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列为人生四大喜事。
公元1056年,19岁的四川青年苏轼,迎来了四大喜事中的一大喜——“洞房花烛夜”。
那天晚上,苏轼走向婚房,平时几十步就走完的路,今天却格外漫长。
苏轼心砰砰直跳,又期待又羞涩,心想:我得和妻子留下个好印象。
没过多久,他又在心里盘算:等下是直接推门而入呢,还是先敲下门呢?
他埋头苦思,还没想好就到了房门口。苏轼大脑一片空白,莽撞地推开了门。
只见里面有个女子,皮肤柔润白皙,她端坐在床边,像刚刚盛开的花朵。
苏轼看呆了,过了几秒才回过神来,他走进房间,轻柔地揭下她的盖头。
妻子王弗见苏轼越靠越近,害羞地低下了头,偷偷笑着。
这一刻,苏轼心动不已。
苏轼握着王弗的手,呆呆地看着她。
以后就让我来呵护你吧,我们相濡以沫,相伴到老,苏轼在心里许下万千诺言,但都没说出口,因为他更想用行动来证明。
苏轼和王弗亲昵完,已到夜半三更。
苏轼激动地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柔情似水地看着妻子。
“春宵一刻值千金”如此良辰美景,他忍不住记录下来:
南乡子·集句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王弗清秀美丽,有着光滑细腻的皮肤。
她唱起《倒金壶》时,歌声婉转清灵;跳起《杨柳枝》时,身段婀娜多姿。
十六岁的她啊,就像新嫩活泼刚绽放的花朵。
年少的时光很快就溜走了,哪怕是喝酒,我也要抓住时间谈情说爱。
我们垂下罗帐亲密着,真快乐啊,纵情就像舍掉了志气⼀样!
十九岁的苏轼和十六岁的王弗相恋,纯真的感情在苏轼含笑的眼睛里生根,在王弗害羞浅笑的举动中发芽。
有人说:年少时,让你怦然心动的人,你会爱很久很久。
苏轼也没躲过这个定律,王弗不仅是他年少的心动,而且还是相伴一生的人,苏轼不管何时,都爱着王弗。
公元1056年,苏轼进京赶考,路宿洛阳。
窗外的柳树挡住了装饰华丽的房屋,微风拂过,池塘的水泛起阵阵波纹。
苏轼看这个池塘看出了神,这个池塘让他想起了初识王弗的时光。
他不禁嘀咕:“唤鱼池。”
说到唤鱼池,它的背后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当时,苏轼跟随老师王方,在中岩山学习。
王方见天朗气清,便带着苏轼一行人去了中岩寺。
苏轼看到有个清澈见底的小池塘,便说:“池水这么清澈,怎么能没有鱼呢?”
说完,他就拍拍手,池里中的鱼以为是有人要喂它们吃饭了,都跃出水面,游动起来。
苏轼见状,欣喜地提议道:“不如,我们为小池想个名字吧。”
大家都点点头,思索着名字。
有几人取好后告诉了王方,王方摇摇头。
他看向一旁的苏轼,问道:“你认为取什么名字好?”
苏轼说:“既然拍掌结束后,有那么多鱼跃出水面,不如叫它唤鱼池吧。”
话音刚落,一个丫鬟匆匆忙忙跑过来,递给王方一张纸条。
王方看后大笑,惊喜地看着苏轼。
苏轼一脸疑惑,王方笑眯眯地说:“小女王弗也给小池取了名字,没想到,她和苏轼取的一模一样。”
大家张大了嘴巴,纷纷惊叹:“真是不谋而合,韵成双璧啊。”
王方十分高兴,本来苏轼在学习上就刻苦勤奋,就很喜欢苏轼,眼下他又和自己的女儿这么有缘。
于是,在王方的撮合下,苏轼迎娶了16岁的王弗。
回忆到这,苏轼感慨万分,深情地写下《一斛珠·洛城春晚》。
“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苏轼一直记得他们在烛光下一起学习,王弗怕他无聊,每天都陪在他的旁边;背书忘记内容时,王弗出声提醒;问她其他书籍的内容时,王弗对答如流。
苏轼感动不已,她不愿打扰他,只是默默陪在旁边,一旦自己需要陪伴和学习帮助,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
“关山有限情无限”苏轼深情告白王弗,巍峨的高山,漫长的旅途都挡不住我对你的思念,我对你的爱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
这些情话,苏轼都做到了,直到王弗去世,直到自己两鬓斑白,他都像所说的那样爱着王弗。
公元1075年,苏轼担任密州知州的时,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梦中的王弗还是十六岁时的模样,苏轼站在她旁边,看着她梳妆打扮。
苏轼不断地流着眼泪,留恋地看着这一切。
他醒后摸到了被泪水浸湿的枕头,这个梦太真实了,他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时,王弗已经去世了十年,但对于苏轼来说,她一直都没有离开过。
王弗生前,苏轼出门在外,心里记挂她;王弗去世,苏轼在梦中,梦到的还是她。
可能是年少时纯真的爱太过深刻,从十九岁起,王弗就一直在苏轼心中。
他们在最美好的年龄相遇,在最朝气蓬勃的青春里相恋。
正如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愿你能把那份年少的情怀装在心中,让最初的温暖伴你在世间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胡仕林。
王弗贯穿了苏轼的一生,从生到死,由身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