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
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是啊,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得显真章,谁不是铆足了劲儿往上冲呢?
那时总觉得,一旦掉下去,便是万丈深渊。
但如今回过头来想想,果真如此吗?
人经历的越多,越会发现,其实人生是一片原野,而非轨道。
即使没有走上你想要走的那条路,未来依旧充满希望与惊喜。
譬如千年前就有一位考生,明明高考落榜了,却反而很高兴。
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诗圣杜甫。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25岁的杜甫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年轻的他还不是后世印象中苦大仇深的模样,他和所有心怀理想的学子一样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古时高考科目不像如今这么全面,总体说来就考一项——命题作文。
杜甫生于书香门第,从小便颇有才气,他在《壮游》中回忆起自己的幼年时期,乃是: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写文章对他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所以开考之前,他便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不说当状元,至少得榜上有名吧。
但命运有时就是喜欢开玩笑,放榜那天他看了又看,找了又找,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杜甫落榜了。
他写的文章不可谓不好,但却输在了四个字上——不合时宜。
人家考的是命题作文,他却只看到了作文,没看到命题,于是便华丽丽地落榜了。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的他应该像柳永一样,要不就是借酒浇愁,要不就是作诗讽喻。
但他却像个没事儿人一样,高高兴兴地接过老爹给的旅游经费,转头就离开洛阳,四处旅游去了。
落榜这件事真的没对他产生丝毫影响吗?
其实也不尽然,多多少少是会有些失望的,但那时的他处在人生最好的年纪,拥有无限自信与勇气。
既然没考上,那就先去看看这个世界吧。
杜甫一路停停走走,一直走到山东境内,看到了五岳之首——泰山。
望着那巍峨恢弘的山峰,他却没有选择登上去。
他只是静静地仰望着,却在心中生出了无限高昂的豪情。
很多年之后他才明白,原来不是高山震撼了他,而是少年的意气征服了高山。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一首千古名诗应运而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题中一个“望”字统领全篇,但它却被许多人忽略了。
当我们提到这首诗时,总会说,这是杜甫登高抒怀之作,而事实上他并没有登上泰山,所以诗题为“望岳”。
若要问泰山的景色如何,抬眼望去一片绵延不绝,即使走出了齐鲁之地,郁郁苍苍的山色依旧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大自然聚齐天地之灵气,才孕育出如此神奇秀美的高山。
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好似将苍穹分割为两半,山南山北各为昏晓。
白云层层,好似在胸中来回涤荡;归鸟阵阵,即使瞪大双眼也无法尽收眼底。
自然之美,壮观、恢弘、浑然天成。
最后,杜甫说:
终有一天,我会登上那最高处,将群山美景尽收眼底。
他也说:
终有一天,我会站在人生的最高处,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酷爱写诗的乾隆也评价此诗: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一首四十字的五言律诗,将泰山之雄浑描述地淋漓尽致。
但真正令人产生共鸣的,乃是它传递出来的精神,虽然写于落第之后,却写出了一种金榜题名的豪情壮志。
因为人生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去了从头再来的勇气。
人生是一个攀登的过程,但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高考也是一样,它也许是最可靠的一条路,但却不是唯一的出路。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要走,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有人考清华北大,也一定有人在烤地瓜。
可那又怎样呢?
如果这个烤地瓜的人,能够烤出全世界最香甜的地瓜,那也是一种成功。
1998年修订版的《新华字典》中有一个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有人觉得这句话实在很讽刺,一个售货员和北大毕业生,谁的前途更光明,这不是很明显吗?
但我却觉得,最讽刺的反而是用单一的分数去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没考上好的大学,就代表没有出息,没有前途。
如果这样说,没有高考资格的李白李贺,屡次落第的杜甫柳永,岂不都是一事无成的庸碌之辈?
高考后的学子们,正处在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朝气蓬勃,青春洋溢,有无限希望也有无限可能。
年轻才是最好的资本,而非分数。
亲爱的年轻人,高考只是一个起点,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大胆向前走吧,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