在各种国家级、省级规划中的地位,就必须提高苏州的城市等级。行政级别很难调整,人口规模的等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今苏州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

行文至此,还要给大家交代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两个版本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到底哪个更权威。

近期,一些无知媒体炮制出了所谓的超大、特大城市的“住建部版”。这个“版本”,数据来自2022年10月住建部发布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有媒体根据住建部年鉴里的数据,说中国有8个超大城市、11个特大城市(下图)。

由于这个“版本”使用的是截至2021年末的人口数据,感觉上比国家统计局2020年11月1日的数据更新,所以很多媒体使用的是这个“版本”。

两个版本的差异是:住建部“版本”特大城市数量减少了,佛山、昆明、大连城区人口没有达到500万,被剔除了;合肥因为人口达标,升级了。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乌龙。因为住建部从来没有正式发布过超大、特大城市名单,这也不是住建部的职责范围,他们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统计系统。

媒体的所谓“住建部版”,是搞不懂基本概念的记者们使用上表里的“A+B”数据推演出来的。

A是城区人口,B是城区暂住人口。

而超大、特大城市的统计口径是“城区常住人口”,就应该是A,而不包含B。

另外,住建部年鉴里的A类人口和B类人口,非常不严谨。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长沙的B类人口均为零,广州的B类人口高达581万人,东莞高达651万人。

如果只计算A类人口,则广州、成都就不是超大城市了。

所以在这份统计年鉴里,各地上报人口的时候统计口径肯定不一样,直接使用肯定要出问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以来,各地人口一定有新的变化,有所增减是常态。比如武汉2020年疫情中,人口一度大幅流出,后来大幅回流。现在,武汉已经是超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了1000万。

除了苏州,还有哪些城市已经新晋为特大城市,还有待统计局的官宣,只有他们的数据才是最权威的。

至于合肥是否已经跻身为特大城市,我们不妨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一下:

上图是七普时合肥各区县市的人口,剔除代管的4县1市,常住人口为533万左右。按照城镇化率90%推算(合肥全市,包含代管市县的城镇化率为84.6%),城区常住人口大概是480万左右(全市城镇人口大约为815万)。

最近两年,合肥人口不断增加,当地政府最近也表示自己的“实有人口”突破了1234万人,这看起来比七普的963万人增长了很多,但其实有统计口径放宽的因素,有点类似广州官方说的“实际管理人口2400万”一样。

由于七普的时候,合肥距离城区人口500万差距不大,目前超过500万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所以目前最新的超大、特大城市可能分别是8个、15个。

8个超大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

15个特大城市是: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苏州、合肥。

有人质疑统计局为何给东莞“开了口子”。因为按照统计标准,镇的人口不算城区人口。这大概是因为,东莞是不设区的城市,镇的城镇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东莞的28个镇,大概都统计进了城区人口。否则,东莞城区人口将只有4个街道的人口了。

中国不设区的地级市有4个:东莞、中山、儋州、嘉峪关。这4个城市被称为“直筒子市”,东莞的人口规模、密度都是最大的。

东莞因为“吃亏”(不设区),最终反而占了便宜,成为特大城市第一城,很快就会晋升为超大城市。

目前珠三角无疑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3个特大(香港、东莞、佛山)、2个超大城市(深圳、广州)已经连成一片,其中东莞距离超大城市只有一步之遥,佛山的距离也不太远了。

0 阅读:14

刘晓博说财经

简介: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